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内涵和战略重点

2021-09-24马晓河

中国经济报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供给

马晓河

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以为应从三方面理解:第一,为什么?即在目前这个阶段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是什么。第二,是什么?即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应如何理解。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哪里?

一、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

先讲为什么。从国际环境分析,外需不足长期化将使我国必须主动调整供求结构关系,提升供给的适配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今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个是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吸引产业资本回流,支持本国发展中高端制造业。于是,这些发达国家就从原来的中高端制成品进口国转变为生产国,中国要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将与这些发达国家形成强烈的市场竞争关系。第二个趋势是,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供给能力,这种供给能力同时瞄准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但是,我国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下降。比如2019年我国制造业领域工人月均工资6520多元人民币,而2019年越南普通工人月工资2000多元人民币,高级技术专家月工资才2700多元人民币;同年,印度普通工人月薪1200元,熟练工月薪2200元,柬埔寨當年工人月新还不足1300元人民币。像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非洲大陆一些国家都是如此,甚至其劳动工资更低。这些发展中国家制定优惠政策,利用其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大力发展同中国一样的劳动密集性制造业,生产出与中国同样质量的制成品,也纷纷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对中国产品形成强大的替代冲击。再看美国,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美国加紧了对我国实施单边制裁行动。一方面用高关税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美国,另一方面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在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零部件等方面对中国实行“断供”“断芯”,在香港议题上取消香港单独关税区的优惠待遇,并以所谓“人权问题”制裁新疆棉花及棉纺织品。所有这些,都会使得我国的外需空间受到挤压。在此情况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就显得更具有战略意义。

从国内形势来看,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也迫切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供求结构关系方面,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适配性不够,主要表现为供给长期超过国内需求,一旦外需减弱,国内供求矛盾陡然显现;同时,供给结构被长期锁定在中低端,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在需求结构方面,投资总量长期偏高,结构不优,低效投资多,贴近民生、为培育长期潜在增长能力的投资明显不足。社会消费则表现为,社会总体消费能力偏弱,对国内大循环支撑力严重不足,大量低收入人群的潜在消费力受到制度性抑制,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消费在社会保障性制度供给不足条件下难以得到正常释放,高收入群体在消费环境改善不尽人意条件下储蓄意愿增加而消费意愿下降。在供给结构方面,中低端制造业占有了大量社会资本资源,造成产业结构固化,这些拥挤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中的资本存量要素,既难以向新兴产业领域再配置,而且为了改造升级这些产业还需投入大量增量资本资源。相反,新兴产业发展既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制约,也遇到市场基础性制度供给短板的限制。

再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早在2010年中国已经进入中高等收入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十分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在这个发展阶段,内需主导、消费引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面对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中国的发展方式也有必要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现在讲是什么。首先,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相互封闭型循环,而是相互开放型循环。国内大循环并不排斥国际循环,同时,国际循环也不排斥国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的是既要有内循环,又要有外循环,内外循环辩证统一,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其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体”是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国内大循环居首位,起主导作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是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挖掘和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起来,国际循环通过互促共进关系可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再次,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是循环。首先要通过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供需结构协调匹配,不断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实行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动态平衡和循环关联。再者,“双循环”强调的是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还有,“双循环”要求实现全产业循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此外,双循环要求通过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良性循环。最后,“双循环”还要求国民经济在空间结构中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城乡实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从以上双循环的内涵要求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关联性和螺旋式发展特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国民经济中供求结构、要素配置、产业体系配套以及产业链衔接都是在动态变化中实现良性关联、循环互动。而且,这些循环具有开放性、可转换性,可从一个循环发展转变到另一个循环。从低一级循环螺旋式上升,向高一级循环演变。最终将国民经济发展由现有结构形态推进到更高一级结构形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中高收入阶段向发达的高收入阶段迈进创造条件。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和对策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在哪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并且十分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此时经济发展问题已经不是追求经济规模扩张问题,而是要把经济结构做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使中国稳步迈向现代化强国创造条件。对此,实现新的战略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过去的“两头在外”(资本技术在外、市场在外)的国际大循环转向“两头在内”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上,使得中国既突破资本技术的约束,又突破市场不足的限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当前和今后,在外需不足长期化、美国对中国施压和制裁常态化、国内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性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将发展重点转向以资本技术在内、市场在内,以国内强大市场和中高端资本技术吸引粘合国际需求和要素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要不断提高我国供给结构对内需结构的适配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重大领域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二是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在全面促进消费方面,应采取改革和发展举措,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全面促进消费,首先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城乡居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当前我国还有40%多的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消费潜力大,但收入水平过低,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给予他们更多的渠道改变身份,转变为中等收入人群,以此提升消费能力。其次,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保障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增强,使得这部分人群能消费、敢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也要通过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他们增加消费,引领新型消费。在区域空间结构上,在推进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形成和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在全国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以此提高我国的内外消费吸引力。在拓展投资空间方面,今后应将重点放在补短板、强民生和为未来潜在增长力培育增加投资。为此,要增加对“最后一公里”的领域投资,加大对民生最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育幼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对科技创新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投资。

三是从过去大规模跟踪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创新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过去依靠制度优势引导各类企业进行大规模模仿跟踪创新,即运用从1到N的创新方式将我国经济规模从小变大,使得中国GDP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排名世界第十位变成排名第二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要向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产业发展必须实现高端化,而高端化所需要的高新技术用原有的创新方式是难以得到的,必须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即运用从0到1的创新方式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去支持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转型。因此,今后我国在迈向发达经济体过程中,必须将创新重点转向自主创新,搭建一批创新平台,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一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四是從依靠扩大外需实现供求平衡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与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增长模式。以往,当国内供给超过国内需求时,我国往往是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去实现供求平衡。面对当今世界大变局,今后中国实现供求平衡的重点必须转向双向动态平衡,一方面要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主体的需求结构引导供给结构调整转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供给创新以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最终使经济在供求动态平衡中实现增长。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供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