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作战对地面防空作战的影响及启示
2021-09-24王风华宋钰郑海文
王风华 宋钰 郑海文
无人作战是人类智慧在作战体系中的充分前置,是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无人作战武器平台发展迅猛,无人化战争已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特别是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武器平台已经在实际作战中得到了应用,从叙利亚战争到纳卡冲突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中,无人机空袭频繁出现,对地面防空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挑战。
无人作战的特点
全域感知、高效互联是无人作战的基本特征。现代战场,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对无人作战的侦察、指挥、打击等要素都提出了嚴峻挑战,战场信息必须实现全域感知、高效互联。无人作战离不开人,信息支援是无人作战的必要前提,必须将信息探测装置分散到不同侦察平台上,将来自陆、海、空、天、网络、认知、社会等多域空间的侦察情报相互叠加补充,立体多维度地获取战场态势信息,形成战场态势大数据库。
无人作战获取的信息必须高效、迅速,这就要求以通信网络为基础,对各类侦察手段智能组网,将多个侦察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多源融合,综合应用智能化手段快速对比分析,对数据进行快速、准确、高效的处理,从而获取全面、可靠的战场态势认知结果,为无人作战决策和指挥控制提供依据,实现随时能感知发现、随时能指挥控制、随时能一体作战。
智慧决策、自主控制是无人作战的必然趋势。未来作战,智能技术必将深度应用于无人战场。战场的智慧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实施作战筹划、定下作战决心等方面,智慧决策的因素将愈发明显,指挥系统辅助决策将不断向人机混合决策演进。通过多维同步的战场态势信息融合,将各类战场态势相互关联,利用智能化的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战略、战役及战术决策三级之间的指令传递及决策效果反馈,精准锁定战机,果断决策,快速传递指令,全面调控战局发展,将成为无人作战中智慧决策的重要内容。
由于人工智能呈现出自我学习、智慧交互、人机融合的新特征,自主控制可辅助甚至部分替代人指挥控制作战力量,在更大程度上确保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确保指挥员的决心意图得以贯彻和实现。无人作战系统是有人作战系统的智能化延伸,无人装备能够根据任务目标、敌方情况、战场环境、自身状态的实时变化,自主判断情况,选择和执行恰当的行动方案。风靡网络的人工智能杀人蜂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未来智能化、自主化作战的特点。
无人装备便于组网,统一决策
规模精干、动态协调是无人作战的显著特点。无人作战更加强调规模结构精干高效,按作战职能编成的小型模块化作战单元将成为无人战场的重要力量。无人作战平台将成建制规模化运用,侦察、控制、打击和保障等无人作战力量模块将全员参与一线战争,无人与有人作战单元可以混合编组,能够形成多维一体、全域攻防、快速突击的整体合力。近年来,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攻击机等大型有人战机的功能任务逐渐被分解到多种异构小型、低成本的无人作战平台上,构建了多个小规模的协同作战单元,依靠自适应作战网络,具有空地战术信息协同、火力电子对抗协同、火力分配和火力打击协同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可更高效地组织空袭作战。
具有智能化特征的无人装备可以根据实际作战需求,采取灵活机动、动态协调的方式,灵活、有针对性地随机选取模块、组装武器,应用并装载于不同的发射平台、组织成不同的火力单元,以适应不同的作战使命和任务,从而实现自主跨域快速精准释能的作战目的。美军强调的分布式作战、马赛克战等,就是依托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将分散部署于不同作战方向、不同作战地域、不同位置空间的实体力量,即时编组、合理搭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合力。
