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
2021-09-23黄田彭梓周建伟
黄田 彭梓 周建伟
【摘 要】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治疗呃逆方法多种,尤其是针灸对呃逆的治疗方法独具匠心,包括针刺、灸法、头针、揿针、穴位注射和针灸结合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疗效确切。文章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等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文献报道,就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情况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呃逆;针灸;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6-0058-03
呃逆,《黄帝内经》称之为“哕”,是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因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导致膈肌与其他辅助呼吸肌痉挛性收缩。生理性呃逆常见于多食过饱、急促进食或摄入过冷过热食物、酒水饮品等,为一过性呃逆,是轻微而自愈的。若呃逆发作时间高于48h,则称为是顽固性呃逆,多见于肿瘤放化疗后、脑血管疾病和胃、食管术后的患者[2],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休息,降低生活质量,需对其实施治疗措施。目前呃逆的药物治疗主要为肌松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等,但临床应用和治療效果均有其局限性[3]。针灸治疗呃逆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针灸资生经·第三》记载:“哕……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灸肾俞百壮。”《玉龙歌》中指出“若患翻胃并呕吐,中魁奇穴莫教偏”。近年来,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报道文献日益增多,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等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文献报道,现对近十年针灸治疗呃逆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 针刺
针刺穴位能激发经气,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气机逆乱,使气机调畅,以达到降逆止呃的目的。陈晓勇[4]研究发现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能有效缓解呃逆症状,总有效率为93.33%。高井亮等[5]采用电针疏密波针刺攒竹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徐颖等[6]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7d后,总有效率95.5%。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气逆动膈为呃逆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研究[7]发现,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分别是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长于治疗心胸胃疾病,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中脘是胃的募穴,三穴共行和胃降逆止呃之功。此外,研究[8]发现攒竹穴所处的皮下有面神经、滑车上神经的分支,刺激此穴兴奋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从而最终缓解膈肌痉挛[8]。针刺夹脊穴可以改善相应脊神经的兴奋性,作用于膈神经从而抑制膈肌的兴奋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平息呃逆的目的[9]。
2 灸法
《神灸经纶》曰:“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医学入门》曰:“药之不为,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能够温经散寒,调气通络,既能缓解局部膈肌痉挛, 又能引气下行, 起到平冲降逆的作用。李琛等[10]使用灸法治疗寒凝气滞型顽固性呃逆,总有效率为93.75%。许樱樱等[11]采用隔盐灸中脘穴治疗呃逆,总有效率为93.3%。熊利娟[12]采用热敏灸治疗孕妇顽固性呃逆,治愈率为94.4%,无侵袭性,无副作用而易被患者接受。
艾灸能温中逐冷, 除湿逐寒;温阳补虚,培元固本。对于寒凝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采用针刺治疗散寒、温补之力欠佳,而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机体深部, 并能够经久不消,以振奋脾胃阳气,健脾和胃,散寒通滞,升清降浊。
3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用针刺治疗的一种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脑为神明之府,故取头部穴位可调节脏腑虚实,通调经络之气血。魏爱翔等[13]发现头体针结合能消除呃逆反复发作,是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方法。董建萍等[14]研究发现头针能提高中风后呃逆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薛晴等[15]采用头体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总有效率为96.7%。
中风后呃逆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颅脑损伤等导致呃中枢受激惹,从而引起一种反射性膈肌间歇性痉挛, 往往呈顽固性发作。头针疗法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定位施治,研究[16]表明,针刺额旁二线、胃区,引起头皮神经和骨膜效应,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通过反射弧使迷走神经受到抑制,从而减轻膈肌痉挛,而起到止呃逆的作用。针刺该区还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使该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 进而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17]。因此,头针不仅能改善呃逆症状,还能治疗原发病,促进患者恢复,适用于中风后呃逆患者。
4 揿针
揿针刺法是以揿针刺入表皮较浅部位并长时间固定埋藏的方法。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产生电化学效应,发挥其临床疗效。甘朵等[18]将揿针贴按在顽固型呃逆的患者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上,治疗7d后,总有效率可达95.12%。刘红春[19]研究发现耳穴揿针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95.12%,且不良时间发生率低。
有效刺激量是针灸疗效的重要保障,与针刺强度、针刺时间等密切相关。顽固性呃逆病情顽戾,常有复发,需要较大的刺激量才能有效抑制迷走神经异常兴奋性[20]。而虚证患者往往不能承受强刺激,只有延长留针时间以累及刺激量。揿针刺入皮下, 并长时间保留,既可延长留针时间,以达到“静以久留”,又因揿针针体小,刺激量小,虚证患者亦能够承受。此外,揿针基本触及不到痛觉神经末梢,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患者治疗期间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安全性高,适用于怕疼和畏针患者。
5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将中西药物注入相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梅丽霞[21]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均短于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陈子龙[22]研究发现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总有效率为91.43%。
