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策略探索
2021-09-25龚荣伟喻亚宁谌洪雪
洪 霞 龚荣伟 喻亚宁 谌洪雪
(1.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国网湖北电力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430077)
0 引言
2019年6月,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在规范课程设置时强调“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于是,职业素养课程名正言顺地走入各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该课程也从最初的选修课、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转正必修课或限选课。课程属性的改变,要求课程改革和建设;职业院校担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更是对课程的改革建设提出了高要求。
1 课程建设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时间并不长,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均没有统一的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建设好职业素养课程迫在眉睫。
首先是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选取问题。职业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广,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再到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开一门课,在有限的学时里同时讲授这许多内容不切实际。内容处理不恰当,职业素养启蒙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其次是解决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职业素养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提起职业素养,很多人就直接跟思政课挂钩,理论说理性偏重,容易产生说教的印象。其课程资源建设若再循规守矩,极有可能产生建设与使用“剃头挑子一头热”“资源是好资源,学生却不喜欢看”的怪象。职业素养作为一门课程,其资源建设时必须要满足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基本要求,还要不失现实性和个性特点,既要有量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还要有理论的升华,正反案例的衬托。
最后是要解决课程教学实施方法手段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疫情后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与发展,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线上研讨与线下分享甚至于“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手段,使得“三教”改革的要求在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中落到实处。
2 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2017年初加入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职业素养教育进院校”工程。职业素养课程从单班教学试点、专业小范围推广,再到课程各专业全覆盖,课程建设经历了框架搭建、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阶段。该课程定位于“面向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理实一体课程”;课程总体目标为“通过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训练,唤醒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自觉,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即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素养基本理论,了解职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明晰自身与职场的距离,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生活、工作及学习中的现象。通过课程学习明确职业素养修炼的基本途径,寻找到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力点,指导全生活修炼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策略探索。
一是教学内容采取“专题模块”+“理实结合”策划。课程内容主体框架确立为四大模块:“职业道德之诚信”“职业精神之专业”“职业技能之积极”“职业意识之谨慎”。每个模块又分别由三个单元的理实一体教学和一个单元的实践活动组成;用“走进职业素养之导论”和“我与职业素养”为引线,贯穿各教学单元;以“课程破冰团建”“诚信背摔”“安全知识趣味抢答”“养花”“与陌生人打招呼”“扫除道”“与十年后的自己相约”等系列丰富多彩的课间、课后实践活动为载体,教学内容既有深入浅出的知识点、理论依据,还有理论付诸实践的活动策划,理实结合,内容系统、完整、丰富、立体。
二是课程资源支持“共性教学”和“个性修炼”并存。职业素养课程资源建设,从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入手。每个单元设计相对独立,均配有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基本教学资源作支撑,方便共性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每个单元又配有系列教学微课、教学案例等拓展资源作辅助,还可以将职业素养与专业联系,开发出具有时代、行业、企业、岗位特色的真实教学案例,可供学习者个性学习的参考与选择。课程资源建设建议采取“校企、校际合作”方式,课程团队也以跨院校的专兼职教师形式组建。有兄弟院校的课程资深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加盟,课程建设能促进校企、校际间形成教育文化、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实践资源等融合,优势互补,形成课程建设合力,提高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同时还能为后期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奠定基础。
以视频教学案例“《大国工匠》刀锋上的舞者”制作为例。资源取自央视新闻频道《大国工匠》栏目,讲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山东检修公司特高压带电作业组组长王进的故事。画面随着高空作业场景由远及近:138米(接近60层楼)的高空,1 000千伏的特高压线(导线直径不足5厘米),一名特高压带电作业者(王进),两脚踩在不停晃动的高压线上,一边走一边通过双手触摸检查导线有无破损……这就是结合电力类专业的特点制作的教学视频案例。透过案例,学习者可以从“刀锋上的舞者”身上,看到电力职工过人的胆量、意志、体能、耐性、责任心和技术操作本领,还有敬业、乐业的精神,看到案例背后职业素养在职业人身上的最好体现。
三是课程教学实施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联动。建设职业素养在线开放课程,通过课程平台,线上教学,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完成课后的学习测试,重在学习理论、探讨观点、分析正误,唤醒学习者职业素养教育的自觉性;线下实践,则以学生参与专题素养体验式活动为主,通过团队训练、小组分享、教师点评引导,重在实践感悟、诊断改进、提升固化,帮助学习者良好职业素养习惯的养成。这里以“诚信”专题为例,通过线上学习,同学们认识到诚信于己、于团队、于企业、于社会的重要意义;线下实践,开展“诚信背摔”拓展,同学们学会信赖队友、相互配合,在共同完成“你放心摔我安全托”的体验中,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发现诚信的力量,剖析不诚信有可能带来的弊端或者危险。从认识到训练再到思悟,从被动学习到学会提升再到自觉提升,线上与线下联动,解决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
3 思考
大力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和职场发展能力,已经得到了职业院校育人的共识。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只是迈开职业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意识的培养,开设一门课也许就可以做到。但职业素养的提升,却是一个从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延伸的过程,是一个从课程学习、素养训练甚至于融入“全生活修炼”的漫长过程。职业素养教育没有捷径可走,夯实课程资源基础,科学课程实施路径,优化学习评估体系,将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置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这个大目标下,将唤醒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自觉的课程目标,与提升毕业生就业力和整体素质的目标结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模式,为学生走入未来职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