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之魅

2021-09-23管弦

湘江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蹄莲鸢尾花儿

鸢尾

我对鸢尾的关注,源于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样的诗儿,分明就是一幅明朗生动的画儿呀。沉浸在诗画中,我还特别喜欢听孩童朗诵这首诗,清嫩奶绵的声音里,透出无比的欢喜与纯洁。鸢,也早就跳进了我的脑海。

鸢即老鹰,纸鸢则泛指风筝,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尾开出的花儿,就很像老鹰的尾儿,这也是它被称为鸢尾的原因。它一般有白、紫、蓝、黄等各色,花瓣常为六瓣,有三瓣花瓣上长有浅浅淡淡的与主色调不一样的花纹,与没有花纹的三瓣相间排列着,花儿由此展现了立体感和层次感。微风过处,花瓣儿也有一丝微微的颤动,真像了一只鹰,盈盈欲飞。

我常常在春天的草丛中,目不转睛地注视它,我看到的多是开着纯净白色或明亮紫色的花朵的它,花间的花纹或淡紫、明黄,或浅棕、粉白。有时,一滴清润的露珠儿寻上花瓣,抖一下,摇一下,又无声地滑入泥土;有时,一只小飞虫扑上茎叶,静一下,动一下,又张开小翅飞走了。我闭上眼睛,想象着他们与鸢尾亲吻相拥的感觉,是不是透著光与影缠绕和交织的欢愉呢?再睁开眼睛,鸢尾也静悄悄地看着我呢。我迎向它的目光,却不敢将它拥入怀中,因为我知道,它有毒。

性味辛、苦、寒的鸢尾,全株都有毒,毒性最大的部分是根茎和种子,尤其以新鲜的根茎更甚,根茎和花儿的汁液也都有毒。它对每一类生命都有影响。牛和猪误食了它,会出现泻下、呕吐、消化器官及肝脏有炎症等。人类服用鸢尾中毒的症状则是恶心、呕吐、腹泻等,孕妇可致流产,心、肺、肝、肾、脑功能不全者及妊娠期是必须禁用鸢尾的,否则,生命会很快走向终结。

理所当然地,鸢尾成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下品”,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鸢尾也确实上能清利咽喉,下可消积通便,清解热毒之力颇胜,临床上多将它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食积胀满、便秘等症,它还具化瘀止痛之功,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当然,若是因病不得不服用她的话,须得严格掌握使用剂量。《贵州民间药草》把剂量控制得很精确:“成人不能超过一钱,小儿不超过三分。”若要采摘它,最好穿戴上专业防护用具。

这么美,这么毒,却又这么有用,鸢尾的风格便有了孤寂冷峻的眩目,也让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邪毒惧怕。在古代,它还是驱鬼祛邪的法宝之一,《神农本草经》说它主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积聚,去水,下三虫。”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说它可以“杀鬼魅,疗头眩”。它的治疗形式,也比较奇特,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有记载:“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鸢尾根削去皮,纳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把削去皮的鸢尾根,放在喉中病处摩擦至出血,便可达到消除蛊毒邪气的效果,也确实是很神奇啊。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也是让人感觉比较难受的,咽喉部本来娇嫩,要摩擦至出血,也是很疼痛的,出血后可能会带来粘膜溃烂等新的不适,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据说,古人做这些疗法时,都小心翼翼地把持着。他们会选中一处好地方的鸢尾,穿上特殊的服装,戴上特殊的手套,轻摘轻放,精心制作,用心地把它们用到患者身上,唯恐有任何一丝闪失。这样谨慎周全的作派,除了防毒治毒的需要,也饱含着他们对人类和鸢尾之生命的敬畏。

而鸢尾,也没有辜负古人。在向阳生长的娇美柔弱中,在如同老鹰俯身啄食一般的尖锐生猛中,她慢慢衍生出独特的力量。鸢尾,仿佛是黑暗中的孤独舞者,展示出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洋溢出新鲜的活力与动感,而内心,却充满了无语的倾诉。这样想着,我的眼前,似乎有一道金光闪过,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鸢尾花》和《插在瓶中的鸢尾花》赫然出现,那挣动的花朵、浓密的花叶、蓝紫色与亚白色的馥郁芬芳、在旷野或瓶中的傲然盛放,无一不以精彩的形象、鲜明的色彩、细致多变的线条,迸发出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融合在清新和谐与律动激昂的画面里,饱绽着永恒的生命力。

