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新民羊草沟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研究

2021-09-24万晨晨陈全家付永平

文物春秋 2021年4期

万晨晨 陈全家 付永平

【关键词】辽宁新民;羊草沟南山;石器地点;旧石器晚期

【摘要】羊草沟南山旧石器地点位于辽宁省新民市陶家屯镇羊草沟村南山辽河Ⅱ级阶地上,共发现石制品22件,原料以英安岩为主,石英次之,其他原料有少量发现。石制品以小型为主,工具最多,石核次之,断块最少,是东北典型的小石器工业类型,颇具地域特色,推测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本文得到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YJC780004)、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XLW009)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助

羊草沟南山旧石器地点位于辽宁省新民市陶家屯镇羊草沟村南山辽河的Ⅱ级阶地后缘,地理坐标为42°10′17.382″N,123°12′57.780″E,海拔60米。北距羊草沟村约700米,西距南窑村约1700米,东距辽河约1800米(图一)。2012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调查队在对新民市陶家屯镇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时发现,并于地表采集石制品22件。

南山辽河Ⅱ级阶地前缘为陡崖,其下为古辽河的河床。河床较宽,心滩发育。地层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灰黄色耕土层,厚0.2~ 0.3米,发现青铜时代的陶牛和辽金时期的瓷片;下部为黄褐色亚黏土层,厚0.2~2米,石制品皆出于此层。亚黏土层以下为基岩,由流纹岩和流纹斑岩组成,未见底。地点东侧和南侧为辽河的Ⅰ级冲积阶地,北侧和西侧为漫岗。

一、采集石制品

该地点共采集石制品22件,包括石核、断块和工具三类。

(一)石核共4件。均为锤击复向剥片多台面石核,原料以英安岩为主,硅质泥岩次之。均为块状毛坯,砾石居多,断块次之,形状多不规整,大小差异不大。长30.6~47毫米,平均38.2毫米;宽39.5~70.5毫米,平均49.8毫米;厚18.1~43毫米,平均30.2毫米;重26.9~182克,平均70.9克。台面3~4个,台面角54°~98°,平均80.1°。打制台面居多,偶见自然台面,去石皮或调整台面的预制理念成熟,多有继续剥片的潜力,但多数石核剥片疤分布不集中,消耗率适中,利用率一般。

标本12XYN∶15,长方形砾石毛坯,原料为细腻的硅质泥岩。长30.6毫米,宽42.2毫米,厚19.1毫米,重26.9克。共有3个台面,5个剥片面。A台面为打制台面,位于石核底缘,长18.2毫米,宽30.4毫米,有2个剥片面:AⅠ剥片面台面角96.3°,分布有2个明显的剥片疤,仅1层,呈鱼鳞状,疤痕内凹,打击点集中,放射线可见,同心波不明显,最大剥片疤长7.6毫米,宽10.4毫米,疤痕占核体长度的1/4,延伸程度为短(疤痕延伸程度的三个等级为:占石核长度的1/4以下者为短,占1/4至1/2者为中等,占1/2以上者为长)[1],推测剥片为废片;AⅡ剥片面位于AⅠ剥片面的对侧,台面角97.6°,分布有4个剥片疤,分2层,最大剥片疤长8.4毫米,宽17.7毫米,占核体长度的1/ 4,延伸程度为短,推测剥片不可用。B台面为自然台面,长30.6毫米,宽42.2毫米,有1个剥片面,台面角69.8°,分布有6个明显的剥片疤,分2层,呈鱼鳞状,最大剥片疤长19.5毫米,宽14.1毫米,疤痕多大于核体长度的1/2,推测剥片为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的毛坯。C台面为打制台面,与B台面相对,长30.6毫米,宽42.2毫米,有2个剥片面:CⅠ剥片面台面角75.5°,有1个凹深的剥片疤,呈阶梯状,打击点集中,放射线可见,疤痕长6.8毫米,宽16.7毫米,小于核体长度的1/4,延伸程度为短,推测是剥片力度不够且遇到石核鼓起部分所致,应为废片;CⅡ剥片面台面角63.6,分布有2个明显的剥片疤,分2层,呈鱼鳞状,疤痕凹深,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清晰,同心波不明显,最大剥片疤长13.4毫米,宽32.6毫米,占核体长度的1/3,延伸程度为中等,且剥片有一定厚度,推测剥片为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的毛坯。由AⅡ的剥片疤打破C台面,CⅠ、CⅡ的剥片疤打破B台面等情况,可以推测石核的剥片顺序为:先从B台面开始剥片,再将核体调转从C台面剥片,最后再对A台面进行剥片(图二,1)。

(二)断块共3件。原料有萤石、流纹岩和石英,均呈不规则状。长18.4~37.3毫米,平均26毫米;宽15.5~34.6毫米,平均24.3毫米;厚10.6~20.2毫米,平均14.9毫米;重2.3~21.9克,平均10.2克。

