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庆时代再认识

2021-09-23江晓成

学术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嘉庆制度

江晓成,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

在清军入关后268年的统治中,嘉庆朝(1796—1820)占据了约十分之一的时段,其上接中国传统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康乾盛世”,下连“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是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折时期。然而相较于前后两个时段的深厚研究,海内外学界对嘉庆朝的探究却相当薄弱,与其“变革”地位尤不相称。①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袁飞教授的新著《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以下简称《困境》)无疑是一项可贵的探索。该著将嘉庆朝从既有的“乾嘉时期”或“嘉道时期”典范叙事中解放出来,为我们重新认识嘉庆时代提供了契机。

漕运、盐政、河工并称清代“三大政”。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之后,嘉庆朝的三大政事已是积弊深重。其中,漕运不仅直接关乎京城的粮食安全,而且涉及运河沿线及有漕各州县的地方治安,成为“三大政”中最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受到清政府格外关注。通过考察嘉庆君臣对漕运治理的认识、应对策略、改革措施、制度建设等问题,有助于我们厘清嘉庆朝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政策、实践及困境。因此,《困境》虽以漕运为主题,但其深层关怀则在于重新审视嘉庆朝的政治问题,重新诠释所谓“嘉庆中衰”的话题。换而言之,嘉庆朝在整个清代史上有何地位?在全球史视野下应如何评价?这才是贯穿全书始终的深层问题,也是此项研究的立意所在。

一、嘉庆朝漕运的制度困境与治理措施

清朝虽定都北京,但经济中心却早已南移。朝廷每年从江浙等八省征收数百万石漕粮,通过大运河等水道运抵北京、通州等仓储存。漕粮既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也是京城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在制度层面,清政府建立了由中央户部、漕运总督和相关地方巡抚等多个部门组成的严密职官体系,以确保漕运的顺畅。其中,漕运总督总揽政令,凡漕粮征收、运输、交兑均系其专责,有漕八省办理漕运的文武官员也均受其节制。此外,在漕粮征收环节,由基层州县官负责征收,各省粮道有监督之责,巡抚督催;在漕粮运输环节,各地卫所的守备、千总督率旗丁(运丁)修理漕船、按期保质保量将漕粮运至各仓,除巡漕御史、粮道、押运通判等专职官员直接负责外,运河沿线文武官员均有督催之责;在漕粮交兑环节,总督仓场侍郎及下属坐粮厅、大通桥监督负责检查漕粮质量并兑收运仓,北京、通州各仓监督负责监管巡查。但是,严密的制度在保障漕运顺畅的同时,也予以各级负责官员滥用权力的机会。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每一个有关漕务的衙门,由漕运总督、各省粮道、巡漕御史、征收及监兑官员、押运及领运官吏、催攒及监收官吏,都把办理漕务视为利薮。”②嘉庆帝亲政后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漕务全面败坏的局面。

《困境》一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至三章为第一部分,论述嘉庆朝漕运治理的背景;第四至八章为第二部分,论述嘉庆朝漕运的制度困境及各项治理措施;最后一章“余论”为第三部分,分析嘉庆朝漕运治理的成效,反思帝制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与王朝兴衰问题。

第一部分考察清代嘉庆朝之前的漕运问题与嘉庆朝面对的国内外形势,是全书的基础。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清朝前中期漕运制度建立、完善与陷入危机的过程。其中雍正朝和乾隆朝晚期是两个关键的节点,前者因为雍正帝对吏治的全面整饬和对漕运制度的系统调整而实现了漕运的极盛,后者因为乾隆朝晚期吏治败坏导致漕运百弊丛生。第二章系统分析了清朝前中期为解决漕运积弊而提出的各项改革方案,袁飞将其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第一和第四种类型均为对现有漕运制度的颠覆。前者旨在解决通过运河长途运输漕粮的问题,包括分段转运、改用海运、漕粮由实物改征银两这三种方案,后者的方案包括裁减漕员到废除漕运总督体系。这些方案是对既有漕运制度的根本变革甚至是废置,改革力度之大以至于在清朝前中期基本停留在议论层面。第二和第三种类型为“除弊论”和“严法论”,均属对现有漕运制度的维护和改造,“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立场和侧重点的不同,除弊论的关注点在于漕弊,目的是通过措施来预防和杜绝漕弊的发生;而严法论的侧重点则在于事后惩罚,是一种震慑机制”。③第三章分析了嘉庆朝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西方冲击前夕双方的接触与摩擦等问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王朝面临的“过密化”,典型表现就是人地矛盾的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是中西“大分流”的出现,欧洲对中国的相对优势开始凸显。在双重压力之下,清代中国的表现就是“嘉庆中衰”。

