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周礼、仪礼类提要订正七则
2021-09-23严乙峰
严乙峰
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作为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因其卷帙浩繁、编纂过程经过多次删改、誊录监生抄写的疏忽等因素,其提要内容难免存在谬误。本文以爬梳文献资料、核实四库原书、对比版本异同等方法,深入考察其经部周礼、仪礼类提要,对《四库全书总目》所收俞庭椿《周礼复古编》、李如圭《仪礼释宫》、舒芬《周礼定本》、郭正域《批点考工记》、张采《周礼注疏合解》、程明哲《考工记纂注》和无名氏《周礼文物大全》七书的作者、进呈来源及提要内容等问题予以订正。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周礼、仪礼类提要 订正
关于《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经部周礼、仪礼类提要的纠谬订正,学界成果甚丰。民国时期,陈垣撰《四库全书考异》一书,以文津阁《四库全书》实际情况为据,校正《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名、卷数的差异,涉及周礼、仪礼类提要订正共十二条。其后,余嘉锡、陈乃乾、李裕民、崔富章、杨武泉、杜泽逊等学者著专书考辨《总目》,对礼类提要匡正颇多。亦有诸多学者发表期刊论文1研究《总目》礼类提要,订补纠误,详实可征。然提要内容庞杂,如作者、进呈来源、馆臣的评述观点等问题还有深入探讨的馀地。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就《总目·经部》周礼、仪礼类提要加以辨正,汇为七则,企就正于方家。
一、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此书卷数,《宋史·艺文志》《授经图义例》作三卷2,《澹生堂藏书目》作一卷3,《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著有抄本一卷4,是明中叶后《周礼复古编》传于世者仅有一卷本。据梁艺馨《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若干问题再商榷》之考辨,《周礼复古编》传本有两大系统:一为附刻本系统,一为自四库本之始的單行本系统1。按:梁文对四库底本是否为单行本存疑,今作辨明。《善本书室藏书志》载元刊本《周礼集说》十二卷附《复古编》2,是自陈友仁订正《周礼集说》后,《复古编》便附卷于后。又据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记载,《复古编》流传至明代,仍附于《周礼集说》之末3。《总目》云此书“今本作一卷,标曰‘陈友仁编”4,则提要纂修官所见本为附刻本,此其一;其二,文渊阁库本第二十九页、三十二页、三十五页5有阙文,与明成化张瑄刻本、刘储秀补辑本之墨丁处6正好相应,则四库底本乃附刻本。
二、李如圭《仪礼释宫》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汶尝序《集释》,刻之桂林郡学舍,兼刻是篇。今刻本不传,惟《永乐大典》内全录其文,别为一卷,题云“李如圭《仪礼释宫》”,盖其所据犹为宋本。今据以录出,仍与《集释》相辅。其间字与朱子本稍有异同,似彼为初稿,此为定本。7
