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勇担当 细微之处见精神
2021-09-23郑秀君
郑秀君
2021年5月26日,炎夏里难得的半阴天。印有“蚂蚁搬家”字样的箱式搬家车队,有序驶离衡水市联通大楼,车队前有交警警车开道,后有武警特勤警车押运,徐徐驶向位于衡水市南外环新启用的衡水市档案馆……
衡水市档案馆搬迁工作正式开启,“租住”在外八年的18万余卷档案终于稳妥、安全的“进家”了!
历经八载十万余卷档案从“无家”到“有家”再到安全“抵家”,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多少人为之辗转反侧、夙兴夜寐!这是一个载入衡水档案事业发展史册的日子!这是一个值得所有衡水档案工作者用心铭记的日子!
回顾衡水市档案馆新馆的建设和搬迁过程,充分展现了衡水档案人团结协作、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立志新馆建设
八年前,原衡水市档案馆因承重出现问题被鉴定为危楼,馆内档案被全部转移出去。面对这种境况,当时新上任的衡水市档案局(馆)长张延平同志秉承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团结带领班子成员,拧成一股绳,把新馆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不成新馆决不罢休”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班子成员开始分头跑办新馆建设项目,有跑政府的、有跑人大的、有跑政协的、有跑政协委员提案的……大家调动各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难,锲而不舍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请示报告。2015年,历经两年努力,四易新馆选址,衡水市委市政府终于同意无偿划拨衡水市南外环的18.63亩建设用地,用于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并要求档案馆承担建设任务。
至此,新馆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要自己搞工程建设,对一直从事档案事业、从未涉足过工程项目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名女领导来说,太难了!但为了档案有个“家”,为了实现衡水新老档案人多年的愿望,张延平局(馆)长带领班子成员鼓足勇气,下定决心,立志“不但要建,而且要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省内一流的档案馆”。
老档案人直面新问题
2018年4月,新档案馆建设项目立项。领导班子挑选单位骨干力量,成立了新馆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动项目实施。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小组成员多次学习、研讨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在掌握标准基础上,先后到我省唐山、秦皇岛以及江苏、浙江等地新建档案馆实地考察,参考建设经验和听取实践教训,逐步拓展思路,优化设计方案。
学设计。依据《档案馆建设标准》,按照市领导提出的“衡水市档案馆新馆要成为我市标志性建筑,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要求,档案人从零学起,在设计公司设计方案基础上,针对档案馆实用效能,提出有建设性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张东明同志,为最大限度增加库房使用面积、满足各功能需求,夜以继日对方案一遍一遍研究修改,直到大家都满意。最终,新档案馆在外形设计上,选取了方形结构,米黄色调,立意取自我国青铜文化代表——鼎,造型质朴率真,彰显浑厚大气。建筑整体呈“高台鼎立,方正刚直”布局,内部大层高,高跳空,通透明亮;外立面挂石材+玻璃幕墙,庄严大方。功能设计上,按照国标市级一类档案馆标准,新馆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和部分设备用房;地上一层为对外服务大厅、展厅、报告厅;二层为电子档案阅览室、多媒体档案阅览室及办公区;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结构相同,除功能用房(档案整理室、消毒室、档案数字化室、电子档案接收室、档案处理室、检测室、除尘室、缩微摄影室等)外,每层东西方向两个500平方米大库房,共8个,能够满足未来20至30年档案接收使用,库区宽大充足、功能用房配置齐全。
走审批。自新馆立项至2019年7月开工,历时15个月,新馆建设小组不畏困难,走一步问一步,建设小组以衡水市行政审批局为平台,不分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手续跑办中,严格规范完成各个审批流程,包括立项,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评审及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招标等诸多事项,为后续项目竣工验收、财政决算、政府审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施工。为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阶段,新馆建设小组不但选派专门人员入驻施工现场,还聘请专业工程师、第三方跟踪审计入驻施工现场,对建筑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实时监督,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既保证了质量,也确保了项目整体工程顺利完工。
强数字化。2019年,衡水市委市政府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构建大数据中心,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市馆领导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衡水市共有10个项目被纳入,其中之一就是“智慧+档案”。在衡水市智慧办的推动下,由副馆长刘艳红同志亲自挂帅,新馆数字化一期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包括:数据机房装修、库房智能化建设、总控室建设和网络基础建设。其中库房智能化建设主要包含档案密集柜体建设,并配备库房恒温恒湿设备及库房环境检测设备;总控室建设主要包含库房环境监测及安防、监控系统建设;购置档案应用软件系统3套,搭建档案信息网,实现了档案库环境和智控设备的集中统一智能化管理。
细微处见精神
建馆要魄力,搬迁需细心。档案安全始终是悬在档案工作者头顶的警钟。自搬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衡水市档案馆领导班子就提出“要确保档案在起、运、卸过程中万无一失”的要求,并严格贯彻到盘库、标注、定箱、装箱、新馆标注、制定搬迁方案等各项工作中。
管理科同志们克服人手少、库房药味重、又闷又热等重重困难,用两个月时间就盘清了库存,计171个全宗、182903卷、14067件档案、14140册图书资料、510本目录。按照一个全宗一个大流水号的编排方式,逐格下架装箱,并在每只箱子上,用统一标签标注好全宗号、目录号、起止年代、起止卷号,备注上箱号,以利于到新館后顺利按号上架。为赶进度,大家加班加点,中午顾不上回家,在小餐馆凑合一口饭,王瑞同志因此患上了胃病。马卫东同志搬卷、装箱,常常汗流浃背、湿透半截衣裳,经常手被库门挤破、腿被箱子碰破,他从不吭一声,依然默默坚守岗位。他们提前将全宗、目录、卷号等信息标签贴在新馆各个库房密集架上,以便准确把档案放进去。他们还需根据每列密集架的长度和档案长度,精细测算,以给各全宗留出日后接卷的空间。
前期准备就绪,市档案馆制定了严密的搬迁方案,领导班子成员分任搬迁总指挥、副总指挥,全馆17名干部职工分为起运、押运、接收三个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档案箱从出库、装车,到卸车、入库,每一步都有人记数、合数、对数;运输途中,武警全程押运,确保不遗失、不损毁、不泄密。档案箱安全到库后,先按预先贴好的地砖标签,分全宗放好,再边顺号,边上架。
整个搬迁过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馆领导率先垂范,始终坚守一线,带动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尽快缩短搬迁时间。不论年龄老少,不管身体强弱,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利于稳、准、快搬迁,大家都抢着干。有同志脚走的一瘸一拐,还在坚持协调对接;有同志孩子放学,找人接送,也不离开岗位。搬迁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出大家严谨认真、恪尽职守、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爱岗奉献的精神。从早7点到晚7点,连续奋战3天,无一人请假,无一人脱岗。共搬迁档案以及办公物资74车次,将档案完整安全送到了“家”。
有人说,文化永远是一座城市的支柱。而今,坐落在环境优美的滏阳河畔,有着1.76万平米建筑面积、7500平米库房面积、600平米展厅、2800平米对外服务区的衡水市档案馆新馆,必将成为衡水这座新兴城市的独特文化名片,为衡水市各项事业的腾飞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衡水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