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搞好社保促进人力资源管理
2021-09-24刘梦
刘梦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保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招聘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复工复产的重要时期,社保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详细的阐述了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当前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在社保方面已经出台了新的政策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基本框架逐渐构成,这对于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壮大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自身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想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强化对人才的培养,并且最大限度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可以利用社保来吸引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让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促使其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提升。
一、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员工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中最具有活跃性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想要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也在于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保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之一。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养老保险并不能有效进行转移,这对员工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对于优秀人才的流动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性。
(一)社会保险能够有效激励事业单位职工
在事业单位日常运营过程中,社会保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为单位员工的基本福利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从而使得员工在具体工作中更加具有积极性和热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除此之外,只有将事业单位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险进行充分的结合,才能将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为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提供更好的保障,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社会保险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劳动生产率
事业单位想要更好地确保所有职工的合法权益,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同时还需要将社会保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单位内部职工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中,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总体劳动生产率。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如今社会保险逐年上涨,而且和职工的基础工资直接挂钩,这就要求只有单位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为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利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资薪酬还有福利待遇,也可以更好地确保自己的各种社会福利,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总体劳动生产率。
(三)社会保险能够稳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队伍
我国社会保险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属于一种比较长期的计划,就像养老保险只有单位员工退休之后才能充分享受到其相关政策与福利待遇,而且社会保险还和单位员工的劳动合同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旦劳动合同解除,社会保险也就会随之终止,从而便会给这部分职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辞职的职工为了有效避免这些麻烦事情的出现,也为了有效降低此事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往往都会更加愿意稳稳地呆在原单位努力工作,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社会保险具有一定的稳定单位人才队伍的作用。
(四)社会保险能够减少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负担
事业单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可以更好地保证职工的基本利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负担,我国社会保险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在职工生育和工伤方面的资金支出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从而在这些方面大大减轻了事业单位本身人力资源的经济负担。
二、新经济下社保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社保信息不透明
新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通过不断吸纳优秀人才来充实队伍,更新单位的工作理念,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工业和能源产业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亏损,使得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基本保障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相较于正式员工而言,合同制的员工和临时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着明显的差别待遇。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单位也许能获得差别不大的经济待遇,而在一般的经济环境较差的单位,则会给出明确的工資待遇,并不会公开相应的社保等福利待遇,对员工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单位引进人才的难度,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社保规划过于呆板
过去我国社保大多是以粗放型存在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向集约型转变,人力资源反而成为了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竞争之一,同时也会对整个单位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在面临新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大多都强调人力资源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传统事业单位的社保规划往往比较死板,对于员工需求的关注度不高,除了编制内的员工需要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外,合同工是按照最低的缴纳标准进行缴纳,而对于临时工根本不会缴纳社保。一方面合同工和临时工的人数在单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也独自承担了社会风险,生活质量也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单位已经缴纳社保的工作人员并不能了解到缴纳社保的积极意义,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排斥心理,不利于用人单位吸纳人才,影响工作效率。
(三)社保分配制度滞后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保是作为员工薪酬的组成部分,过去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保薪酬分配大多只是采用上级指令进行员工薪酬的确认,在员工工资比较固定的情况下,社保缴纳数量的变化将会造成工作内容的改变,使得领导面临一定的压力。除此之外,由于社保需要入税,这就要求单位按照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上报相应的奖金和补贴等,使得用人单位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出现员工绩效评价和薪资考核分配相脱节的问题,员工社保缴费的基数过低,从而出现账面不实等问题,也为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