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深处的重逢

2021-09-24康璐

神剑 2021年4期
关键词:海棠树革命者李大钊

康璐

北京文化胡同24号,李大钊先生的故居。五月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古树葱郁,胡同安静,我走进这座小院儿。这里是1920年到1924年李大钊先生和家人居住过的地方。进入院儿门口,一位白衣黑裤、气质优雅的女士便做起讲解,起初以为她是故居讲解员,进到院子里,长凳上站着几位白衣长衫的青年朗诵,一下子回到了百年前那个觉醒的年代。

朗诵者退去,观众在木凳落座,“讲解员”也坐在了观众席。一场沉浸式话剧其实早已开始,原来这位女士是《播火者》剧中的讲述人。观众被悄悄带入了话剧,带入了故事营造的场域。

十年前,作家蘭宁远编剧的原创话剧《父亲·李大钊》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十年之后,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又将这部作品改编成了沉浸式话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搬到李大钊故居演出。

该剧导演杨地、马力达以新锐的艺术思想投入导演编创,用新的戏剧形式讲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讲述了那段岁月。沉浸式话剧近几年在中国受到欢迎,它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观演方式,观众可以全方位融入戏剧环境,身临其境。《播火者》就是这样,把观众带回了历史,带回到百年前这个发生过许多故事的院落。

这是一座三合院,北房三间均有隔断,东间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的卧室,中间是堂屋,女儿星华住西间。东厢房三间,是儿子葆华和亲友及临时来人的住所。西厢房三间,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厅。院中有两棵海棠树。

故事在小院儿里上演,共产党早期许多活动在这里酝酿,思想在这里闪光。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倾其所有编辑《新青年》,全心投入撰写文章,积极行动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参与共产党的早期创立,解救革命者,面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恐吓和迫害他从未畏惧,在监视与追捕中没有停止思考和行动。

仿佛真实地进入人物生活,我们看到李大钊和毛泽东、陈独秀的交往,看到妻子赵纫兰对他的担心和默默理解支持,看到他在海棠树下弹琴教孩子们唱《少年先锋队队歌》,看到共产党北京支部成立前后更加忙碌的李大钊……也看到了革命者闪光的灵魂和对亲人、朋友深挚的爱。

李大钊被捕就义时还不到38岁,他是孩子们记忆中那个忙碌的父亲,是妻子深爱的守常,是学生敬仰的大钊先生,是革命同志心中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创始人。

剧中有一段朗诵:“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是李大钊写下的文字,他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诠释。这声音回荡在小院里。麻雀掠过海棠树的枝头、这生命的绝响、属于五月的阳光和风、那扇一次次被推开的家门、被革命者踏过的石板……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吧。我们在历史的深处重逢。没有大剧院的灯光音效布景,却有触摸真实历史的心灵震撼。

话剧最后,观众全体起立,和剧中人物一起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从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可以读出信仰的光辉,神圣凝重。从故居的院落走出来,穿过胡同,走上繁华热闹的大街……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每一缕阳光都有你的力量,每一张幸福的笑脸都绽放在你为之奋斗的今天,伟大的革命先驱,播火者,这盛世如你所愿。

猜你喜欢

海棠树革命者李大钊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校园里的海棠树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海棠依旧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海棠树四季
打车市场“革命者”Uber的乐与怒
老海棠树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