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啊,这样的爱,已经足够我们保持对每一个日子的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光明,已经从黑暗中闪射出来了,磅礴澄澈,深邃放达。

再一转头,我与《村居》里那散学归来的孩童遥遥相遇,他们小巧而灵动的身影儿,奔跑在春风里,手中牵着风筝的线,任风筝飘到最高最远。那么多的欢声笑语,随着美丽的鹰,都飞上了理想的蓝天。

看着,想着,我也渴望放风筝了。

石蒜

石蒜常常被描绘成为悲伤的花。

她的花语也是“悲伤的回忆”“相互思念”。她常常被民间称做曼珠沙华,颇具诗意而又富有情调的称呼,渲染的,却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忧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实,这种伤感的描绘主要源于石蒜的一个生长习性,即类似夏季休眠的特性。夏初,石蒜地上部分的叶片枯萎,地下的鳞茎进入休眠状态。到了夏秋之交,无叶开花,花茎破土而出,顶部生出伞形花序,开出花瓣反卷的红艳花儿5至7朵。不久,花茎枯萎,叶子长出来。之后,叶子慢慢枯萎,花儿又再开。如此叶萎花开、花谢叶出,循环往复。石蒜的花叶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她的花儿开时,看不见叶子,叶子长出来后,看不见花儿。花叶之间,始终不能相见。人们便由此让石蒜承担了悲伤,还让花叶的这种生生相错,衍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绿叶红花,守护在花儿身边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按照神的旨意轮流守护花儿几千年,从来无法亲眼见到对方,却忍不住彼此思念,并被这种思念折磨。终于有一天,他们实在控制不住感情,便违背神的规定,偷偷见了一面。见到彼此,心中爱意更浓。曼珠红艳艳的花儿,沙华绿清清的叶儿,映衬在一起,格外和谐耀眼,曼珠和沙华更加觉得难舍难分。很快,神知道了这件事,很是生气,把曼珠和沙华打入轮回,让他们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尽磨难。从那以后,绿叶红花被叫做曼珠沙华、彼岸花、天涯花、舍子花,一般于阴历七月盛开在天界,再也没有在城市出现过。只是,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轮回转世时,都能闻到彼岸花的香味,都能想起前世的自己,都渴望彼此不再分开,却又会再次跌入不得相见的轮回。

相爱却不能再相见,对于有着浪漫情怀和缱绻情思的曼珠和沙华来说,确实是一种残忍,由此而生的悲伤也是绵绵无尽期。然而,我们更愿意相信,曼珠沙华就是石蒜做过的一场梦,梦中那刻骨铭心的浓情蜜意和悲痛欲绝,醒来后全然了无痕迹。石蒜依然执着地前进在现实的长河里,想开花时,便开花,想长叶时,便长叶,自然而然,哪里顾得上悲伤呢。

而且,石蒜还有一些跟悲伤完全不挂钩的名字: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箭、水麻等。名字中含“蒜”,是因为它的鳞茎有特异蒜气,味辛辣而苦;名字中含“箭”,是因为它的茎像箭杆。北宋医药学家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之。或云金灯花根,亦名石蒜,即此类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古谓之乌蒜,俗谓之老鸦蒜、一枝箭是也。”“蒜以根状名,茎以箭状名。”这各种乡土化名字带来的纯实、朴素,饱含着尘土的味道,浸润着俗世的气息,也仿佛是在告诉石蒜:要安心与泥土为伴,阳春白雪式的风花雪月就不要想了吧。于是乎,石蒜想悲伤都悲伤不了呀。

石蒜的模样儿也显不出悲伤,“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姑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独有韵味,别具芬芳,和悲伤也没有什么关联。

更让石蒜远离悲伤的,是它全株都有较为强烈的毒性,误服或过量服用它可致中毒。作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辛、甘、温,毒性最大的是它的鳞茎,花的毒性次之,《广州植物志》说:“若误食其花,则有言语滞涩之虞。”石蒜的中毒量在5至6克以上,中毒症状为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下稀水样便或血性粘液便,并有烦躁、肌肉痉挛、惊厥、血压下降、虚脱、呼吸困难等。石蒜中毒常死于呼吸麻痹,死前多无意识障碍,基本上是很清醒地看着世界远离。

