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文化的构建及教学运用

2021-09-24谭恒君王洪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江津文化

谭恒君 王洪

摘 要 地名文化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弱项,甚至处于被忽略状态。其实地名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如何有效利用课本地名资源,结合学生成长的家乡地名文化,进行整合运用,并提炼出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但能提升语文教学自身的文化底蕴,还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跨学科融合与生成,并使多种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日常产生联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一定的开悟与固化作用。

关键词 地名文化;地名教学;跨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我们有一双文化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文化并运用于教学,而不仅仅对传统文献作纸面的阅读和研究。比如对一个区县的地名进行整体的文化解读并与教学结合,中国文化界和教育界未曾有过,这是一种缺憾。

地名是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省、市、自治区,小到村、镇、街道,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它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个地名,便是一个族群的记忆;一个地名,也是一段文化演绎;一个地名,还是一幅民俗画卷。地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血脉相连。

从中国文化的严谨来看,地名携带了地域群体的文化基因,甚至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地域群体的文化性格。因此这种解读,不仅具有文化探究的意义,还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更有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价值,让每一个区域的学生都能通过地名文化教学来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它让一定空间的行政区域的教育,有了可以依附的文化平台,从而使看起来比较抽象和遥远的知识,落地扎根在学校成长的日常空间,让知识和生活产生粘连,从而起到一定的感悟和固化作用。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展示地名文化的开发与教学运用,这里是文化教学理论的诞生地,学校很多年前就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一、归类地名文化,揭示基因密码

要将家乡地名进行课堂运用,首先是构建地名文化。对一定行政区域或文化区域的地名进行归类,然后根据类别提炼该地名的内涵和价值追求,揭示它们所暗藏的区域群体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其次是基于地名文化,首先服务于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各学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运用,让陌生的知识与熟悉的地名产生价值融通,从而实现知识的“在地化”生成。所以,我们首先进行地名文化的归类梳理。

江津,地处长江要津,在古代长江水道上,具有重要地位。津为“要津”之意,即重要渡口,指出了它在交通上的作用。从文化圈角度看,江津处于巴蜀两種文化的交接处,巴文化的铁血阳刚与蜀文化的文昌儒雅在江津人的地域基因里面均有体现。

从江津乡镇村社地名,梳理出以下七种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1.传统主流文化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在江津地名上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仁沱、德感、龙呤、龙门、现龙、双龙、九龙、龙华、凤仪、凤场、双凤等地名,体现着中华龙文化和凤文化,儒家仁文化,儒道两家德文化等。

还有一些地名来自历史和传说,但价值指向却是主流文化。比如珞璜:据传,明工部尚书江渊告老还乡病故,明宪宗亲书一玉石碑致悼,派专人运至此时,碑落入长江中,人称“落皇石”。因落皇犯讳改为“珞璜”。龙登山:昔日宋太祖和明惠帝曾登此山,故名。五举:传说杨双宝孝感天地,“天葬”其父于砚穴:“砚中墨汁为水所研,笔尖为松毛所缀。丧家必出文宿星也。”后杨家五子,全部高中举人。当地流传了一首很有名的歌谣:“五举沱,马骢坡,大笔如山砚上搁。砚中长盈江中水,杨氏五子全登科。”

这些地名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江津留下的痕迹。从地理分布来看,江津地形主要呈南北状,南高北低,以长江为界,南长北短。凤文化集中在江津南方,龙文化和仁德文化则南北均有。这说明江津阳刚品质成为地方主流,而凤文化的仪美温柔主要在南方,说明长江以南是江津历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江津淑女的主要产地。仁德文化均分布在长江沿线,一东一西,德处上游,居西。仁在下游,居东,颇有深意。这样,东西长江为经,德仁贯穿。南北山陵为纬,龙凤编织。这样的地名文化结构,在整个中国的地方文化中,极为少见。这让居住或流动在江津的每一个人,每天都浸润在德与仁的教化中,并在巴人特有的铁血阳气与凤文化的柔美阴气里,涵养刚柔并济的品性。