(三)工具共15件。依据陈全家工具分类法判定,均为三类工具[2]。其中以刮削器居多,尖刃器次之。工具毛坯多属小型,偶见中型,片状略多,块状次之。片状毛坯多完整石片,断片次之;块状毛坯多为砾石,断块次之。均为硬锤锤击修理,复向修理为主,正向、错向修理为辅;加工部位主要集中在毛坯的单侧和两端,加工长度指数(刃缘长度与其所在有效边缘长度的比值)高,加工深度均很浅,横向修理充分,纵向修理缺乏热情;修刃、修形和修把手结合充分,刃缘修疤较小,利于控制刃缘形状,修形和修把手的修疤明顯大于刃缘的修疤。

1.刮削器9件。根据刃口形态和数量可分为单直刃、单凸刃、单凹刃和双刃等类型,刃角平均40.8°,等级为斜[3]。

①单直刃5件。原料以英安岩居多,板岩、花岗细晶岩和玛瑙次之;块状毛坯略多,片状毛坯次之;均经硬锤修理,复向修理为主,错向、正向修理为辅,有修形、修刃和修把手相结合的情况。长16.9~76.6毫米,平均48毫米;宽14.4~58.8毫米,平均35毫米;厚7.1~29.5毫米,平均16.6毫米;重2.8~67.7克,平均35.7克。刃长17.4~62.3毫米,平均34.1毫米;刃角28.5°~52.7°,平均42.7°。

标本12XYN∶3,毛坯为长条形英安岩完整石片,两侧基本平行。长36.8毫米,宽14.4毫米,厚7.1毫米,重3.6克。打制台面,劈裂面平坦,打击点散漫,放射线和同心波均不明显。近台面处在两面均有少量剥片,适当减薄台面鼓起部分,应为修把手。背面亦较平坦,均为复向剥片石片疤。左缘a经复向修理在刃缘两侧均留有一层细密的微疤,呈鱼鳞状,应为修刃,刃长28.1毫米,刃角28.5°。修疤严重偏离中脊,加工深度指数(刃缘修疤终止处的厚度与毛坯中部最大厚度的比值)远小于0.5,加工长度指数接近1,说明其纵向加工程度很低,横向修理较为充分[4]。右缘下部和底缘经正向修理在劈裂面留有1~2层修疤,修疤明显大于刃缘的微疤,多呈鱼鳞状,少数为阶梯状。右缘有一定厚度,经修理更易抓握,应为修把手(图二,2)。

②单凸刃1件。标本12XYN∶7,毛坯为英安岩右边断片,呈半圆形。长48.7毫米,宽31.3毫米,厚26.7毫米,重35.6克。台面为打制,劈裂面弧起,打击点散漫,放射线不明显,同心波隐约可见。背面较平坦,均为复向剥片石片疤。近台面处经修理在两面均留有1~2层修疤,呈叠鳞状,且台面有一定厚度,经修理更加光滑,易于抓握,应为修把手。左缘a经复向修理在刃缘两侧均留有多层大小不一的修疤,呈叠鳞状,应为修刃,刃长56.8毫米,刃角48.4°。修疤边缘大部分已被加工成刃,加工深度指数小于1,加工长度指数接近1,说明其纵向加工不彻底,横向修理较细致。b处断面微凹,厚度适中,抓握方便,未经修理,可直接用作把手。底缘有一断面,经复向修理齐整光滑,既可规整器形又可控制刃缘形态,应为修形(图二,3)。

③单凹刃1件,标本12XYN∶5,毛坯为不规则形蛋白石断块,石质细腻。长36.5毫米,宽28.2毫米,厚21.1毫米,重14.3克。Ⅰ面上部有几片大的修疤,减薄器身,应为修把手。左侧断面有一定厚度,经2片大的修疤变得平滑,抓握方便,亦为修把手。右侧经两面修理薄锐内凹,应为修刃,有1~2层大小不一的叠鳞状修疤,刃长30.7毫米,刃角38.7°。修疤边缘已被全部加工成刃,加工深度指数小于1,加工长度指数为1,说明其横向加工充分,纵向加工缺乏热情。Ⅱ面底缘为三角形解理面,经单面加工在Ⅰ面留有2片大的鱼鳞状修疤,仅1层。底缘经修理抓握舒适,应为修把手(图二,4)。

④双刃2件,均为复向修理的尖凸刃刮削器,原料为燧石和石英细砂岩。长20.7~ 58.4毫米,平均40毫米;宽22.9~39.5毫米,平均31.2毫米;厚5.9~11.4毫米,平均8.7毫米;重1.9~32.8克,平均17.4克。尖角33.2°~ 42.8°,平均38°;凸刃刃角18.7°~39.3°,平均29°。

