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再平衡
2021-09-24斯蒂芬·罗奇(StephenRoach)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习近平总书记作中共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透露出的信息是:中国只有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才有可能保持现在的增长。
中国需要解决的不平衡问题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战略。当时,中国依靠出口导向型战略来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但出口引擎并不是憑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依靠大量的产能和基础设施投资,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1世纪初达到40%以上。此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量借外债投资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即国内储蓄激增,储蓄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达到50%的惊人水平)。中国在经历了早期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必须要解决这些不平衡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再平衡是一个微妙的、具有风险的过程。国内外市场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转型偏离预计方向。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削弱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放缓凸显了这些担忧。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在避免经济出现危机的条件下,如何坚定地推进经济调整和改革。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个新变化只有好处。与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结构类似,到 2025年,预计中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将上升到60% 左右。快速增长但仍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服务业的潜力是无限的。相较于美国典型的服务型经济,中国的批发零售、休闲娱乐、专业服务、医疗等行业规模还很小。
在发展服务业方面,中国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服务业是消费需求的基础。水电、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社会和谐幸福的基础。没有以服务业为基础的零售和批发分销网络,家庭也不可能成为活跃的社会成员。没有交通运输、酒店、娱乐设施等服务,他们也不可能把劳动收入花在休闲娱乐活动上。中国在这些方面几乎都严重不足,更不用说提供法律、会计、咨询、财务、软件工程师这样更为成熟的专业服务。其次,服务业是经济中高速但更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增长速度都要慢于靠工业扩张的经济体。对中国而言,这不会对吸纳就业造成压力,中国的单位GDP产出下服务业吸收的就业数量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多30%。这意味着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下,中国在较低的GDP增速水平下就能够实现其就业目标,而过去资本密集型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则需要10%的GDP增速。再次,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可以帮助中国兑现其提高增长质量的承诺。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碳排放量极小,这对于减少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此外,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和服务业就业增长是齐头并进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相当于农民人均收入的 3 倍。因此,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仅能够提高个人收入和刺激消费,还能有效减少贫富差距,这是未来中国重要的质量目标。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城镇化提供了合理的经济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中国现在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过去的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的经济持续发展面临重重问题。一国如果长期停留在早期的发展模式(如借鉴他国的创新,依赖贸易伙伴的外部需求),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毫无疑问,中国的基本策略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一步转向服务业、消费需求和自主创新都是中国下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由于中国越来越多地调动其庞大的金融资源来支持社会安全网,上述转型的结果会使得中国从储蓄过剩转向储蓄不足。特别是在资金不足的退休金和医疗领域,二者对于应对快速老龄化问题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中国也将开始向所谓的发达国家行列迈进,届时中国会面临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同样的生产率挑战。中国决策者近年来似乎意识到了这一风险,对创新驱动型增长予以更多关注。没有强大的创新,维持生产率增长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再平衡也将面临挑战。从这一点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和未来对自主创新的关注是令人振奋的。
(吴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