第二部分考察了嘉庆朝为应对漕运问题而出台的涉及漕粮征收、运输、交兑等各个环节的全方面治理措施,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运河畅通是漕粮顺利运达京城的基础,嘉庆朝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第四章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袁飞首先针对既有研究未曾说清的不同省份漕运河道分布做了系统梳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完整的清代漕粮运输路线图;其次,论述了河工治理不善导致的漕运河道阻塞问题,并分析了嘉庆朝减黄助清、蓄清敌黄、引黄助湖与借黄济运等方案的利弊;再次,考察了嘉庆朝疏浚运道、修治闸坝等整饬漕运河道的常规化措施;最后指出,由于嘉庆朝河政的败坏,“统治者想通过治理河工来改善漕运危机的试图是彻底失败了”。④解决旗丁费用不敷的问题是嘉庆朝漕运治理的另外一个关注点,从漕粮交兑到交仓,旗丁需要支付大量陋规,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漕船的开行。第五章袁飞梳理了嘉庆四年和十四年针对如何优恤旗丁的两次大规模讨论,第六章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漕运总督富纲案、巡漕御史英纶案、通州粮仓吏胥舞弊案,考察了嘉庆朝对漕务衙门各级官员滥行索取陋规的严惩措施。前者重在增加旗丁的收入,后者重在减轻旗丁的負担,但成效均十分有限。第七章袁飞复原了由于运河阻浅、漕运阻断,在嘉庆八年和十五年两次出现的关于“漕粮海运”的讨论。第八章讨论了嘉庆朝在无法大幅改革漕运制度下对常规制度的修补。

第三部分“余论”从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视角分析嘉庆朝漕运治理的努力与成效之间的差距。“嘉庆皇帝在漕运治理问题上并不含糊,通过以上诸章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嘉庆朝统治者在漕运治理上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但最后的成效却是甚微,令统治者非常失望。”⑤原因何在?袁飞从意识形态、帝王品行和路径依赖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详见后文。

就漕运制度的研究而言,《困境》在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现有成果“偏重于静态的漕运史研究”,⑥突破既有主要依靠典章制度类史料来梳理漕运制度的模式,改为依据官僚的奏疏和皇帝的批复来展现制度形成与变革的动态过程,“使隐藏在制度背后的所有官僚都站到前面来,成为研究话题中的‘主角’”。⑦例如,关于嘉庆四年漕运总督蒋兆奎津贴旗丁方案的提出与争议,袁飞详细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皇帝、大学士、户部官员、漕运总督、巡漕御史和相关各省督抚的行动,真实再现了漕运治理措施出台的过程,让鲜活的历史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充分揭示了政治运行的轨迹,实现了“活的制度史”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古代政治史领域新尝试的成功典范。另一方面,针对“没有多少以漕运总督为中心的漕运史研究”⑧这一问题,袁飞发掘了蒋兆奎、铁保、许兆椿等多任漕运总督的档案资料,详细展示了这些官员在漕运治理中的建议与举措。漕运总督作为总览漕务之官,袁飞的梳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其在漕运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弥补了既有研究中这一缺失的环节。

二、漕运治理反映出的嘉庆朝政治问题

若以结果导向为评价标准,嘉庆朝的漕运治理无疑是失败的。嘉庆帝自亲政始,即对漕运治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无法阻止漕运弊病的日益恶化。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差距该如何解释?实际上,漕运危机不过是嘉庆朝国家治理危机的一个断面,同样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河工、盐政均处于危机之中,后两者在嘉庆朝的治理成效同样糟糕。何以如此?嘉庆朝政治困境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袁飞在第六、七章做了重点论述,并在余论中集中做了解答。

漕运制度的诸多弊病在清朝前中期一百余年的实践中已暴露无疑,嘉庆君臣也充分认识到制度与现实的脱节以及制度变更的必要性。然而,嘉庆朝的漕运治理措施只是停留在制度修补的层面,并未进行真正的改革与制度变更。对于嘉庆朝的政治困境,袁飞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了分析。