这样的中毒结果,和马钱科钩吻属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吻有点儿相似,钩吻全株都有剧毒,特别是春夏时期的嫩苗、嫩芽、嫩叶,毒性更大,人只需吃几片就足以致死。它所含的鉤吻素会抑制中毒者的神经中枢,令中毒者四肢无力、语言含糊、视野重影、上吐下泻、腹疼难忍等,最终在4至7小时后死于呼吸麻痹,整个过程中,中毒者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甚至在呼吸停止后,心跳都还能持续一小段时间。据传远古时期那走遍山林荒野、尝百草试疗效的神农氏,就是这样亲眼目睹自己走向生命终结的。传说他长着透明可见的肠胃,吃下的食物在胃里每每清晰能见,当他试吃钩吻后,毒性猛然发作,完全来不及吃下他常备在身边的解毒叶子了,只能目睹自己的肠子粘连发黑,变成一段段,生命消逝。

真是令人心惊肉跳。神农氏是否尝试过石蒜,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而石蒜被赋予的含义和实际生活中的名不符其实,让石蒜总是披着一层神秘而妖异的面纱。轻轻揭开面纱,缓缓地看过去,婀娜多姿、妙曼多情的曼珠沙华灵动在那个画面艳美而带有诡异色彩的故事里,引得人们为之叹息、落泪;石蒜则像一位勇猛之士,给予人们惊喜。因为有毒,它反而强大,可以大刀阔斧地斩除病魔,能够祛痰催吐、利尿解毒、杀虫,主治喉风、水肿、痈疽肿毒、疔疮、瘰疬及蛇咬伤。也因为毒性较烈,除了因病情需要、经特殊炮制之后才能严格按照剂量服用之外,人们一般很少将它内服,多将它外用,例如,把石蒜和蓖麻子外敷于足心,治疗各种原因的腹水、水肿,有不可思议之良效。

那么,把曼珠沙华与石蒜紧紧融为一体的,应该是石蒜那鲜红似血的花儿吧。那花的形状好像一只只在向上伸展舞动的手掌,似乎在向上天祈祷,石蒜还因此被叫做龙爪花,是龙爪强劲有力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么?

所以,石蒜,没有时间悲伤。

马蹄莲

马蹄莲有毒,让我觉得有点可惜。

马蹄莲实在是太雅致了,那份简单高贵,正是蕴合我的心意。它花样简朴,一株只开一朵花,一朵花只有一整片花瓣。那一朵花儿,从一枝飘着碧绿叶儿的笔直花茎上跃出,格外清雅;那一整片花瓣儿,围成一个小圆朵儿,花型像小喇叭,花苞和花边又似马儿的蹄子,即植物学上说的佛焰苞。它内敛着,哪怕盛开,都像是含着娇羞,花苞中心黄嫩嫩的肉质柱状物花序虽然直伸着展露容颜,却也极懂规矩,不会越出花瓣之外,让花儿有了一份高深的格调和规正的品质。它透出莲花般的清纯香味,整个花序与花苞的形状还有点儿像观世音端坐在圣洁的莲座上。自然而然地,马蹄莲、佛焰苞、观音莲这些名字,便从这诸多的独特和清丽中延伸出来。

那时,我买了一只漂亮的瓷花盆,很想种上样貌非凡的马蹄莲。马蹄莲有白、黄、红等各色,我喜欢白色马蹄莲。想想看,纯白花瓣、嫩黄花序、碧绿茎叶的马蹄莲与漂亮的瓷花盆相亲相爱,该是多么温柔多么美。

这个愿望,真的是想想就美啊,而也只能想想而已,马蹄莲全株都有毒,让我望而却步。它含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和生物碱等,块茎、花苞、肉穗等都有毒性。误食马蹄莲,会引起舌喉肿痛、呕吐、昏迷等中毒症状。接触到马蹄莲的汁液,也会有肌肤过敏等不良症状,特别是皮肤上有破损时,那马蹄莲的汁液就有可能顺着破损处进入血管,毒性会加速扩散,危及生命。