江津历史上的名人,如明朝工部尚书江渊、新中国元帅聂荣臻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特质。

江津龙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西南第一庄”美名的“会龙山庄”。它直接以龙名命,“龙”在历朝历代均属皇家专用。地名倒罢了,皇家不会追究,但庄园,却是大忌。江津地方史志未曾记载,庄主姓名至今成谜。祠堂正中一座龙椅,更添迷雾。至于建筑规格礼制,完全僭越普通家族血脉,如会龙庄的石柱比故宫的柱子还大,会龙庄内多处雕刻均描龙画凤,还在庭院内树立华表。这给江津龙文化披上了一层难以解读的神秘气息。

如果说“会龙山庄”体现了龙文化的皇家世俗化特点,那么龙华镇的“龙兴寺”则体现了江津龙文化的精神信仰。明代风水学大师陈作龙撵地到此,认为此处为龙穴,有帝王陵寝之相,须得大富大贵、福德双全之人来享用,否则,凡夫俗子葬之,后人必出混世魔王。为了镇住此穴,乃重修寺庙,借菩萨慈力化解。其实是将龙文化的富贵追求提升为精神修炼,重新固化地域群体的善心善念,维护价值秩序。

如此,江津地域的龙文化由传统本位的阳刚气质,到人间的皇家富贵,最后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寺庙信仰,完成了由传说到生活到价值观的文化打造。这样层次分明,梯度递进的地域地名文化结构与文化高度,放眼全国,难寻第二处。

2.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 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 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它的价值核心是孝。这在江津的地名文化里体现得非常突出。

有家族聚居或举家迁入,常以家族名称命名。比如贾嗣、刁家、杜市、李市、傅家等地名。杜市: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是南宋初诗人,进士出身,南宋初年带领家族人员从四川眉山青神迁居至此。其妻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孙女黄氏。贾嗣:明初,有贾者娶妻继嗣,捐赠资财于此修石拱桥一座,众议以彰其德,故名贾嗣桥。李市:祖上是名盛一时的“楚之大冶县永丰乡”望族,入江津后,成为江津十大姓之一。蔡家:早年岗上为蔡姓聚居地,故名蔡家岗。傅家,清代傅姓入川,在此定居建场得名。刁家:早年此地刁姓多,并有一刁氏宗祠而驰名。但也有例外,比如北宋年间,大文豪苏轼的长子苏迈率本家族迁居江津,定居江津金刚沱,并未以家族名命之。通过地名,可以推测江津家族分布情况及文化底蕴。从地名分布看,大姓主要集中在南方,因为江津南面水路畅通,古代水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江津政治中心在长江以南,北面隔江千里。江津河流27条,但主要河流在南面。如溪河、塘河,还有发源于云贵高原的綦江,在江津境内九曲连环、游走山峦。

從地名用词看,有的直接用“家”名命,体现了家族姓氏文化,如蔡家有的用“嗣”,即有接续、继承家族烟火之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这应该是许多地名的原意。如杜市、李市等,它的原名,可能是杜嗣、李嗣,或杜氏、李氏。后来人口增多,逐渐形成集市,才变更为“市”。

从家族影响看,李市镇的李氏耕读传家,在江津周边地区为官者众。当地民间风水人士为李氏家族这种影响力,找了一个中国版的“天葬”传奇故事,以支撑这种人丁繁盛景象。刁家镇的刁姓在明末出了进士刁化神,曾聚集地方武装抗击张献忠,依骆来山天险,筑城扎寨、屯兵积粮,最后被遵义守将王祥所灭,是红极一时的人物。但同样有例外。江津王姓,据说最红火时,王家的地盘南接贵州,西接四川合江县,东靠綦江区,北到江津李市镇,人称“王半县”。当时,王家一年收租千余担(旧时一担约合750斤)。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记得,清末民初每逢春节,全县的“叫花子”都会慕名而来。王家年年开仓济民行善广为人知,已是不成文的规矩。但在江津的地方名称中,却未有王市、王家之类的地名出现。也许这是中国的另一种文化:韬光养晦。江津王姓、苏姓,均属这种文化的代表。这说明江津的群体文化中具有内敛、谨慎、隐忍的优秀性格。