首先,宏观层面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更为注重统治者的内在修养,而非制度的建设。这种“有治人无治法”的理念根深蒂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绝对“真理”,嘉庆君臣对此也都深信不疑。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理想的国家治理就是圣君贤臣模式。因此,为挽救包括漕运弊病在内的各种国家治理危机,嘉庆帝首先是通过以身作则的勤政、崇俭黜奢来努力提高“君德”,同时一再训谕官员们提高“官德”,甚至不惜通过严刑峻法重惩贪官污吏,如嘉庆四年亲政之后立即诛杀前任漕运总督富纲,并从重处罚涉案的83名低级官员。嘉庆帝希望以此震慑官员们,达到洗清漕运积弊的目的。正如袁飞所言:“在面对漕运危机时,嘉庆所能做到的就是期望和依靠社会中每个人的‘成德’,尤其是官员们内在道德的提升,来达到除弊治漕的目的,而不是从制度上寻找突破口。”⑨显然,在旧制度积弊深重、制度革新是唯一出路时,嘉庆君臣均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只能在旧制度中挣扎,致使漕运等多种危机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微观层面上的国家行政问题。袁飞主要从财政制度缺陷、官僚的职责权力化、国家治理的路径依赖等方面做了探讨。其中,后两个方面着墨较多,属于袁飞的创见,体现了他对政治史研究的理论思考。

关于官僚的职责权力化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由君主和官僚共同完成。理论上,君主通过任命官僚,让各级官僚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责;同时,这些职责也意味着官僚将掌控并垄断特定的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的权力。因此,官僚在行使职责的同时,难免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袁飞所考察的嘉庆朝几起贪污案就是典型。例如:漕运总督富纲和巡漕御史英纶,他们的职责是监督漕粮,但却通过挑剔米色勒索银两;同样,负责管理储存漕粮的通州粮仓官吏集体舞弊,将国家公粮私下倒卖获利。嘉庆帝虽然认识到官僚将职责转变为权力并以此牟利这一状态的存在,但他采取的除弊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传统时代的帝王们都无法从根本上废除产生这一土壤的封建官僚制度,因此,“嘉庆无论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彻底消除漕运中的腐败乃至整个国家的腐败贪污,只要职责权力化现象不被消除,这一现象所具有的牟取私利的目的自然也就不会改变,‘治标’的药方最终都会失灵”。⑩袁飞提出的官僚职责权力化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腐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关于国家治理的路径依赖问题。一是对“成法祖制”的依赖。清代统治者特别强调的“法祖”,就是要求后代皇帝需遵循既定政策,嘉庆帝更是遵循祖宗之制的典范。嘉庆“守成”本来无可厚非,但传统社会在19世纪初期已发生巨变,这就要求统治者要顺应世界形势进行改革。于是,对“成法祖制”的依赖就成为了嘉庆治国理政的阻碍。不加赋的祖制阻断了以津贴旗丁方案改善传统运河漕运的探讨,而漕粮海运方案在“漕运由内河行走已阅数百年,惟有谨守前人成法”的高调中未及尝试而仓促中止。二是对稳定性的高度依赖,以及对新制度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些都导致统治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进行制度的深度改革,而是偏好修补原有制度。以漕运制度为例,嘉庆朝至少有两次尝试海运的机会,但都因为既得利益者的集体反对、官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恶习以及皇帝的瞻前顾后而错失。对此,袁飞做了很好的总结:既有漕运制度“虽然效率非常低下,危机重重。而一旦改变这一漕运制度,所产生的巨大代价和成本未必比保持蹩脚的漕运要少,或许还会未及他的统治”。11总之,正如改革、革新、变革在近代世界具有的天然合法性一样,稳定、守成、法祖正是中国传统王朝的基本政治规则。身处现代世界的历史研究者,需要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历史。袁飞对路径依赖与传统中国制度变迁之间的逻辑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困境。

三、重新認识嘉庆时代

既有研究总体上将嘉庆朝视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对这一时代持负面评价。12显然,这是典型的线性历史观叙述,即“以历史的结局(根据后人或今人才具有的后见之明)作为确定性与必然的体现,将过去倒叙成向既定结果或当下前进的必然性的直线单向展开”。13作为历史的旁观者,研究者在确知晚清中国陷入内忧外患这一结果之后,根据历史后来的走向,从结果逆推原因,嘉庆朝就成了众矢之的。《困境》以漕运治理为案例,考察了嘉庆帝在清王朝“中衰”中的角色与作用,重新反思了嘉庆时代在清代史上的地位。

