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社审读部工作职责探讨

2021-09-23李洁

出版广角 2021年16期
关键词:选题出版社图书

【关  键  词】审读;出版社审读部;审读内容;审读方法;工作职责

【作者单位】李洁,广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6.016

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版社在社内成立审读部,以应图书质量提高之需。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读部的设置是否必要,工作职责和范围是什么,如何开展工作,工作流程和制度如何设立等,都是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出版社设置审读部是出版活动的现实需求

从当下各个出版社审读部设立的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成立审读部,配备专职的审读人员。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于2014年1月成立了审读部,主要承担出版流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序:对完成三审三校、即将付印的书稿进行审定。审读部确认合格后,书稿方可下印厂付印。同时,审读部还要协助社领导对本社即将出版的图书的政治导向、著作质量和编校质量进行审读和检查,以及对本社已出版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不同的出版社审读部在审读方向上有所不同,部分出版社的审读部承担了出版流程中其他的审读工作。

二是成立挂靠职能科室的审读机构。如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12月成立了挂靠编务室的审读室,审计室除对上一年度已出版的图书进行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抽审外,还承担社内重大书稿的印前审读工作,确保国家出版基金、参评大奖等重点项目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三是虽然没有成立审读室,但审读工作由职能部门如编务室担任。如山东科技出版社虽然没有成立审读室,但该社重点选题在送样前由编务室安排专人审读,或把相关的审读工作交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山东友谊出版社在2008年8月就成立了质量管理部,聘请100多位审读人员对社内即将出版的图书进行印前全品种审读,每月将审读情况汇总成审读报告,并以红头文件形式印发,对超标图书的相关责任人员予以批评和经济处罚。2015年,该社将印前审读结果导入编辑绩效考核体系,占奖惩15%的权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成立了审校部,由审校部负责组织校对人员对全社图书进行印前审读;于2010年6月底设立了质检部,专门对该社四个事业部的所有图书进行印前审读,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图书进行出书后审读,从而实现对全社图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

此外,部分出版社设立审读部的原因是在国家图书质量抽检时发现不合格产品,成立审读部是其整顿提升图书质量的措施。由此可见,设立审读部是出版社确保图书编校质量的必然措施,也是出版活动的现实需求。

二、出版社设置审读部是国家出版管理的制度要求

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新闻出版署分别于1994年和200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意见》,由此可见审读工作的重要性。

1.审读是出版社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图书审读是出版社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管理活动的内容和对象来分,出版社的管理可分为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著作权管理、行政管理等。以上管理内容均是以经营管理的某一方面或某个阶段、某一环节为对象进行的,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保证整体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审读是图书质量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

质量是出版的生命,图书质量关系到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审读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基础。“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责任机制由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制三类保障机制构成。”

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六条规定:“坚持出书后的评审制度。出版社要成立图书质量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或离职的编辑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组成,定期对本社新出版的图书的质量进行认真的审读、评议。出版社根据评议结果,奖优罚劣,并对质量有问题的图书,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第十九条规定:“坚持图书重版前审读制度。图书重版有利于扩大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更需要对图书内容质量严格把关。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首次重版前,必须组织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含具有高级职称的离退休者)对图书内容和质量重新进行审读,写出书面审读意见,由社长或总编辑核定。”上述两项规定的审读活动着重检查已出版图书的内容和质量,属于图书质量保障机制中的后期保障工作,目的是保证图书应有的质量,使之精益求精。

3.审读制度是出版社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审读质量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而审读制度是出版社提高审读质量的保障措施,也是出版社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九类:选题集体论证制度、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三级审稿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出书后的评审制度,以及特殊图书三审发稿后的专家审读制度、各学科的交叉审读制度、专家通读和专项检查制度。其中涉及审读工作的质量管理制度有以下四类:(1)出书后的评审制度;(2)特殊图书三审发稿后的专家审读制度,两类选题需要请有关专家或部门进行审读:①需申报备案或专项报批的选题,②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选题;(3)各学科的交叉审读制度,即各学科编辑交换审读选题,把好内容关;(4)专家通读和专项检查制度,即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已编辑加工整理好的稿件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或者专门检查,以保证内容质量。