从地域声望看,2003年重庆市组织市民、专家对重庆在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历史人物进行评选,评出100名重庆本籍历史文化名人,江津籍占10人,达到10%,成为重庆市两个历史文化名人最多的区县(巴南11人,江津10人)之一。

综合起来,江津地域的家族品质极高,有的出自望族世家,或朝廷重臣,甚至皇室血脉。但无论耕读传家代代积淀,还是隐忍内敛,富而有仁,都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优秀内涵。特别是杨家和李家两个“天葬”传说,既是对家族品质的附会,也是对家族行善的民间规劝。这种中华特有的家族文化谱系,对整个群体的道德与智慧、意志与情操的提升,意义重大。

3.神仙文化

古老的神仙传说,会将相应的文化内涵附着在地名上,表达先人对长寿升仙的追求,也是巫道文化的余脉。如仙峰、仙池。仙池:是江津可考的最古老有文字记载的神话地方,保留在宋代《太平广记》里。原文浅显易懂:“渝州仙池,在江州南江津县界,岷江(即长江)南岸。其池周围二里,水深八尺,流入岷江。古老传说,有仙人姓然名独角,以其头有角,故名。自扬州来居此,池边起楼,聚香草置楼下。独角忽登楼,命仆夫烧其楼,独角飞空而去。因名仙池。见有石崖一所,向岷江而见在。”岷江是长江的古称,仙池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蜀中广记》则记为:“县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于此。”仙峰:早年此地建有七座庙观,与居民住房相连成街,取名仙峰。现改名为先锋。与江津神仙文化相佐证的还有四屏镇的仙山古寺、双福镇的感仙寺等,直接以“仙”命名。还有与神仙文化有关的道教观宇,如老君庙、玉皇观、真武观、风云观、清源宫、“武当行宫”朝源观等。

从地理分布来看,地名全部集中在江津南面,说明南面是江津的文化高地。不过北面有铁拐李诞生的地方,阴阳石笋山是八仙修炼的道场,但今天阳(男)山和阴(女)山已经变成了爱情故事。“飞升成仙”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古代的仙道文化里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反映了当地群体追求永生高寿的历史文化情结。江津是重庆唯一的“长寿之乡”,从文化渊源角度,可以上溯到这些神话传说寄寓的群体理想上来。

4.寺庙文化

江津是古蜀最富的三江之一(温江、内江),经济雄厚,文化昌盛,几乎每镇都有寺庙或道观,佛寺文化的密度极高,在整个西南地区名列前茅,许多地名直接因寺命名。比如永丰:以境内早年有一古庙永丰寺而得名。慈云:原名慈音寺,后以“慈航普渡,烟云缭绕”易名慈云寺。常乐:清代当地因有一常乐庙而得名。东胜:清代在此新建“东岳庙”。沙河:笋溪河旁有庙名沙河寺。紫云:修有王爷庙一座,庙内金身龙王高坐台上,一旁石碑上刻“紫云台上镇江王爷”八字,故名。真武:以场侧有一真武庙得名。金泉:因境内金紫寺得名。石门:著名的石门大佛寺闻名四方,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佛”,同时有国内最大的脚踏莲花佛。等等。

从地域分布看,东西南北均有。说明江津群体善念入心,精神信仰普遍。这与巴渝有巫文化底色极为相称,也跟它离道家发祥地青城山和佛家圣地峨眉山较近有一定关系。

从影响来看,南面的西少林寺(双峰寺)、飞龙庙、朝源观,西面的石门大佛寺、白沙大圣寺,北面的“西蜀第一禅林”石佛寺、圣泉寺,中部的太子寺、龙兴寺,东面的灵应寺、静莲寺等,影响较大。仅仅白沙镇,有名字的庙观就有近40座,密度之高,全国镇级行政单位里,恐居第一。