也许是既美且毒的特征,让它的用途也变得两极分化,它既是婚礼上的捧花,也是葬礼上的献花,还是一些国家的国花。期盼和失落,幸福和悲伤,荣耀与卑微,被它集于一怀,让它慢慢拥有了一种无可名状的伤感。这伤感,又常常融于得而不到的情爱中。爱的美,爱的毒,也许就只是存于那一念之中。

我不禁想起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并不是写马蹄莲的,但那如莲花般的容颜和达达远去的马蹄声,无一不透出马蹄莲般的忧伤。马蹄莲也仿佛只能是一个过客,不会成为温馨的港湾,不会归来,不能等待,不能停留,不可依靠,不问归途。

馬蹄莲,真的只能成为一帘幽梦吗?我想起了古代的那个故事。故事中,它是被画在纸上的,有它的画儿,挂在一个书生住的房间里。读书累了时,书生喜欢观赏马蹄莲,马蹄莲的美,常常让书生疲倦顿消。书生甚至感觉,画中的马蹄莲,如同一位温婉女子,也注视着自己呢。某一个月夜,朦胧之间,书生看见马蹄莲从画中走出来,果真是一位婷婷玉立的女子啊。书生连忙上前,握住马蹄莲的手。千般深情,万般感慨,都凝聚成这盈盈一握。突然间,头顶上传来一个什么声响,书生猛地一抬眼,才发现,自己是做了一场美梦,马蹄莲依然在画中。

长久的凝视,也会带来深情么?而美梦,又多么令人流连。书生找来马蹄莲的种子,开始在房前屋后种植。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等待,马蹄莲如愿盛放。而这时,书生惊奇地发现,马蹄莲的叶子常常不不翼而飞,他便同当地农户一起,日夜守护和观察,最终在某个深夜发现,让马蹄莲叶子消失的竟然是野猪,是野猪吃掉了马蹄莲的叶子。

这就是现实中的马蹄莲啊。对于人类而言,马蹄莲是禁忌内服的,外用才能发挥马蹄莲清热解毒的功效,例如,可以把新鲜马蹄莲的块茎和叶子洗净、捣烂、外敷,来治疗烫伤、预防破伤风等。而对于野猪,马蹄莲却是美食,只要能够撞见,它会咔嚓咔嚓地吃得欢实。

那一帘幽梦带来的点点喜悦和滴滴忧愁,就这样一下子被冲走了。故事的结局,书生与现实和解,他接受了马蹄莲也被野猪喜爱的事实。同时,他学着保护马蹄莲,他建起了结实而高大的木质护栏,把马蹄莲围了起来。他的心里、眼中,便开满了素洁、纯真、朴实的马蹄莲。

雅俗共赏、亦虚亦实,也成为马蹄莲在现代生活的常态。庭园、街道,处处可见她实实在在的身影;楼堂馆所中用于美化环境而陈列的画作中,马蹄莲也是主角;音乐中、文字里,马蹄莲更是轻轻松松地展示着自己的美。那一眼可以望到底的素简与自然,令人一见如故。

最让马蹄莲充满趣味的,还是它的叶子,不仅是野猪的美味,还可以治疗人类的轻微头痛症。把马蹄莲叶子洗净煎煮之后,用叶片煎煮出来的汤汁,轻涂于头部,或者取出叶片,轻敷于头部,都有效果。当然,操作时,要记得戴专业手套,要避开眼睛、鼻孔和嘴巴,不可让叶片和汤汁入眼入鼻入嘴,不要忘记马蹄莲的毒。

而我的漂亮新花盆,也只能空着。空着,也就留有了余地。再看马蹄莲,她早就高高飞扬了,游刃于狂野与斯文之间,于人猪共享时,令大自然莞尔。

管弦,中国作协会员,研究馆员、教授,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两百万余字,在《北京晚报》等各级报刊开设专栏“药草芬芳”“博物志”“植物中的百家姓”“植物弦歌”“情牵本草”“本草物语”等,作品多次被“学习强国”和《散文(海外版)》等转载,并多次入选精品集、获各类奖项,已出版《药草芬芳》《毒草芬芳》《开花的记忆》等6部著作。

责任编辑 谢然子

猜你喜欢

马蹄莲鸢尾花儿
马蹄莲,又性感又保守
鸢尾
白色马蹄莲
被折弯的马蹄莲
鸢尾:绽开在初夏花园的“彩虹”
鸢尾:绽开在初夏花园的“彩虹”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黑色马蹄莲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