三、审读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

审读部是审读图书的初审,还是复审、终审?是审读选题策划书,还是已出版的图书?是审图书的内容,还是图书的装帧等外部形式?诚然,审读部可以审读出版社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书稿,但各个阶段都有专职人员驻守:初审由责任编辑负责,复审由出版中心主任负责,终审由总编辑负责;选题策划书由策划编辑负责,图书的装帧由设计部负责,等等。每个流程都贯穿着审读工作,那么,审读部应该介入哪个阶段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审读室主要承担社里图书的终审环节,主要是严把政治关,将终审落到实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在付印之前都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经审读室审定合格后方可下印厂付印。可以说,审读室掌控著图书的“生杀大权”,凡是不合格稿件,一律退回重新处理,不得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根据对出版流程的审视,笔者认为,审读部在出版流程中的定位和介入阶段应如图1所示。从出版流程的节点看,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提到的后期保障机制中,有两项是与和审读部的工作范围密切相关的,即坚持出书后的评审制度和坚持图书重印前的审读制度。因此,审读部必须在这两个环节有所作为。简单地说,就是把审读部的工作按介入时间分为出书后审读(质检审读、评估审读)和重印前审读两种。

从图书的类型来看,精品出于审读,审读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必要环节。因此,出版社成立审读部不仅是防范问题出版物的关键,也是精品出版的基础,审读重点书是审读部的工作内容之一。从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制度中可知,审读部的工作范畴必定包含特殊图书三审发稿后的专家审读、各学科的交叉审读及专家通读和专项检查,等等。

四、审读部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建设

1.审读部的工作方法

首先,要严把内容质量关。审读部的审读员应该把《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读工作的通知》作为做好图书审读工作的根本遵循。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形式质量两方面,内容质量是指图书在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结构合理性、表达的规范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形式质量是指图书的装帧设计、印制、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对图书质量的管理要以内容质量为重点。审读为图书坚持正确导向增加了一道保险,其作用不容忽视。审读部工作的重点就是把好导向关,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把关能力,规范出版流程。

出版工作应当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内容质量第一。因此,审读部的工作首先是重点检查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即检查出版物是否存在导向问题,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是否涉及重大敏感问题的内容,如政治、民族、宗教等,以及出版物的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等专业知识问题与文字、语法、图片、表格、标点符号、封面设计等问题,并据实及时提出审读报告。

其次,要抓易出问题的几个环节,如题目、作者署名和单位署名。审读不是简单地提出要求,也不是刻意地“挑刺”,更不是搞所谓的“出版管制”,而是从出版业务角度按出版规律办事,消除隐患,把保证导向正确的要求落实到图书的各个方面。

最后,要处理好“治硬伤”和“祛软病”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按审读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1)印前审读。印前审读包括首印前审读和重印前审读,以分散审读为主,集中审读为辅。分散审读可以采用对同一书稿从泛读到精读的方式多轮审读;集中审读可以安排多个审读员从不同侧面进行审读(内容、题目、天头地脚、公式、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等),这样可分清职责,提高每个审读员的责任感。遇到重大疑点或似是而非的信息,必须及时与作者共商或请教专家,将存在的问题消除在出版之前。此外,集中审读也可以采用交叉审读的方式。

(2)出书后的审读。出书后的审读包括两种,一是质检审读,按类型可分为重点审读、专题审读、定期审读和抽样审读。出版社的审读部应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上一年度的本版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并于每年1月31日前上报结果和有关情况。这里的质检审读与出版社的印制质检不同,出版社常规的质检是指图书成品由印刷厂拿到出版社后,由印制部门对图书进行印制质量检查,而质检审读是以图书的内容和编校质量为主。二是评估审讀,即对本版出版物进行扎实、公正的评价,根据评优结果奖优罚劣,为图书参评各类奖项奠定基础。审读部应定期召开本版图书的审读工作会议,对图书进行评估,交流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作为以后审读工作的提示,通过不断的警示、提示绷紧审读质量的弦,以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

2.审读部的制度建设

出版社应建立并完善审读制度,统筹安排审读部的组织机构、人员经费、规章制度等。审读部设立后应着手制定《本版图书审读工作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制作《出版社审读反馈意见表》等相关材料,对审读范围、审读内容、审读组织、审读要求、审读形式、审读职责、审读经费、审读反馈进行界定,从而建立完善的审读工作流程。审读部的制度建设还应包含审读工作的时间要求等,如审读员签字后7天之内返回责任编辑(书稿字数在30万字以上的可酌情增加时间);凡参加印前审读的书稿,责任编辑应合理安排进度,预留审读时间,不得耽误用书,等等。

出版社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审读部,不仅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出版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成立审读部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即把审读部等同于校对部、培训部、质检部。只有这样,审读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审读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使出版社多出精品好书。

|参考文献|

[1]覃益功,图书 音像 电子出版物出版工作手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2]杨中岳. 什么是审读[J]. 出版科学,  2000(4):  9-11.

[3]赵航. 审读是编辑出版的关键环节[J]. 中国编辑,2006(2):35-36

[4]姜爱萍. 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实施[J]. 现代出版,2013(1):65-67

[5]曹阳. 确保出版物政治质量的新模式探讨:出版单位内部审读室审读模式浅论[J]. 中国编辑,2017(3):56-59.

猜你喜欢

选题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