提要指出《永乐大典》本《仪礼释宫》与“朱子本稍有异同”,“似彼为初稿,此为定本”,纂修官也发现这两书有相似之处。笔者在核实文津阁库书底本时,发现文津阁本《仪礼释宫》与江永《仪礼释宫增注》内容完全一致,而《仪礼释宫增注》正是以《朱子大全集》本《仪礼释宫》为底本添注而成。文渊阁本、武英殿聚珍本《仪礼释宫》中常有小字附注“《朱子大全集》作某某”等语,是馆臣在辑出《永乐大典》时,曾将《朱子大全集》本《仪礼释宫》作为参照本,加以校勘,附语其下。如“贾氏曰‘无室则无户牖故也,此序之异于余宫也”,下有馆臣小字注“案《朱子大全集》无此句”8。且文渊阁本《仪礼释宫》与《仪礼释宫增注》之经文、注文、疏文、释文非常相近,惟《仪礼释宫增注》卷首开头并无“周之礼文盛矣……”等叙录语,文渊阁本《仪礼释宫》卷末也未附《朱子殿屋厦屋说》一篇。盖两书过于相似,故办理文津阁库书时馆臣误将《仪礼释宫增注》当作《仪礼释宫》抄录成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抄本《仪礼释宫》9,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无界栏行格,工楷抄写,整洁舒朗。首页即邹奕孝分纂稿,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两字书“提要”,字下钤有“孔继涵印”方印。按:孔继涵与戴震、翁方纲、周永年等馆臣交好,故通过他们在馆办理书籍时借以抄得许多珍本、善本书,此《仪礼释宫》抄本大概也是孔氏请人录副所得稿本。笔者将此抄本与武英殿聚珍本、文渊阁库本比对,发现此本较前两书成书时间要早,如“《少牢馈食礼》‘主妇荐自东房,亦有左房、东房之称,当考”句下,聚珍本、文渊阁本10皆增补了小字注文,抄本11则未补;武英殿聚珍本、文渊阁本文中另有多处增添补注,然清抄本皆阙。此抄本卷末附有刘富国《后序》,是陈汶请刘富国所作。刘富国,康熙《江西通志》“嘉定七年甲戌袁甫榜”12有其名,庐陵人,与李如圭同乡。其跋文有“右《仪礼集释》《纲目》《释宫》,庐陵李君所述作也”1一句,可推知陈汶于桂林郡学舍一共刻了《仪礼集释》《仪礼纲目》《仪礼释宫》三种书。此篇《后序》未被馆臣抄入武英殿聚珍本、文渊阁库本之中,应该是馆臣后来校改原书时将其删去不取。由此推测孔氏抄本是据四库馆中早期的《仪礼释宫》底稿本所抄得的。据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载,《仪礼释宫》乃王际华等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辑校2,而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清高宗才任命王际华、裘曰修为总裁办理《永乐大典》辑佚书的工作3,则书稿当在此后辑写。
三、舒芬《周礼定本》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此书卷数,《授经图》《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季沧苇藏书目》《经义考》等作十三卷4,《世善堂藏书目录》作二卷5,《续通志》《续通考》及《总目》等多作四卷6。十三卷本、二卷本今未见,四卷即《梓溪文钞内集》所附本(卷五至卷八)。舒芬,号梓溪。舒氏去世后,其子孙裒集其生前著作刻成全集刊行。据天津图书馆藏《梓溪文钞内集》(清乾隆刻本)第五册卷首舒琛《行状》及舒瑮跋文7,知《梓溪文钞》首刻于隆庆元年(1567)舒琛任泉州知府之时,万历四十八年(1620)六月舒瑮又重加订正付之剞劂。按:《梓溪文钞》共十八卷,《外集》十卷,《内集》八卷。《梓溪文钞外集》为诗文赋作合集;《梓溪文钞内集》则裒选舒芬所著《易笺问》《太极绎义》《通书绎义》《东观录》《周礼定本》五种书,编作八卷。据舒芬《周礼定本自序》云“作为《五官叙辨》五卷、《六官图释》一卷、《剔伪》一卷……其有逸于他书者取而附之,错于他官者编而正之,仍分六卷,总之十有三卷”8,是舒芬生前《周礼定本》十三卷便已刊行问世。天图藏《梓溪文钞内集》卷之八前有赵秉忠《刻周礼定本序》9,序文作于万历二年(1574),可知《周礼定本》又有赵秉忠刻本,亦为十三卷本,后收录于《梓溪文钞内集》中。《总目》注此书为“两江总督采进本”,翻检《四库馆进呈书目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及《四库采进书目》,《两江第一次书目》进呈“《周礼定本》明舒芬辑,六本”10,则两江总督进呈本应为单行本。然《总目》注此书作四卷,则应是《梓溪内集》附本,这便与两江总督进呈之十三卷单行本相违。据《四库馆进呈书目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四库采进书目》记载,《浙江省第四次汪汝瑮家呈送书目》送呈“《梓溪内集》八卷《外集》十卷十本”11,《安徽省进呈书目》呈送“《梓溪全集》八本”12,则馆臣所见《周礼定本》或为浙江汪汝瑮家进呈本。
