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的大勺资本的手
2021-09-24文王
文王
炒物经济,听上去是陌生词汇,如果用近年兴起的炒鞋、炒盲盒举例,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很多生活中的物件,不知怎的就兴起了炒作风潮,搞得大家晕头转向。很多人都以为,炒物经济是近些年才有的,是年轻人才玩的专利,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炒物经济的历史比金融的历史还长,最早的标志性炒物,是17世纪“郁金香事件”。当时在荷兰,郁金香价格疯涨,一株郁金香一度被炒到价值一栋豪宅的地步。随后在1637年的一个夜晚突然崩盘,价格变得还不如一个洋葱,整个荷兰经济也一夜间垮了。我们国家比较有名的炒物事件是20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事件,一盆君子兰价格一度超过10万人民币,还出现很多名人轶事,比如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相声大师侯宝林为君子兰说相声等,但君子兰的炒作也是在一夜间溃败,跌到最低时和一把蒜苗价格相当。
实际上,炒物经济几乎每年都有新品种,早些年的炒古玩、炒粮票、炒白酒,近期的炒币、炒盲盒、炒鞋、炒水浒卡、炒汉服。很多人奇怪,如果说股票炒作的背后有庄家身影,黄金炒作背后有“中国大妈和华尔街”,那么炒物,背后究竟谁做推手?难道真有人能在全国或全球坐庄,把一个平淡无奇的生活用品炒起来?
还真是这样,我们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炒普洱茶,说说它的炒作始末。
普洱茶在如今人尽皆知,其实20年前没多少人知道。因为这种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俗称“七子饼茶”,大家都不喝,只有少部分作为出口创汇,另外就是牧民用来煮酥油茶。即便在普洱茶主要产地云南,当地人主要喝滇红和滇绿,不喝普洱。到了新世纪之初,云南很多国营茶厂改制,有外资介入,发掘出了普洱茶这个比较冷门的品种(历史记载,清朝曾流行过一阵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据说是乾隆皇帝赐名),觉得有噱头,好炒作。据说,当时改制,茶厂的领导开大会,说今后我们要做普洱茶,下面干了几十年的茶工面面相觑,不知道什么是普洱,听了半天才明白——要做七子饼茶呀。
这是茶叶市场第一次迎来资本的运作,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广泛宣扬普洱茶是当年献给皇宫的“贡茶”,大肆炒作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其实当年皇宫里各种茶叶都有,皇上什么茶都喝,都是贡茶,可资本集中包装普洱,就显得其尤为特殊。二是通过茶叶市场的拍卖,不断抬高普洱茶的成交价,制造天价成交的“珍品”。
到了2005年,普洱茶已被炒成全国茶客的宠儿,一个茶饼拍出百万天价屡见不鲜。这一年,资本推手又策划了我国茶叶市场最大的一次营销“马帮进京”,仿照当年普洱茶向皇宫进贡的流程,组织百余匹马、几十人的马队,浩浩荡荡从云南开赴北京,全国媒体争相报道,连央视都做了连续追踪报道,普洱茶从几年前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中国第一茶”,全民喝普洱。国内一些知名茶厂,无论以前生产红茶还是绿茶,全都投资做普洱茶,很多金融客不惜抵押房产,借民间高利贷,也要大肆囤积普洱茶,形成了全国炒普洱的风潮。
一场普洱茶炒作,让很多人倾家荡产。之后的10多年里,普洱茶又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炒作,但声势已经难和2005年相比。2014年—2020年,普洱茶累计产量80万吨,积压库存却有39.6万吨,有人估算,即便全国茶叶停产,这些库存也够全國茶客喝上4年。
这也是炒物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炒作过后,及时离场的赚得盆满钵满,留下的人损失惨重,库存多到足以传世。普通投资者呢,好了伤疤忘了疼,下一次炒物,还可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