低费高效、体系合力是无人作战的独特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低风险、低成本、低门槛成为无人作战装备的主要特征。各国在发展无人装备时,基本都是用轻质复合材料研制而成的,大部分无人装备造价相对低廉。同时,由于无人装备具有小型化的特征,无人装备的运载平台也更加宽泛,可以做到集中运输、集中投放到达既定地域进行作战,相对于庞大的有人装备,其运输、集结时暴露的风险性大大降低。最后,由于无人装备的小型化,参加作战的无人装备数量大幅提升,根据最近几年战争实例来看,无人机组成的作战蜂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数量优势突破了敌方的防御系统。
无人作战单元一方面能够依靠不同模块在末端实现精细化融合,形成体系合力,在多个领域和整个战场纵深创造优势窗口,并通过链式反应累积优势形成蝴蝶效应,通过更快的作战速度、更高的作战效能,快速达成作战目的。另一方面,无人作战体系存在“去中心化”的特点,按照无人机蜂群作战的设计运用,蜂群内部个体之间可以自主协同,任务也可以动态分配,即使少数个体遭到破坏,其承载任务仍可分配给其他个体,这样就能使个体之间相互补充,从而继续作战任务,不会影响其体系作战能力。
无人作战对地面防空作战的影响
无人作战使地面防空侦察预警更加困难。当前,世界军事强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防空侦察预警体系,光学侦察、红外侦察、雷达探测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对于小型低空目标、大范围多目标的探测并不是非常有效。军用无人机一般采用弱光线反射涂料,在空中大/中型无人机的光学探测距离平均在5~15千米,小型、微型无人机的光学探测距离则更近;螺旋桨式无人机红外特征极弱,喷气式无人机也多采用上方进气形式将红外信号降低,红外侦察难以发现;无人机尺寸小,并且多采用吸波材料制成,加上结构上的隐身设计,电磁信号特征十分微小,现役防空雷达难以发现。此外,无人机侦察和攻击通常会进行预先编程,采取迂回规避、超低空突袭的方式躲避地面雷达和其他侦察设备,给地面防空对无人目标的发现和跟踪造成了更大的挑战。
小型化的无人装备有利于减少成本
无人作战使地面防空决策指挥陷入困局。现代无人机蜂群遵循标准模块化设计概念,所有行动都基于网络协同,任务可随时变化,战术运用多样灵活,除火力打击外,还可大范围进行侦察、通信和干扰,使防空作战中的体系对抗更加激烈。基于有人作战构建的防空作战指挥系统,还存在注重层级、信息冗余、分析缓慢等问题,面对灵活高效的无人作战,将出现战场态势认知更加困难、战场模糊性大大增强的情况,更加难以判断对方的作战意图,难以确定对方的打击时机、打击重心和进攻方向,难以掌握对方的作战任务分工和体系弱点。“敌快我慢、敌通我乱”将使地面防空陷入決策和指挥困境,干扰和阻碍地面防空作战效能的发挥。
无人作战使地面防空拦截攻击效能减弱。地面防空作战的拦截攻击主要包括火力拦截和电子防空。当前,无人机滞空时间、飞行高度和航程都大幅增加,使得地面防空作战需在更远、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展开,需要配备的火力单元大大增加,电子防空干扰和识别区域也大大提升。无人机作战平台具备机动灵活的特点,在战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操控实现快速机动,地面防空火力单元如果不能准确捕捉到目标实施有效射击,那么在整场战斗中的地面作战能力就会丧失。由于无人机蜂群去中心化,蜂群中的个体均未处于中心控制地位,具有很强的战场适应能力,部分平台受损后,对整体作战效能影响不大,地面防空火力在拦截目标时就失去了重心,电子防空对抗干扰和敌我识别的目标也难以覆盖全面。无人机蜂群体系作战能力强,作战时可自主遂行电子干扰压制、网络攻防等任务,降低蜂群被侦察、截获的风险,同时可自主或引导火力打击地面防空力量,对地面防空火力、地面电子防空力量有很强的制约能力。
