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1-09-25李丹琪
李丹琪
(广州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0 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中间媒介,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配置市场的资金,调剂资金的供求,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达到319.7万亿元,占金融业资产规模的90%。可见,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各大高校纷纷设置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加强学生对银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具备银行的管理知识。然而,当前该课程在授课中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单一,忽略学生的个体性,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应及时落实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文在总结当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高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1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重理论轻实践
这门课程在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未能接触到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实际场景,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课后无法运用相关理论来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尽管部分高校目前也设置了实验教学环节,但其比重小、学时少,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限。由于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重新学习,以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和当前现代高等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一致。
1.2 教学内容陈旧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工程化的过程,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业务不再只是局限在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而是随着当前经济、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然而,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教师由于受教材束缚,在授课内容上相对有些滞后,无法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1.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考核学生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学习效果主要通过闭卷考试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因受到题型、考试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考核内容无法避免存在刻板、单一等弊端,这种方式虽然能调动学生复习知识的积极性,但其结果仅仅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无法从更深层面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了解。这种考核方式也容易导致学生重期末轻平时,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造成“高分低能”,偏离了高等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
2 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授课教师应实现“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易于理解、饶有兴趣的语言介绍相关知识点,尽量避免专业用语,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可以借助场景图片、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像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一样去思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热点问题,结合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微信去营销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描述得更为生动、易懂,做到教学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师授课内容要善于营造学习场景,设置角色情景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商业银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到网点的投诉问题上,可以营造网点运营中客户投诉的具体场景,如客户对等待时间不满进行投诉等,让学生体验作为大堂经理应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其他同学作为观众也积极参与到了讨论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这种方法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业务中有较大的运用空间,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大堂经理、柜员、客户经理等角色,培养他们运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2.3 结合实验教学仿真,模拟实务操作
在讲授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室,仿真模拟商业银行中的个人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等,让学生了解商业银行中各种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不同的职业角色是如何参与到银行的经营活动中的,又是如何在经营中做出正确的决策等,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4 实施全面的考核评价,强调过程化管理
教师应构建多维度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中应该以考核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运用能力为重点,学习态度为参照的考核制度。成绩考核应该包括学生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仿真实验操作成绩三部分,每部分设置合理占比。在成绩构成上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任务点视频学习、课堂抢答、讨论、签到等方式进行,并利用学习通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这种结果一目了然,可以更客观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体验式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角色定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兴趣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他金融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丰富教学方式,通过场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借助实验教学,让学生的亲身体验商业银行不同的职业角色是如何参与到银行的经营活动中的,又是如何在经营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实践教学补充理论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构建知识、开发潜力,加深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