从用词来看,有佛教术语,如毗罗、慈云、东胜、沙河。有道教用语,如真武。有表佛教内涵,如常乐。有表祥瑞之兆,如紫云。有表崇高向上,如圣泉、金泉。有表感恩创始人,如朝源观。有表姓氏,如吴市,因明末将领吴鞭逃于川主庙为僧,士绅逢迎,庙改为吴氏寺。这些用词营造了刚正、上进、吉祥的氛围。

从信仰融合看,武当行宫朝源观虽为道观,但内供儒道释三家始祖,成为国内较少三教合一的典例,说明江津群体在宗教文化上的宽容态度,更有万物同源,平等归一的哲学境界。

从寺庙功能看,江津庙宇齐全。佛道居多,儒家的“文庙”和四川独特地域宗教川主庙较少。除此之外,商行庙宇齐全,如酒业帮的杜康庙、屠宰帮的张爷庙、纺织帮的机仙庙、厨师帮的詹王庙、五金铜铁帮的五显庙、医药帮的药王庙、船米帮的王爷庙等都有。商行修造庙宇,供奉他们行业祖师爷,或与行业有关的神化人物,目的是规范行业道德。

会馆庙宇也是江津的特色,重庆历史上八次重大移民,在江津留下历史记忆。江津有两湖人的禹王庙,两广人的南华宫,福建人的天后宫,江西人的万寿宫,贵州人的黑神庙,四川人的惠民宫等。江津真武古场镇的明清客家会馆群,比较罕见,包括南华宫、天上宫、万寿宫等三处遗址,体现了移民思乡,联络感情的桑梓情谊。

寺廟文化,无论是宗教信仰,地域信仰,行业信仰,移民血缘,均展示着这方土地上的群体内心的自足与灵魂的自律,以及精神上的升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讲,江津群体的文化基因具有追求多元化、世俗化、纯粹化等多样特点,满足不同角色不同层次的人的精神需求。

全国来看地,具有这样宽广的文化胸襟与层次多样的宗教文化结构的区县,在全国并不多见。

5.吉祥文化

地名含有喜庆向上,乐观富裕等含义。比如嘉平:寓幸福平安之意。津福:福寿延年之意。嘉乐:取其地势高而平,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为名。永兴:永远兴旺之意。油溪:清代以溪两岸油坊多,取沃土如油之意。

从地名用词看,有表安宁,如和平、嘉平。有表福分,如双福。有表商业兴旺,如永兴、广兴。有表丰收富裕,如油溪、嘉乐。

从地域分布看,南北都有,但相对江津其他几类中较少,说明这种吉祥的愿望,总体不多。这与江津在历史上战争较少,是四川最早较富裕的地区环境有关。他们更愿意追求有难度的理想。

从文化内涵看,这些地名都是对世俗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乐观上进的群体心理。

6.地理文化

以地理形状命名,体现地理特征。当然,这些地理特征都跟江津处于川东平行岭谷和与云贵高原交界的环境有关。比如四面山:因四面山峰重叠,沟谷纵横,站在乡中心举目四望,皆为大山,故名四面山。马宗:因场地象马鬃。顺江:因地顺长江、綦江,故名。五岔:因周围溪河形成五条水岔而得名。月沱:因笋溪河在此形成一沱湾,状如一弓明月而得名。几江:因长江曲折回流于此,形如“几”字,得名。碑槽:以山形若巨碑和山槽地貌为名。

从山水组合看,江津有大山大川之美。有表山川交融特征,如几江,让汹涌的万里长江在鼎山脚下温柔地划一个圆弧,守护一方生灵。地名既有山与江的交锋,也有江津人找到一片风水宝地后的欣喜。有纯粹表江流,如顺江、长冲、清溪沟。有纯粹表山形,如四面山、碑槽、屏麓。有表水流状态,如月沱、仁沱、五子沱。沱是可以停靠船的水湾,是江流的一种形态。有表河流走向,如五岔、二溪。有表山势地形,如马宗、鼎山、石蟆、鹅公。有的表独特山形平顶山,坪状高丘,如鹤山坪、金紫坪、篆山坪等。有的跟特产有关,如支坪,因栀子树多得名;茨坝,习种茨菰而得名;还有麻柳、黄桷等。有的跟地理景象有关,如旸岩,因位置较高,从早到晚,一直阳光照射,故曰旸。旸,本意是指朝日初升,引申义是晴天。有的指地表特征,如白沙、沙埂、黄泥。