四、郭正域《批点考工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总目》将此书进呈来源注作“纪昀家藏本”,然《四库馆进呈书目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四库采进书目》并无呈送记录,不知《总目》所注何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浙本《总目》作“内阁学士”1。按:朱珪《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管国子监事谥文达纪公墓志铭》谓“壬寅授兵部右侍郎仍兼直阁事”2,壬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则纪氏于此年升作兵部侍郎,任内阁学士则在此之前。殿本、浙本署衔不一,盖浙本《总目》所据底本抄成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或其底本抄写时未改新衔。
此书不见于明代书目中,仅《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八千卷楼书目》等清代书目载录。朱彝尊《经义考》未载此书,然其注周梦旸《考工记评》中附有郭正域《序》一篇,较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闵齐伋刻《批点考工记》本卷首序文多录数行,云:“我楚周启明氏为郎工部藻记文,而授之梓,夫所谓在官而言官者乎?郎多才能,文章有《水部考》行于世,则冬官之政举矣。”3郭《序》所云《水部考》即周梦旸任都水郎中时所修《水部备考》,共十卷。此段文字亦存于明郭正域《合并黄离草》卷十八《考工记序》中4。又,明徐昭庆《考工记通》一书《凡例》云“是注……下而合之周启明、孙士龙诸家,谬成是帙”5,其《引用先儒姓氏书籍》注录周启明有《批点考工记辑注》一部;徐氏《考工记通》书眉批语有借鉴《批点考工记》之处,如:
(一)“劝登马力”书眉上,《批点考工记》作“句巧而圆,文中有灵意”。徐氏《考工记通》作“‘劝登三句巧而圆,文字中有画意”6;
(二)“鼓长八尺”书眉上,《批点考工记》作“本是鼖鼓、皋鼓两对语一变文,遂不排俗”。徐氏《考工记通》作“本是为鼖鼓、为皋鼓,而变一文法,遂觉新异”7;
(三)“祭侯之礼”书眉上,《批点考工记》作“祝辞古健高雅,可侔《雅》《颂》,似非汉人笔”。徐氏《考工记通》作“祝辞古健高雅,汉以下不能到”8。
由上知郭正域《批点考工记序》并非自序,《批点考工记》是周梦旸之作。周梦旸《批点考工记》现存有明嘉靖赵标刻本、明万历醇尊堂刻本及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本等版本,浙江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均藏之。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据朱彝尊《经义考》所引郭正域《序》9,疑此书乃闵齐伋取周梦旸《考工记评》本重刊,擅自删去此段以充郭氏之作,实为不刊之论。又,周梦旸《批点考工记》尚附有《图说》一卷,闵齐伋刻本未见,盖亦为闵氏删削不录。
五、张采《周礼注疏合解》十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采与溥为复社领袖,在当日声望动天下。然此书疏浅特甚,岂亦托名耶?1
《周礼注疏合解》,又名《周禮合解》。此书来源,《总目》注“两淮马裕家藏本”,然检《四库馆进呈书目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四库采进书目》之相应进呈书目却未见记载,不知《总目》所云何据。而《两淮盐政李呈送书目》载曾呈送“《周礼注疏合解》十八卷。五本”2,此当为馆臣所见本。
