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09-23武少朋,赵丽娜,倪德财,李玉玫
武少朋,赵丽娜,倪德财,李玉玫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发展不断深化,构建自由和谐的教育局面已成为大众诉求。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关键途径,受到更多重视。鉴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状况,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提出建设性的解决策略。该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以互联网应用融合为切入点,对挖掘出具体有效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1-024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触目惊心的是,大学生中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也在成倍增加。心理的健康不仅是个人做出正向行为的关键,更是引领社会和个人走向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主流人群,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从而投入热情在生活与工作中,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因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据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高校教育和生活过程,因而,高校工作者更应肩负责任,对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什么时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受到社会多方关注。而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更被放大,间接地显示了一个高校的教育水平,更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竞争力。在知识即财富的时代,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不该被无端的耗费,而应做出正向的展示,从而引领社会各领域为之效仿,并在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新理想和新追求。可以说,大学生不仅代表着个人,也代表着每一个国人自由奋斗的历程。随着国家向大学生倾斜更多政策,尤其是鼓励大学生支教和扶贫、做志愿者等,也表现了国家对大学生的认同和强烈愿望,力图将大学生建设为时代强军[1]。因而,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改变落后的精神面貌,摒弃传统大学生的思维,养成开明的习惯,健全综合素质,对祖国和社会具有炽热信仰,将个人建设的崭新一面呈现给社会,在网络上传播。在传统的旧时期,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格外重要,更何况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不当行为则会影响公众对国家教育的看法,因而高校教育必须对大学生的言行更加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稳定良好言行的途径,必须被精确应用于实际。
另外,从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流程来看,由于我国高校生活相对松散,更加考验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这在出发点是为了符合社会主义自由和谐的利益,希望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大学生因为难以抵抗外界诱惑,容易步入歧途,对于学习投入的热情逐渐降低。因而教育工作者必须有选择地控制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互动,而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单纯的口头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一方面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意接受教育工作者的长篇大论;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营造了自由的环境,这与口头的填鸭方式格格不入,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逆反。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宜疏不宜堵,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大学生喜欢和有需求的事物,将大学生逆向的思维扭转。而其中,网络不仅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元素之一,也因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而大行其道,教育工作者不能将网络切断,以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又不能放任不管,从而让大学生接触更多不良信息。因而必须立足于网络化的特点,将大学生的不良习惯扭转为正向使用网络的价值观。而恰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其他心理问题的来源,网络都可以作为实践的展板,让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投入热情,为祖国建设立下信仰,从而杜绝不良心理的滋生。因而,需要对此进行分析。
3 互联网背景下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3.1 通过网络基础功能,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许多大学生上网成瘾,成为“网虫”,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网络作为查询资料的来源,必不可少。但也因为如此,许多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脑海。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频发,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心理脆弱,无法面对困难,这与大学生长期处于安逸环境有根本联系。一旦互联网世界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电子商务功能、大数据分析功能、网络检索功能,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只知依赖科技的机器,不会动用个人思维,从而变得懒散,失去了原動力。当他们初入社会面对困难,将无能为力,甚至寄希望于互联网的拯救[2]。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网络上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专门在大学生聚集的平台和窗口,增设心理健康专栏,这其中包括在大学生期末考核模块栏增设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图书赢取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在高校官网大学生奖学金窗口搭建心理健康咨询入口,在高校建设心理健康辅助部门,由专业的心理健康导师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出专业评价,引导大学生投入热情建设互联网任务模块。任务模块包括党支部的组织、社团活动的创办建议、高校会演的商业报告等,尽可能将有关于社会的多元技能融入其中,勾出学生的内在需求。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在大学生网络图书馆增设心理健康图书的入口,让学生汲取心理健康的食粮。根据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选择,匹配大学生胜任职业理应具备的心理能力,从而划分出健全这些心理的等级和策略,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中搜集匹配这些策略的知识。
3.2 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理应变成展示的模范形象,这样才能让他们对自己更加认同。当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后,他们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心理能力有着一定理解,这时候的教学工作者就应该帮助学生做出实践。数字化推广是互联网中的显著模式,通过为学生定制个人的实践模板,让学生成为网络红人,以正能量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写出方案,随即组织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建设个人的网站,并且发布个人的成果内容,尤其是让学生在参与志愿者、组织者的各种活动历程通过图片和视频、音频的方式汇集并展示在网站上进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推广个人的作品,又能增加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从而真正意义上消除心理问题。高校也应该以学生心理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测评可以每学年进行一次,及时更新数据,形成对比报告,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