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高质量培养发展探析
2021-09-23李薇
【关 键 词】“十四五”;融媒体;出版;人才
【作者单位】李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0.7,G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6.0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做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将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文化强国首先是出版强国,而要建设出版强国,要有强大的出版人才队伍。《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十四五”期间,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将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传统出版业与新技术将进一步深化融合,出版业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启之年,随着“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目标的提出,新闻出版业发展利好,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数字化内容和新兴媒体已成为出版业的主要传播内容和渠道,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路径。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出版业将形成若干新格局,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好精品出版物的生产和供给;二是融媒体出版将成为出版业的常态甚至是主要形式;三是出版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四是出版业将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五是出版业进一步“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加扎实有力[1]。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人才要对出版行业的内涵和价值有认识,要对出版的内容和传播有情怀,要对新技术有敏感性,要有合格的处理内容的业务能力[2]。复合型出版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熟悉党的出版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韬奋精神和做好出版传播的职业精神;二是掌握出版业务流程,树立内容为王、专业至上的出版经营观,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双效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三是熟悉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和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并具有相关经验;四是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有效支持大型出版项目和出版工程的落地运营。
一、出版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复合型出版人才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传统出版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出版流程不断优化重组,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融入出版产品,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大量熟悉新技术、精通出版业务、了解项目运营的人才,但目前出版业人才供需不平衡,复合型出版人才一将难求。
出版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人才缺口,新闻出版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业,新媒体机构与信息技术公司也需要大量出版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我国高校每年与出版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一部分高校出版专业逐步向数字出版、新媒体运营等方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传统出版专业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现阶段,出版业大多数复合型人才由信息技术企业转岗而来,他们大多熟悉计算机相关技术,了解项目管理及运营,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在出版方向、出版内容的把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而传统出版从业人员熟悉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但对新媒体新技术了解较少,对数字出版、项目管理及运营等认识不深入不全面,不利于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目前,出版业人才队伍的总体情况是总量不足、专业层级和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缺少领军人才,“半路出家”者居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
2.人才选拔机制有待完善,创新动能不足
因单位体制及历史等原因,目前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仍沿用已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未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引进、选拔机制,人才的选拔、任用大多由上级直接指派、招募应届毕业生或从社会招聘。受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出版企业的大多数人员对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和项目管理等知识不熟悉,难以承担重大出版项目、出版工程等任务;新招募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出版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缺乏培训,现有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较弱,通过社招引进的人才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引进的人才流动性较大。
少数人员安于现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对新事物特别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出版新模式、新技术不学习不了解,对出版前沿理论了解甚少,个人业务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升的意愿不强,创新意识薄弱,部分人员对出版行业热点缺乏敏感度,甚至对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充满抵触情绪。
3.人才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學
目前,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不合理。在人才管理过程中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等级认证缺乏明确路线,发展与成长空间受限。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工作分工不合理、岗位职责定位不清、人才利用率偏低、考核机制缺乏、人员沟通交流不顺畅、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等现象,导致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储备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层,青年复合型出版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管理方法的不合理还导致人浮于事,人员竞争意识淡化,工作状态浮躁,整体工作效率低等。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版业对出版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不再满足于单一型人才,更需要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熟练,具备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发展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并建设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通过学科升级促进人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出版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来看,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和人才业务功能的发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表示,加强出版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尽快将出版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国家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出版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承担着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和出版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高水平的教育科研人才。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出版学科建设所提供的专业和人才支撑,因此,迫切需要强化出版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出版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以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3]。
目前,出版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有自身可归属的、具有独特研究内容的二级学科,包括出版理论与历史、出版实务优化和数字出版。已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出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对出版学科有一定规模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将出版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出版业要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出版学学科建设首先应完善知识体系建设,出版学增列一级学科的申请恰逢其时,在学科目录中设立“出版学”一级学科,相关高校在新生招考报名、师资力量投入、教学课程设置、业务实践安排等环节加大投入,有助于增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力量,解决出版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2.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融媒体时代,技术变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出版业带来了挑战与冲击。目前,出版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现有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但面临求职困难,相关单位难以招募到所需人才。
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是解决人才缺口的有效方法。复合型出版人才一要熟悉出版业务流程,熟悉出版规范,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功,了解编辑出版基本理论、系统知识和发展方向;二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和项目管理运营等知识,具备项目管理能力、项目运营与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三要了解出版市场需求,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是融媒体时代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出版机构应以转型需求为向导,积极引进适合出版机构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创新人才的招募机制,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制定招募计划和招募方案;可以從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高端科技人才,确保人才招募过程公开、透明,将所需人才请进来、用起来。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版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发挥现有人才的能动性,打造内部培养机制,还要对骨干人才重点考察、重点培养,形成由内容、技术、运维、管理等人才所构成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体系。出版机构可定期邀请业内领军人才、知名专家、业务骨干等针对某一领域进行专题培训或集中授课,引导相关人员开展业务交流和专业学习;可组织相关人员赴高校以“走出去”的方式考察调研;可与高校深度合作,建立出版人才交流平台。整体来看,出版行业应形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机制,通过项目锻炼、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等方式,让现有人员适应出版融合趋势,充分发挥现有人员在长期从事传统出版业务中的优势,重视发挥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的关键性作用,建立考评体系,通过人员素质的提升,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各方面、各层次的推进和落地。
3.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包括职业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管理和退出机制。随着行业的发展变化,出版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丰富多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出版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0年9月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出台对继续教育形式和学时认定采取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规范管理,深化继续教育机构建设,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健全保障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机构要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员晋升、考核激励等方面制定可操作的人才管理体系,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出版机构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对人才的发展目标有准确的定位,明确人才的发展路径、渠道、模式等。出版机构要鼓励人才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实现人才的“走出去,引进来”,充分挖掘人才的现有潜力,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并大胆使用青年人才,鼓励人才参与出版科研创新。随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版业转型升级逐步加速,行业细分越来越深入,出版业向多元化、多媒体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复合型出版人才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管理、培养激励等机制,是未来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把适合的人才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培养他们坚定的事业心、归属感,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增加人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时代要求。
三、结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国家实现“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出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载体,出版业关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出版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出版人才,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就业人数为362.4万人[4],出版人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点上,出版人要继续开拓进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韬奋精神,紧跟产业发展,适应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出版业要积极调整人才层级结构,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明确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端人才数据库,探索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出版+互联网”新格局,让更多读者阅读到优质出版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助力出版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首届北方期刊高质量发展征文大赛获奖论文)
|参考文献|
[1]左志红.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建设一支强大的出版人才队伍[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2-22.
[2]李蓬. 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困境与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9):268-269.
[3]独立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夯实出版人才培养基础[EB/OL]. (2020-05-27)[2021-07-06]. http://k. sina.
com. cn/article_1683484344_6457eeb802000o76h. html?sudaref=
www. paperfree. cn&display=0&retcode=0.
[4]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2020-11-04)[2021-07-06]. https://www. chinaxwcb. com/info/56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