无人作战使地面防空作战压力大大增加。有人/无人机协同突防可使突防编队在降低人员风险和经济损耗的情况下,功能性更强、冗余度更高、完成任务更加有效。在有人机/无人机协同突防编队中,无人机主要承担吸引地面防空火力和配合攻击角色,一方面可以诱导地面雷达开机,侦察雷达参数,消耗地面防空弹药;另一方面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可做到交互联通,实现飞行员对无人机的有效控制,从而对目标实施联合打击。面对有人机/无人机真假难辨、强度饱和的攻击,无人机长时间的滞空巡航,铺天盖地的无人机蜂群,地面防空指挥员和装备操作手都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操作失准等问题。
无人装备给传统防空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无人作战使地面防空效费比明显降低。现代战场,执行侦察和攻击任务的无人机蜂群多采用小型或微型无人机,体积小、结构简单,制造、维护成本低廉,地面防空力量的拦截效费比就比较低。实战中,无人机蜂群还可通过扩大空域散布的方式,增大地面防空系统的杀伤成本。若使用大口径高炮打击蜂群,火炮射速不够、火力密度不足,拦截效果不理想;若使用小口径高炮,火力范围又太小,掩护面积有限。可见,现有高炮拦截无人机蜂群面临能力不足、效费比不高的困境。而防空导弹单枚价格远高于蜂群机,且目标跟踪困难、命中率不高,大量使用难以承受。
无人作战对地面防空作战的启示
无人作战体系信息获取全域高效,指挥控制智能自主,作战时空高度拓展,力量运用灵活机动,作战效能低费高效,无人作战装备呈现小型化、隐身化、快速化等特点。面对无人作战,传统的地面作战在体系结构、力量规模、作战方式等方面已经捉襟见肘,无人化空袭对地面防空的威胁大大增加。只有构建和发展地面防空无人作战体系,才能制衡未来战场的无人化空袭。
高成本的防空武器在防御无人装备密集式攻击时,容易陷入“炮弹打蚊子”的窘境
构建智能认知、多维感应的情报与指挥系统。地面防空作战要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依靠各军兵种建立全维、多域、全覆盖的战场感知配系,更新充实以光学、红外、电磁、雷达、声音、震动等为基本特征的目标识别模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核心算法等技术优势,形成对战场空情态势的智能化认知,构建以智能为主、人工辅助的战场情报认知处理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将各个战场认知单元连成全网同步、实时互动的联动体系,充分发挥各个单元的认知功能,形成情报认知的整体优势,
升级动态分布、机动灵活的无人装备体系。针对无人作战体系分布动态、灵活等新特点,地面防空作战装备应当紧前开展针对性评估论证,提升地面防空装备体系科技含量和作战水平。在智能化作战平台和网络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各作战单元依托战场共享信息,围绕同一作战目标,同步实时自发的调整各自作战行动,积极应对无人作战装备通过协同和组合动态生成新质作战能力,不断提升地面防空装备小型化、无人化、多样化,尤其是智能化水平,增强应对多种空袭威胁的能力。
实施软硬结合、动态灵活的作战指挥方式。地面防空作战要深刻把握无人作战体系下空袭作战的指挥控制、行动样式、作战保障、效能评估、战场建设等基本特征,聚焦无人作战控制算法、决策辅助以及人机交互技术,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战指挥对策。针对无人空袭行动节奏加快、进程缩短的实际,实施科学、实时决策,灵活运用各种指挥方式方法,保持对地面防空行动的动态协调和控制,不断优化作战指挥控制程序,压缩防空行动反应时间。针对不同的战术目标采取不同的打击方式,提高作战效能的效费比,注重火力打击与电子攻击软硬结合,强化体系效能的精巧释放,对敌体系内关键目标和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
重视贴近实战、紧前创新的战法训法研究。无人作战的发展必将引发各国装备系统以及兵力运用方式的改变,地面防空必须着眼未来新的无人作战形态开展针对性战法研究。大力搜集世界战场已经发生的无人作战情报信息,利用强国有无人作战力量参与的军事演习训练等有利时机,摸清对方无人作战行动规律、兵器特性、作战运用特点,建立对方无人作战力量数据库,做到知己知彼。持续探索己方在无人作战条件下的战法研究,特别是结合未来无人作战体系下强敌对手的装备配备、部队编制和作战能力情况,搞好相应的理论探索和对策研究。并通过作战模拟、实兵演习等紧贴实战的“战争预实践”活动,检验和丰富理论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