从地理地貌看,江津有川东平行岭谷独特的地貌。江津地处重庆大巴山侧面,平地极少,稍有狭窄平地,便以坝命名,这是较突出的地理特点。有的是河流形成的冲击滩,如几江坝、德感坝等。有的是平阶地,如夏坝、罗坝等。有的是江心岛屿,如石蟆境内的中坝,居民2000多人,为川江第一大岛。

从地名特色看,黑石山直接以山上的黑石为名,在江津独此一处,山上全是黑色的山石,景色清幽,成为江津山石文化的代表,收录入美国世界风景名胜辞典。

从地名分布看,河流和山地以及奇特的地形和坝文化等,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北面除临峰、长冲外,其他地方总体相对较平坦一些。所以,从城市发展来说,北面成为新的经济开发区。

江津人行走其间,一听地名,就知道这片地域的地理特征,自然就有了应对和想象,有了规则和制约。

二、 储蓄文化记忆,追溯群体价值

有些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荣誉,成为民众的集体记忆。如享堂:明代工部尚书江渊故里,其父江英病故,钦赐御祭设享堂。这是非常难得的家族荣耀。这类地名只有一例,说明江津本地发生的文化事件相对不足。

综合以上七类,可以从地名称呼,认识江津的主流文化、家族文化、地理文化等,并从各种文化的地名数量与质量上,提炼出江津人的群体价值取向。比如积极入世的地名较多,体现了江津人奋进发展,努力开拓的儒家精神。比如对女性审美取向,强调凤容、凤仪、凤姿、凤德,说明江津女性追求德貌双全。

江津人特别重视家族观念与烟火传递,这方面的地名不少。说明江津人追求以家庭和家族为细胞的社会生态的发展,把人口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信仰是江津文化基因的亮点,齐全的庙宇来看,江津群体的精神选择较宽。进可入世奋斗,展示巴文化的铁血果敢品质,退可以青灯佛影,经卷人生。但无论进退,均遵循内心的戒律。进,在行业里,用神话与创祖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退,可用神性的光芒引导人格的提升,向圣格和神格发展。这使江津群体在道德方面,成为一种自律自省的典型。将这样一种价值内涵,作为地名文化的灵魂并服务于教育,必将成为江津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

地名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路标角色、定位功能,更延展的是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乡土文化等。每个地名,都蕴含着历史渊源、地貌特征、风俗民情、群体理想,安放着漂泊游子的乡思乡愁。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以忘记地名背后的那份乡土、乡音、乡味、乡约、乡德的牵挂。

三、 语文地名教学,教材是大载体

地名教学不是地理学科的单打独斗,也是语文学科甚至更多学科的必然选择,如历史、生物、数学等。姑不论许多课文直接以地名作题目,如《老山界》《趵突泉》《三峡》等,也不论更多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地名,如《藤王阁序》《岳阳楼记》《钱塘湖春行》等,单单从课文包含的地名和地名注释来说,几乎就占据了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篇目。

课文中不包含地名的情况是少部分,所以语文学科的地名教学是被语文老师忽略的重大课程资源,从小学到高中12年教学,每篇文章的地名所涉及的人文内涵,足以滋养我们成长所需的多种文化元素。

历史学家谭其骧认为:“地名是各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学科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教材的地名与学生成长的乡土地名文化之间的融通是语文地名教学的首要问题,如何使前者的教学有乡土地名文化的底色和基础,并基于这个原点进行拓展,让整个教材的地名文化大厦建筑在学生天天行走的地名文化之上,需要我们认真探究。有人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地名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课文所出现的全部古今中外地名共计814个。这是多大的文化财产和教学资源呵!比如:

《兰亭集序》中有:兰亭、会稽、山阴、琅琊、东阳、蕺山等。

《赤壁赋》中有:赤壁、夏口、武昌、黄州、荆州、江陵、长江、当阳、长坂、雪堂、临、松江等。

《蜀道难》中有:秦塞、太白、峨眉、青泥、长安、秦国、梓潼、蜀国、剑阁、锦城等。

而《过秦论》《藤王阁序》中则者更多。

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地理历史知识,更能理解地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也有人对教材涉及的地名进行归类,比如教材中出现含山的地名有:巴陵山、褒禅山、北京的西山、北固山、楚山、赤矶山、大剑山、瓜步山、华山、衡山、惠山、蕺山、邙山、庐山、狼居胥山、骊山、梁山、乐山、岷山、南山等等。

如果与江津的地名文化展开联系,那么以“龙”“凤”为例,全国历史地名中冠以“龙”的地名就达300多次,必修五“龙门”地名出现6次,巧的是江津也有地名叫“龙门”。必修四出现“凤翔”、必修五有“凤凰县”“凤凰古城”等与“凤”有关的地名。那么除了进行联系外,还可以就相同的“龙门”进行地名文化的探索与比较,看看它们命名的来由和内涵,从而更好地认识江津和传统文化。同样,也可以就“凤”地名的命名进行比较,看看江津凤地名与必修教材上的凤地名,究竟哪一个命名更丰富,内涵更深刻,提炼出它们所代表的相同或相异的精神价值,从而增强地名文化自信。

有的地名属于通名,除上面的“龙门”外,比如初中教材《钱塘湖春行》中有“白沙堤”。全国“白沙镇”就有20多个,“白沙乡”也有近10个。江津的“白沙镇”地名,可以直接与“白沙堤”进行粘连和比较,并归纳两者的命名属性及价值。

地名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通过命名和词语解释,结合传说和历史,可以抽象出具象的地名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判断、概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

教材涉及的地名与家乡地名进行归纳比较,也是各学段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比如将江津地名文化与部编教材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涉及的地名进行同一标准下的归类,有了这样一个表格,可以更便捷地进行地名文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地名文化的利用率和效率。

四、跨学科嵌入,教学得三味

江津地名内涵的文化取向,可以作为江津人家庭教育的资源,也可以作为学校教育资源进行综合运用。

从学校来说,既可用于品德教育,也可用于知识教学。既可用于单一学科,还可用作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平台。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教育改革呼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作为江津教育,可以基于江津地名文化平台,各学科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将地名文化内涵渗透进去。比如语文,可以将江津各地名的汉语解读、地名结构、地名意象、地名意境、地名传奇、地名风情、地名地形、地名内涵、地名故事等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课堂出發,结合教材地名,走进自己身处的地域文化的氛围和日常里去,每天的所学所闻,所思所想,都能融入到脚下的土地。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重庆考生属于Ⅱ卷)将地名引入高考作文,试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相信将地名文化进行开发并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的各学校的考生,作文一定丰富多彩。比如地理,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江津地名上的地理生态、地理特征、地形结构等,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环境去认知和体验地理知识。比如历史,有些地名虽然表面上只跟江津发生的故事有关,但该故事却又联系着整个中国历史。所以完全可以将历史的大场景与江津的小地名进行粘连,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性延伸。比如政治、比如音乐、比如物理、比如化学等等。

这样,相同的地名文化,却承载了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不同的学科思想与学科知识,使本来隔离和分散在各学科里的认知智慧,重新建立在耳闻目睹的家乡文化上。

这只是静态开发的江津文化的一个视角,如果按照文化教学的要求从全方位、立体开发江津文化,那么江津一千多年历史厚度,足够支撑所有的学科知识构建,从而完成知识大厦的在地化生成,形成文明整体,实现跨学科、全文化融合的目标。

当然,其他地方同样可以进行地名文化的归纳开发,并服务于各学科教学,从而发挥地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母体优势。

[作者通联:谭恒君,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校;

王 洪,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江津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谁远谁近?
三峡库区县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内文第 52 ~ 58 页)图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