袁飞认为,与西欧相比,中国社会在乾隆朝晚期已进入缓慢发展阶段,中西方的差距并不是从嘉庆朝才开始显现。乾隆朝晚期中国的发展危机就已经在多个方面有所表现,包括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对漕运和盐业等经济支柱的冲击、人地矛盾加剧导致的社会冲突、官场的腐败,等等。“18世纪后期乾隆末年,清代社会进入了极度不稳定的阶段。”14因此,在王朝中期颓势的大格局下,我们不能对嘉庆朝寄予不切实际的期待,这种认识与赵鼎新教授的最新研究遥相呼应。赵鼎新提出“王朝中期繁荣”这一分析概念,认为18世纪中国的“康乾盛世”与英国所代表的西欧发展模式有本质的差异,因为“康乾盛世”不过是循环王朝中期的繁荣而已,“即使没有西方的到来,中国18 世纪的繁荣也不可避免地要归于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王朝更替,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火厄兵隳、瘟疫肆虐”。15若以这一判断为思考的出发点,我们不妨对嘉庆时代换一个问法:在王朝危机周期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嘉庆时代到底做对了什么,让清王朝能够继续维持近一百年的统治?

在袁飞看来,既有研究将嘉庆帝视为一位平庸统治者的评价过于苛刻,“通过对嘉庆治理漕运危机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从结果推演出的结论未免过于武断,或者说不甚公平,其中的一些客观因素却往往被忽视”。16以漕运为例,不少治理措施之所以效果不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嘉庆帝必须顾及短期内的统治稳定,因此无暇进行长远的打算。亲政后,嘉庆帝即任命居官廉洁的蒋兆奎为漕运总督,指示他整饬漕务。蒋兆奎考察认为,旗丁运费不敷是漕运难以按期抵达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出将有漕州县私下加征的“浮收漕米”转为合法加征,然后从中划出一定比例津贴旗丁。蒋兆奎认为,既然无法禁止州县浮收,不如官方制定明确的加征标准,这样既可以减轻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又可以用这项经费来津贴旗丁。蒋兆奎的方案可以说是雍正朝地丁银两耗羡归公改革在漕粮征收方面的应用。这一方案被嘉庆帝断然否决。此后,相关省份督抚提出的类似方案也一一被否决。17雍正朝的耗羡归公改革以及将加征耗羡作为官员养廉银的做法纾解了清前期的财政和吏治困境,被学界认定为清朝盛世和平与繁荣的前提条件。18然而,嘉庆帝否定漕粮征收领域的类似改革实有不得已的苦衷。在嘉庆四年否决这一方案时,白莲教起义正如火如荼,解决迫在眉睫的统治危机才是嘉庆帝的首要任务。嘉庆帝认识到“官逼民反”才是起义长期无法平定的原因,恤民以安民是嘉庆帝执政的基本理念。如果加征漕粮,无疑会失去民心,成为平叛的障碍;如果不加征漕粮,只能从政府经费中划拨款项,在军费压力下同样不切实际。因此,表面上看来,嘉庆帝错失了这次改革,但当时的形势实在不容许他进行这样的改革。

袁飞摆脱线性历史观叙事,以漕运治理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嘉庆朝国家治理的得失,这种探索方式是近十年来中西方学界重新认识嘉庆时代的重要一环。美国学者罗威廉(William T. Rowe)教授概述了2010年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上系列论文对嘉庆朝的重新评价,指出这一系列论文从思考“嘉庆朝做对了什么”这一立场出发,认为正是嘉庆朝的“守成”给清王朝带来数十年的有效治理,延迟了政权的崩溃,保障了清朝再次进入一个“可持续的政治发展”时期。19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从全球史和中西对比的视角重新审视嘉庆时代,正如杰克·戈德斯通(Jack A. Goldstone)的研究所示:清代嘉庆朝所在的19世纪初期是“全球性的国家危机的时代”,“从1789至1848年,不仅法国,欧洲所有国家、中东和中国,政府又都动荡不安”。20在同一时期东西方普遍的帝国崩溃潮流中,清代中国正是通过嘉庆朝的务实治理,让国家的崩溃延迟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那么,“嘉庆守成”可以说是扭转了乾隆朝晚期的颓势,嘉庆时代也不宜用“中衰”来界定。