《周礼注疏合解》卷前附历代儒士论《周礼》之篇,如贾公彦《序周礼废兴》、王安石《周礼旧序》、郑樵《三礼总辨》、邱葵《周礼序》、吴澄《三礼序录》、孙樊《古周礼释评旧叙》、徐常吉《古周礼阙冬官辨》、郎兆玉《周礼奇字》等,其下接《治周礼名儒姓氏》及《周礼注疏凡例》,实乃借鉴郎兆玉《注释古周礼》卷前体例。卷前附文亦有参考徐昭庆《考工记通》卷前所附者,如添派选入邱葵《冬官考证》、程炯《考工记》、郭正域《叙考工记》、郎兆玉《考工记奇字》等。此书《凡例》第二条云“至五官之属移弁各3官之首,另为标目,以便观览”4,本为郎氏《古周礼·凡例》之文,然《合解》正文却违背体例:各官《叙官》并未独立析出编目,仍旧遵从《周礼》注疏本之编排。此书注文全录郎本《古周礼》,集注引自何乔新《周礼集注》;释文、疏文删节郑玄《注》、贾公彦《疏》内容,释文与疏文若前后出现,释文多为贾公彦注解经文之释,疏文乃贾公彦注郑玄《注》文之《疏》。释文、疏文若单独出现,释文或为郑《注》、或为贾公彦《疏》,疏文则多为贾《疏》。此书辑合以上各家注解,不作考证辨明,有纂辑之力,无解经之功。《初目》《总目》对张采此书未作具体分析,指其“粗浅特甚”,疑非张采所作。张氏序文谓“适贾人以友人所纂《周礼注疏》相示,余既卒业而叹曰:嗟夫!《周礼》为诸儒襞裂,几令人不复见古本节目。今是书也行,康成之学,将还旧观。且其于诸儒移置者,仍为标指,以著讹谬,则益令正经显白。但于汉、唐注疏外,有参考众家、厘益整散者,则不得直名‘注疏,因题曰‘周礼合解。亟劝广布,使通经之子知古本所由,更约略易习”5云云,知此书乃张采于书商处访得,原名《周礼注疏》,张采改题《周礼合解》而刊刻行世。则此书并非馆臣所疑为托名张采之作,而确出张采之手,只是张氏功在订定、题名,不在创获也。
六、程明哲《考工记纂注》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是书主于评点字句,于经义无所发明。名为“纂注”,实剿袭林希逸《考工记图解》之文,其误亦皆沿林本。至经中“軓”字皆改为“轨”,独与林本不同。6
《考工记纂注》进呈来源,《总目》注“浙江巡抚采进本”。然据《各省进呈书目》《四库采进书目》记载,此书仅见录于《浙江省第四次汪启淑家呈送书目》中,则当为“浙江汪启淑家藏本”7。《各省进呈书目》中“明程明哲著”后尚有“孔子集语经籍异同”8八字,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9则删去未录。
提要云《考工记纂注》“剿袭林希逸《考工记图解》之文,其误亦皆沿林本”,非也。程明哲《考工记纂注》主要剿袭林兆珂《考工记述注》,书眉批语间有参考徐昭庆《考工记通》者。林兆珂,明万历间进士。其《考工记述注》撰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左右,经文按照托名于吴澄的《三礼考注》1中的《考工记》来分章节段,注解多删减化用林希逸《鬳斋考工记》之注文,亦有出自己意者;书眉批语标出经文句法、章法所在,无关考证。明万历刻本《考工记纂注》与《考工记述注》皆半页八行,行二十字,天头有小字批点注语,地脚亦有小字释音。除《述注》卷首所附《诸家叙论》《纂辑诸书》《凡例》三篇,《纂注》未刊录外,经文及文中圈点内容一沿林氏《述注》之旧;《纂注》书眉偶录《考工记通》批语,其余皆剿袭《述注》;卷末附图,《述注》尚注明“林鬳斋图附”,《纂注》则删去此注,附图内容照样刊刻。林希逸,号鬳斋,著有《鬳斋考工记解》,以图文并解《考工记》。显然,程明哲此书乃剿录林兆珂《考工记述注》之作也。《总目》指此书剿袭林希逸《考工记图解》,盖因卷末附图内容相同而作此论断。提要指斥此书将“经中‘軓字皆改为‘轨”,而林兆珂《考工记述注》中已然。
七、《周礼文物大全》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大抵转相剿袭,摹写失真,如《王宫制图》,外朝为致民三询之地,雉门为人民观法之区,则外朝应在雉门之外,而此圖列于库门之外。……考宋乾道中,昌州杨甲作《六经图》,其《周礼》图曰《文物大全》,与此书之名相合。又国朝庐江卢云英,因其父所刻信州石本《五经图》,重为编辑,其《周礼》图亦曰《文物大全》。然杨氏图凡四十有三,卢氏图凡五十有一,均与此本不符。2