穴位注射能同时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双重治疗作用。研究[23]表明,选穴适当的情况下, 穴位注射可以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更强的药效, 药效强大而且迅速。也就是说,在穴位注射条件下,药物的药理作用被放大,较小的剂量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相比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氟哌啶醇等药物,穴位注射使用药物剂量更小,不良反应率低,更加安全有效。
6 针灸配合中药
《千金要方》云:“汤药攻其内, 针灸治其外, 则病无所逃矣。”针灸长于止呃,中药长于调理,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呃逆,发挥针药各自优势,事半功倍。胡文科等[24]研究发现,针刺内关联合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纯中药组。解秀芳[25]依据中医辨证施治予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呃逆,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3%和91.7%。钟芸舒[26]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2周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针药并举的方法,既可以发挥针刺调节气血,疏通阳明气机,升清降浊,又可以发挥中药方剂和胃降逆、温中理气、宣肺健脾、活血消瘀、调节脾胃,温补脾肾等功效,标本兼治,能够进一步提高呃逆的治疗效果。适用于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单纯使用针灸或中藥不愈,易复发的患者。
7 小结与展望
针灸治疗呃逆疗效肯定,方法多样,如针刺、灸法、头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等,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可作为治疗呃逆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地推广应用。但针灸治疗呃逆的研究中,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且大部分病案报告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科研设计的可信度较低。关于疗效评定,目前缺乏统一的客观指标,需要进一步探讨更科学、更客观的统一疗效评定标准,以提高针灸在治疗呃逆这一领域的影响,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目前针灸对呃逆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研究,以疗效观察为主,今后要进行更深入的针灸治疗呃逆的研究,尤其是动物实验研究及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呃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新月,沈绍祥,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208.
[2]吴柳榕,张卫.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概况[J]. 亚太传统医药,2018,14(2):76.
[3]STEGER M, SCHNEEMANN M, FOX M. Systemic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hiccup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5,42(9):1037.
[4]陈晓勇. 中医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6):130.
[5]高井亮,高慧. 电针疏密波强刺激攒竹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疗效观察[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9,30(4):41.
[6]徐颖,胡明磊,李奇伟. 针刺夹脊穴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3):465.
[7]李玥鑫,王正飞. 基于数据挖掘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选穴规律探析[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5):23.
[8]张小萍,王明兰. 指按攒竹穴联合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9,27(7):24.
[9]安坤杰,袁堂寅,刘淑刚. 改良针刺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3):407.
[10]李琛,王小萌. 灸法治疗寒凝气滞型顽固性呃逆64例[J]. 陕西中医,2012,33(6):725.
[11]许樱樱,蔡亚红,叶富英. 隔盐灸治疗化疗所致呃逆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28.
[12]熊利娟. 热敏灸治疗孕妇顽固性呃逆36例[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9):115.
[13]魏爱翔,安玉兰.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50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1):17.
[14]董建萍,陈立发. 头针结合腹针治疗中风后呃逆55例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9,48(3):280.
[15]薛晴,吴琦. 头体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胃热型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86.
[16]丁维超.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枢性呃逆41例[J]. 现代中医药,2014,34(5):48.
[17]韩国刚. 头针治疗中枢性呃逆27例[J]. 中国针灸,2007(7):542.
[18]甘朵,刘颖,毕成玉,等. 针刺干预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顽固性呃逆的护理效果观察[J]. 四川中医,2020,38(8):210.
[19]刘红春. 耳穴揿针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19,32(8):112.
[20]包飞,王凤琴,梁中. 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03(1):25.
[21]梅丽霞. 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结合攒竹穴指按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0):1300.
[22]陈子龙. 氟哌啶醇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难治性呃逆患者的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0):838.
[23]刘祖舜,周爱玲,丁斐,等. 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J]. 上海针灸杂志,1996(5):34.
[24]胡文科,潘国良,郭亚芳. 针刺内关穴加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16.
[25]解秀芳.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呃逆36例疗效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4):77.
[26]钟芸舒. 血府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4):135.
(收稿日期:2021-01-08 编辑:陶希睿)
作者简介:黄田(1996-),女,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E-mail:824874340@qq.com
通信作者:周建伟(1963-),男,汉族,本科,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E-mail:zjw@yaho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