四、商榷意见

《困境》一书对清代漕运史、政治史和嘉庆时代研究的贡献一如上述。此处就笔者愚见,提出两点待商榷之处,以供讨论。

第一,袁飞在考察清代包括漕运在内的国家治理困境时,论述思路倾向于描述而非解释,对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或问题根源探讨不足。例如,袁飞将官僚政治的腐败视为嘉庆朝漕运治理困境的原因,并考察了腐败的种种表现。21关于这一问题,既有研究已经指出:清代中期官场生态的恶化是官员流动升迁机制落后于人口增长导致的。具体而言,王朝的中期繁荣带来“文化人生产过剩”,而“容纳他们并给他们以报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能力有限”,由此官场竞争日趋激烈,官员在升迁压力下结党营私不可避免。22袁飞若将此类分析纳入论述,就可以超越仅从官僚品行论述腐败问题的陈旧分析路径。再如,袁飞将“刁衿劣监”包揽漕粮现象视为漕运积弊之一,并引用大量史料将漕粮质量低劣问题归咎于“刁衿劣监”的包揽漕粮。23这一论述仅涉及问题的表象,似非持平之论。正如孔飞力(Philip A. Kuhn)教授所述:正是基层官吏的重重盘剥,才导致农民无法负担漕粮征收的开支,当这种盘剥达到不可承受的地步时,“农民只得转而向生员和监生们求助,這些人都属于乡村精英中的下层人物,他们常常为邻居们代交税款,并抵挡掉税收人员的高利贷盘剥”。24若非负责征收漕粮的地方官吏滥权勒索,农民无须求助士绅包揽漕粮;漕粮质量的低劣,当然也应该由地方官吏负责;将包揽漕粮的士绅定性为脸谱化的“刁绅劣监”似乎欠妥。换而言之,地方士绅包揽漕粮问题并非漕运弊端的原因,而是漕粮征收环节地方官吏滥用权力盘剥百姓导致的后果。

第二,最近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加大对嘉庆朝的研究之后,总体上倾向于正面肯定嘉庆帝和嘉庆时代的成就,袁飞的研究正是这种趋势的一部分。对此,笔者也审慎地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就嘉庆帝的评价而言,如果说我们将其与雍正帝相比属于苛责,在此不妨与他的继任者道光帝对比。道光朝同样面临“三大政”的败坏,道光帝通过重用能吏陶澍为两江总督进行系统整饬。25陶澍的改革获得了道光帝和中枢执政者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英和、户部尚书王鼎的持续支持。尤其是当陶澍迫于压力违心地提议恢复自己之前废除的两淮盐政机构时,道光帝能看破端倪,予以制止,并明确表明对陶澍的全面支持和信任,从而陶澍的行政才能在江南得到完全的发挥,对“三大政”均做出了巨大改革,彻底肃清了江南地区纠结百年而未能肃清的漕运和盐务。陶澍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道光帝对他始终如一地信任与重用”。26即使如曹振镛这种的中枢庸臣,在陶澍对改革盐法有所顾忌之时,也能明确表示支持改革。27而嘉庆朝有改革倾向的漕运总督蒋兆奎、铁保等均缺乏来自中枢的支持。中央决策漕运之事时,属户部主导,而嘉庆朝的历任户部尚书朱珪、戴衢亨、曹振镛均缺乏治国安邦的才略。28嘉庆帝在这群倾向保守的中枢官员的影响下,对改革的支持力度远逊于道光帝,这可以说是嘉庆朝包括漕运治理在内的诸多政务无法大幅改革的关键原因。

总体而言,作为嘉庆朝研究的旁观者,笔者的上述意见仅属一家之言。《困境》一书推动了嘉庆朝研究的深化,为读者展示了嘉庆朝的不同面相,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嘉庆帝及嘉庆时代。

注释:

①19  罗威廉:《乾嘉变革在清史上的重要性》,《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

②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③④⑤⑥⑧⑨⑩111416172123  袁飞:《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5,130,298,9,9,300,238,303,67,301,132—162,266—268,280页。

⑦  刘凤云:《观念与热点的转换:清前期政治史研究的道路与趋势》,《清史研究》2015年第2期。

12  喻松青、张小林主编:《清代全史》第6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朱诚如主编、张玉芬分卷主编:《清朝通史·嘉庆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

13  侯旭东:《告别线性历史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编:《理论与史学》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

15  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术月刊》2014年第7期。

18  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  杰克·A.戈德斯通:《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1600年至1850年间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和中国的人口变化与国家崩溃》,章延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前言,第Ⅹ页。

22  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國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108页。

24  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74页。

25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

2628  喻松青、张小林主编:《清代全史》第6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2,41—42页。

27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第150页。

(责任编辑:李倩)

猜你喜欢

嘉庆制度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夏朝
喜欢言情剧的嘉庆皇帝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黑龙江外记》字误
某些单位的制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