标本12XYN∶19,毛坯为细腻的燧石完整石片,呈近圆形。长20.7毫米,宽22.9毫米,厚5.9毫米,重1.9克。台面为打制,劈裂面微弧,打击点散漫,放射线不明显,同心波隐约可见。台面有一定厚度,未经修理,可直接用作把手。背面全疤,复向剥片。右上部经复向修理,截掉石片延伸部分,方便抓握,应为修把手。底缘经修理形成尖刃,构成尖刃的两直边a、b均经复向修理,修疤细密连续,刃缘齐整,尖角33.2°。a边长7.4毫米,刃角13.2°;b边长5.7毫米,刃角12.9°。左缘经复向修理形成凸刃,刃长18.7毫米,刃角11.7°,仍可继续使用。加工深度指数远小于0.5,加工长度指数接近1,说明其纵向加工程度低,横向修理较充分(图二,5)。

2.尖刃器6件。原料以石英为主,英安岩、玛瑙和凝灰岩次之。片状、块状毛坯数目相当。复向修理为主,偶见正向修理。长12.4~46.9毫米,平均25.9毫米;宽8.6~25.9毫米,平均15.1毫米;厚5.1~15.4毫米,平均8.2毫米;重0.5~14.7克,平均3.9克;尖角31.1°~49.5°,平均39.7°。

标本12XYN∶8,双直边尖刃器,毛坯为完整的英安岩石片。长46.9毫米,宽25.9毫米,厚15.4毫米,重14.7克。台面为刃状,劈裂面微凸,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清晰,同心波不明显。背面均为复向剥片的石片疤,沿纵脊有几片修疤,使右侧较窄的长方形平面齐整光滑,抓握方便,应为修把手。构成尖刃的两直边a、b均经复向修理,修疤较小,呈鱼鳞状和阶梯状,尖角31.1°。a边长15.9毫米,刃角31.5°;b边长11毫米,刃角42.1°。底缘经人为截断成一平面,近平面处有2片打片,打掉石片多余部分更易抓握,应亦为修把手(图二,6)。

二、结语与讨论

1.石器工业特征

羊草沟南山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原料丰富,以英安岩为主,共7件,石英4件,玛瑙2件,硅质泥岩、板岩、花岗细晶岩、蛋白石、燧石、石英细砂岩、凝灰岩、萤石和流纹岩各1件。根据坯材重量,以小型(≤50克)为主,多较优质,中型(>50,≤200克)偶见。

石制品类型简单,包括石核、断块和工具。其中工具最多,均为三类工具,以刮削器为主,尖刃器为辅;片状毛坯居多,块状毛坯次之,均为硬锤锤击修理,复向修理为主,反向、错向次之;修刃、修形和修把手三种修理方法灵活搭配使用。石核次之,均为锤击复向剥片多台面石核,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原料以英安岩为主,硅质泥岩次之;毛坯均為块状,形状多不规整,大小差异不大;打制台面居多,偶见自然台面,去石皮或调整台面的预制理念成熟,多有继续剥片的潜力;多数石核剥片疤分布不很集中,消耗率适中,利用率一般。断块最少。

2.遗址特征分析

有学者根据文化特点、工业传统和分布地区将我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划分为三种类型[2]。羊草沟南山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以小型占绝对优势,包括刮削器、尖刃器等典型器型,与辽宁海城小孤山[5]、喀左鸽子洞[6]等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特征有很高的一致性,符合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小石器工业类型的特点,故可将其归入北方小石器工业类型[5]。加之该地点附近未见新石器时代以后的陶片和磨制石器,故推测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该地点位于辽河Ⅱ级阶地上,有可供人类活动的空间,也便于取水和采集狩猎,周边石料种类丰富,石质较优,可就近取材并篩选。石制品包括石核、断块和工具,且以小型居多,工具为刮削器和尖刃器,主要功能为简单的切割与加工。单刃刮削器与双刃刮削器的比值高达7∶2,说明此地的古人类更倾向于生产新工具,而非对旧工具进行再利用。工具的毛坯长度、刃缘长度与加工深度三者之间互为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原料与坯材尺寸对石器制造有很大的影响。刮削器的刃缘多在坯材较长的边缘上,说明此地的古人类已经有意识地让石料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但绝大多数标本仅将1条边缘修理成刃,且有些刃缘的疤痕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说明这部分工具使用次数不多即被废弃,表明该地点古人类对石料的利用仍很有限,这可能也与附近石料较为丰富有关。根据Binford的聚落组织论[7]、Kuhn的技术装备论[4]和Andrefsky的原料决定论[8]推测,古人类曾在该地点进行过短期的生产活动,此地是一处古人类从事采集狩猎和分割食物等生计活动的临时性场所。

鸣谢:调查期间得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J].北方文物,2001(2):1—7.

[3]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J].江汉考古,1986(2):56—64 .

[4]KUHN S L.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

[5]张镇洪,傅仁义,陈宝峰,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1985(1):70—79.

[6]加藤真二.中国辽宁省鸽子洞石器文化小考[J].苗丽英,译.辽海文物学刊,1995(2):106—108 .

[7]BINFORD L R. Willow Smoke And Dogs Tails:Hunter-gatherer Settlement System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 Formation[J].American Antiquity,1980(1).

[8]WILLIAM A J.Raw Material-Availabili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echnology[J]. American Antiquity,1994(1):21—34.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