《周礼文物大全》即《周礼文物大全图》,此书传世版本众多,其祖本乃宋杨甲《六经图》中之《周礼》图。《六经图》传世有书版系统和石本系统,版本不同,其《周礼》所附图数亦有别。先说书版系统:据苗昌言《六经图序》,乾道元年(1165)毛邦翰补本《六经图》之《周礼文物大全图》有六十五图3;宋叶仲勘以毛邦翰旧本增损改定,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其《周礼图》六十一4;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吴继仕取毛邦翰本加以校雠摹刻,增以杨复《仪礼图》作《仪礼会通图》,成《七经图》七卷,其中《周礼文物大全图》有六十八图,后明郭若维刻本、明卫承芳刻本皆吴本之支流。其石本系统: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昌州郡学立有杨甲《六经图》碑5,元卢天祥守信州时据此重刻,是为广信州府学石刻本。广信州府学本共十二块大碑,全图六经,每经分上下,不分卷,其中《周礼图上》四十五图,《周礼图下》十九图,共六十四图;明万历间卢谦、章达改石本为书版,又将“《周礼》《礼记》合为一经,遂名之曰《五经图》”6;清雍正二年(1724)卢云英重刊卢本,多有订补,其中《周礼图上》四十图,《周礼图下》十七图,共五十七图。后乾隆八年(1743)郑之侨重新整理信州府学石刻本,予以刊行,《周礼图》图数与石刻本相同,总六十四图。此书进呈来源,《总目》注“浙江巡抚采进本”,检《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闰集》,云此书“取六官礼器,绘图系说,计六十八图”7,则四库进呈本当为吴继仕本系统。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周礼大全图》一卷,馆藏书号:12148,卷首目录残缺前两叶,无撰人姓名,盖馆臣所见本与此本情况相同,故不知撰人名氏。又《总目》云“杨氏图凡四十有三,卢氏图凡五十有一”,馆臣所见杨本或为残本;卢云英本共五十七图,《总目》“一”当为“七”之误。
据郑玄《周礼》《礼记》注,天子五门三朝,由外至内分别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外朝、内朝和燕朝。外朝乃国家发生大事1时召集群臣、百姓商谋的地方,郑玄《注》云外朝或在“路寝门之外庭”2,或在“雉门之外”3,或疑“在库门之外,皋门之内”4。细绎郑注,郑氏盖认为外朝在库门之外、皋门之内,因为外朝在库门之外,自然也在路门、雉门之外。《王宫制图》将外朝置于皋门内、库门外,便是此意。《总目》盖从郑玄《周礼·小司寇》注,以“外朝朝在雉门之外者”,故云“外朝应在雉门之外”,而指此书“摹写失真”。
八、结语
以上辨正周礼类提要六则(著录一则,存目五则),仪礼类提要一则,共七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四库进呈文献、四库原书及网络检索工具,确实有所发现。如《总目》著录的进呈来源与四库进呈文献存在出入,文渊阁库书与文津阁库书底本不一致,馆臣误判礼书作者、评述观点偏颇等问题。一方面可以从中窥探四库馆臣在编修工作中的纰漏,如文渊阁库书与文津阁库书底本不一致、误判礼书作者,馆臣误将江永《仪礼释宫增注》当作李如圭《仪礼释宫》抄写,错把《批点考工记》作者定为郭正域,这是四库馆臣在发收底本工作、纂修提要时未加审查出现的疏忽;另一方面,关于《总目》的编纂细节还需深入研讨。如《总目》进呈来源与四库进呈文献有出入,这种现象在存目书中最为常见,以郭正域《批点考工记》一书为例,《总目》标注为“兵部侍郎家纪昀藏本”,然《四库馆进呈书目底簿》《各省进呈书目》《四库采进书目》皆无呈送记录,究竟是“记名”5之故,还是四库进呈文献残缺不全所致,抑或呈送后未载录存档等,有待进一步探究。
责任编辑:胡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