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铁乘务排班问题的策略优化研究
2021-09-23张峰歌
张峰歌
摘 要:伴随进一步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交通拥挤愈发严重,因此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出现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工具,而且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因为乘务人员在整体运营支出中的占比偏高,所以提高乘务排班科学性,控制值乘成本是一个重点研究问题。对此,本文将立足厦门地铁现状,针对乘务排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优化策略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乘务排班;地铁;问题;策略;研究分析
0 引言
依据轨道交通对方面运营需要,应确保高效且科学地乘务配合,在确保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乘务人员使用率并降低相应的费用支出,其针对促进运营效率提高,减少运营成本投入等方面尤为重要。若想降低这笔费用则需要制定科学的乘务计划,由此可见乘务计划是一项核心环节,能够科学安排休息时间与乘务任务,因此,乘务排班问题会对厦门地铁运营效率造成直接影响。
1 简析厦门地铁乘务排班问题特征
第一,较低的求解效率。从本质上来讲此问题即为优化组合的一个过程,应以地铁运行图为基础重新优化组合乘务任务,对此应科学分解地铁运行图。针对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的地铁而言,在发站和到站彼此间频繁来往,因此排班计划的编排需要拆分全天列车运行图,而完成拆分的有关数据内容相对庞大。并且编制繁杂且规模较大的数据时,会耗费很多物力与人力,同时计划要尽可能满足不同部门的现实要求,降低相应的运营成本投入。另外,还存在一些乘务规则、约束条件等在不同程度上约束问题,由此使求解困难程度更高。地铁是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需要随时应对一些特殊性与突发性状况,因为计划编制应依据具体运营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这样也导致编制难度提高,针对求解时间及求解效率提出严格要求。
第二,多元化的目标。地铁问题优化通常会面对以下几种情况:(1)乘务班次及人数是明确的,乘务人员仅需保证工作时间均匀合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即可,因此编制排班计划要求高质量。(2)乘务班次与人数不明确,目标为运输任务所有值乘完成,尽可能少的需要乘务人员或是投入较低的乘务总费用。可是在具体运营过程中,绝大多数运营单位一方面有利目标可以直接到达期望,另一方面间接目标也希望能达到预期值,更希望将负面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例如减少乘务人员数量,虽然看起来会降低乘务整体成本,可是因为人员数量相对有限,自然会造成工作时间无法不均衡,让地铁乘务人员感到工作超劳,进一步加大了安全运营风险发生机率;另外,由此也会出现加班,提高了加班成本。因此,乘务排班问题实际上正朝着综合性、多目标的方向有效发展。
2 简析优化地铁乘务排班的相关策略
第一,依据地铁运营最早时刻起采取顺序排列。可以将运行图作为底图,通过轮乘点实现底图的有效分割并形成相应的乘务片段,并让其顺次变为作业段。在较多的作业段数据当中,依据开始时刻的顺序依次编号,最早运营时刻通常与之相应的是首个作业段,而最晚时刻则是和最后作业段相对性。由首个作业段起和其他作业段逐次进行组合,到最后的作业段也被组合。需要注意的是,在组合时应关注相应的约束条件,比如就餐与休息时间等,可是这一过程不会针对最后的班次方案展开调整,仅是寻找和上一个作业段距离最近的下个作业段,至于独立的作业段自己成为一个班次。
第二,依据地铁运营结束最后时刻采取逆序排列。这种策略和顺序排列很相似,首先需要分割底图让其形成各个乘务作业段,然后对作业段编号。对于全部作业段,由最终的作业段起进行编排,和其他乘务作业段进行逐次组合,由此形成班次,到首个作业段也被组合。在实际进行排班时,虽然逆排和顺排拥有不同的数据起点,可是应用方法以及处理约束方法却是相同的。
第三,依据地铁运营最早及最晚时刻采取同时排列方式。起始于时刻两端展架对向排列属于结合顺逆编排方式的一种混合编排方式,一般由首个作业段进行顺排,与此同时由最后作业段进行逆排,相遇在某个时段进而产生最后的排班方案。在该思想指导下,通过选取适合的车次、时间段将顺排部分有效结合逆排部分。在运行高峰期实现接合,能够降低一些不合理班次。
3 简析乘务排班优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第一,针对部分时段或者是运行任务存在特别需求。首先采取策略2然后和策略1相结合进行编排。在列车实际运行时,相关编制人员希望能够确保部分运行任务被有序地执行,也可能针对乘务人员执行有关任务提出较为特别的要求。那么,针对存在需求或者是特殊要求的场景,应通过有关策略约束。可从具体工作情况来看,编制人员往通常首先针对这一时段或相应的运输任务采取逆向编排,确保在时段内可以合理形成班次,然后顺次编排其他任务。丰富的人工经验是处理特殊要求场景的主要依据,从而形成首先采取策略2然后在结合策略1的科学策略。
关于此场往往会出现很多情况,因为部分原因和下一个作业段之间需要较长的接续时间,乘务员要花费较长的等待时间才可以完成任务。但实际上乘务员不希望等待时间过长,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低效率的表现。出于防止车辆段和轮乘点之间的值乘造成影响,让能够减少下一个作业段执行所需的等待时间,针对一些时段内的作业段应采取策略2进行逆排,尽可能满足这一时段全部一天的任务要求,然后针对其他作业段通过策略1组合,从而形成最佳的班次。
第二,夜班提出较高要求,出于有效降低高峰压力,在采取混合班制条件合理排班,建议采取策略3。比如,休息时间过长、工作时间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夜班因为时间较晚,很有可能出现不合理班次,而且过长的休息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乘务人员感到更多的疲惫。因为工作时间不足会增多班次及人员数量,所以不仅会导致乘务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加大了工作难度。依据数据模拟与人工经验,建议通过顺逆结合模式进行编排。
在策略具体应用时,同时进行顺排以及逆排,相遇在运营的高峰期,而剩余作业段可以形成独立的每个班次。例如日勤组结合单一班制可以提高执行驾驶任务的灵活性。引入日勤组和白班的上班时间大致相同,可是轮班方式和白班、早班以及夜班存在差别,日勤组的上班时间是周一到周五不涉及倒班。在高峰时期每个班次都可以加入日勤组,这有利于分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一场景的排班模式尤为适合增添日勤组。对于该场景的相关需求。由首个作业段起进行顺向编排,与此同时最后的作业段需要逆排,若交接时间为晚高峰期,可以避免夜班与白班发生类型重叠。因为在作业端在高峰期的数量偏多,此排班模式会对结构类型造成影响,为指派日勤组各项工作创造便利将日勤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 结束语
以往采用的数学模型难以将人工编制以及调整的具体经验模拟出来。有时其中的变化因素难以转化成相应的约束条件,最终获得的模型最终结果也未必是实际现场最佳方案。基于此,為填补以往模型的缺陷,更好地实现人工编制模拟并高度还原编制意愿,应提高自动编制的适用范围以及应变能力,这样才能让结果拥有广泛的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德超,刘志钢,潘寒川,等.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工作中的混合班制方案[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8):201-205.
[2]金华,陈绍宽,彭小波,等.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计划方案评价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3):109-112.
[3]陈磊,杨明辉.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及值乘模式分析[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11):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