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评教”视域下的职业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探索
2021-09-25劳甜甜
劳甜甜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丝绸中专办学点<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215228)
0 引言
现阶段,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正飞速发展,但许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仍然有很大的缺口。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各行业用人要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恰当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以学评教”评价方式的特点
“以学评教”的评价方式具有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可量化的特点。以学评教以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呈现的阶段性成果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要求,统一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即学生的参与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1]。
2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实用性不强
许多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界定的专业范围进行设置,课程的安排采用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方面课程安排了内容复杂,学习难度大的C语言、数据库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基础薄弱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异常大,很多学生接触后便放弃学习,对于应用型较强,学习难度不大的Photoshop等软件教学又不够重视。
2.2 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设备落后,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实际状况,三年的时间大多用于理论的教学,学生实操较少,实践不足,走入社会后难以胜任工作,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
2.3 学习主体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学习目标
职业院校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要薄弱很多,综合素质也不高,学习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也需要相当逻辑思维水平,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在较难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失去对专业的兴趣,影响后续应用型课程的学习。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并不了解课程的应用范围,选择计算机专业也是因为对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感兴趣,或者专业选择也并非自己选择,而是由家长选择,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在繁难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失去方向。
3 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以学评教”的策略
3.1 紧扣课程改革目标
现阶段国家要求职业教育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级蓝领。因此,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必须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削减较为符杂的理论课程,重视应用型软件使用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和信心,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更好地发展。学校应从企业需要出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目标,争取为社会培养合格、可靠的技能型人才。
3.2 以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机制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以企业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之一,通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学生的人才培养状况,同时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反馈,从而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3.3 坚持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三教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激励措施,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在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主体的发展,重视对课堂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信息化,以实现评价的全面性,从而达到促进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开放性评价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的过程,由于主体创造力的巨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开放的,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2]。
4 “以学评教”视域在计算机教学中落地
4.1 明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在于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学有所用。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明确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的就业需求,合理配置师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应用技能。
明确教学目标是以学评教学策略实现的首要环节,紧扣这一目标就能舍弃以往教学过程中单向评价,填鸭式教学等不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前提下,紧紧把握教和学的主线,教师设置课程目标均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设置,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均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当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以支撑学生的实践能力时,学生会主动要求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带着问题教就更有针对性,从而促进教学联动的良性循环。
4.2 改革课程体系,引入多方评价
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应适当减少理论课程设置,减少理论考试等单一评价方式,避免学生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疲于应付,而不能提高实践技能。提高课中实训环节的比重,对教材进行处理,学习内容模块化、项目化,根据国家发布的“1+X”证书体系,制定相关专业的“1+X”证书考核内容与评价体系,以大专业为主导,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分类,项目化处理,突出专业特点,围绕“1+X”开展专业教学。此外,根据地方产业及行业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门化方向。总之应用大量的以学评教手段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使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配置自己的技能树,建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3]。
4.3 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实现以学评教
以Origin为例,Origin在实现图形组合的设计时,有两种实现方案:方案一可采用同一图层不同位置绘制,通过像素点定位,或坐标点定位,从而实现图形的正确组合。方案二是通过多图层绘制,图层通过坐标点定位叠加从而实现图形的正确组合。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首先教授单图形、单图层的绘制,然后教授图形的定位、图层的定位。在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习得上述四种操作后,从少到多逐步提高图形数量,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首先不要求图形相对位置的正确,待学生完成图形的绘制后,提出相对位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已经习得知识去解决图形的定位问题,观察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使用了何种方法,进行鼓励,发散,从而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坐标或像素定位方式,达到触类旁通。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在教学平台中进行评价,评价管理中引入学校、企业评价,纳入学生评价系统,作为学生就业推荐的参考要素。同样,学生也应在课后对教师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评教。
5 结语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教育部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在以学评教视角下对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以学评教教学方式的一些具体措施,对于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