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之路 任重道远

2021-09-23黄小芳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培岗位机构

黄小芳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努力,大家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双减”监管哨响,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也让人们惊觉,校外培训行业疯狂生长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教育培训行业遭遇“双减”政策重创,转型成为从业者的迫切需求。但这注定是一段险途。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转型比想象中艱难。

多数人认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受政策鼓励,并不会被此次“双减”所波及。也有人彻底转行,进入新兴产业领域。这几条转型之路成为媒体频繁报道的热词,是从业者向往的光明所在。事实果真如此吗?

三位曾经的K12从业者,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投向素质教育,有的转行新兴产业,有的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员。被寄予厚望的几个“避难所”,真实景象是怎样的,身处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

陈向禾:K12教育人才并不一定适合素质教育

我目前在做的是心理类的素质教育,主要业务分两块:儿童社交和成人焦虑疏导。我们的学员集中在6至12岁。

“双减”政策公布的10天内,我们这个小机构也收到了五六份简历,都是从K12机构而来的。但我们基本不太考虑录用。因为我们的试错机会太少,如果是大机构,可能愿意给机会。K12教育和素质教育看似都是教育,背后的思路并不相同。

两年前,我从高中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经历了很久的阵痛期。

我最开始做的是高中的教育,给学生补习物理和数学。这家机构做了两年,我找的老师水平都很高,开的工资也高,盈利也不错。

最后放弃是因为我的合伙人不能继续授课,他是我们的主推老师,找代替者相当于重新洗牌,风险很大,结果不可控。在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能停止冒险,另寻出路。

团队解散后,我尝试了别的行业,最后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教育。做教育机构是我的梦想,意识到这点后,我筹措资金,杀回教育赛道上,转型素质教育。

相比学科教育,素质教育最难的是课程内容,研发周期长。尤其是心理学,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我们在打磨课程的时候,像是给自己做心理咨询,每次都要找一些新的问题去思考,不断优化,耗费心神。素质教育推广成本也高,因为不是刚需,家长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认知很难转变。

高中教育其实没有太多难点,都是固定知识点,只要老师的个人素质过硬,讲课风趣就能达标。然而,素质教育没有套路可循,全靠自己摸索。

此外,转型最难的就是体系的重建,即人员的招聘。比如,我们课程的老师首先需要有心理学背景,教语文的肯定不行。其次,我们强调引导,老师要尽可能用温和的态度去传递知识,通过一些游戏或者辩论,让孩子获得共情、换位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观察孩子一些细小的善意或者负面的东西。总之,教学过程比K12更复杂,对老师的能力要求更高。

在教学规模上,素质教育一般是小班课居多,孩子不习惯被管制。如果不转变心态,带着K12老师的脾气去教这个课,真的不能适应。

年初时,我就已经听到一些行业监管的风声。身边也有朋友提前布局,去招募一些优质的家教,或者素质教育方面的老师。也有一些人想转型做托管,托管现在也是一个风口,是被验证过的真实需求,且市场空间不小。

我身边大部分做K12的机构都在观望,不再招收新学生了。大家普遍比较沮丧和焦虑,毕竟每一次变动都会带来新的挑战。

唐辰:老师转型为产品经理

从第二家教培机构裸辞后,我在家里待了两三个月,非常迷茫,主动来沟通的都是教培的销售岗。

有一天,知乎给我推了一个问题,叫“年薪百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高赞答案的岗位是产品经理。我突然对这个岗位很感兴趣,上网搜了一下,感觉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工作,不像以前在教培机构,一辈子只会讲课和做题。

我本来是想从运营转产品,走曲线救国的道路,就买了很多这方面的课程。学了之后,投了很多简历,但都石沉大海了。后来我觉得,反正自己也没有工作,为什么不直接尝试一下转产品?我当时把Boss直聘上面所有的产品经理和产品助理的岗位全都投了一遍,没有人回应我。唯一一家要我的公司,也不是看我的作品,而是他们想培养一个产品经理。

我做出的妥协就是工资断崖式的下降,最初的工资只有4000元,但我还是去了,因为实在没有其他选择,不想做培训行业了。

2018年从学校毕业后,我进入国内某头部教培机构当英语老师。没有想到这么大的机构,试用期是没有“五险一金”的。并且淡季时,老师没有任何底薪,只有课时费。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工资只有几百块钱。坚持了几个月后,我觉得真的活不下去了,就走了。

离开那家机构后,我还尝试过外贸和电商行业,学了四年英语专业去当一个销售或者客服。

在现实的打压下,我后来还是去了一家全外教的机构当中方老师,其实还是销售。业绩好的话,每个月有1万多元。但我比较恐惧社交,给家长打电话谈心很有压力,最终还是辞职了。

为什么教培行业想转行比较困难?在我看来,首先就是在教培机构待久了,没有培养出别的能力。我之前在培训机构教初中英语,反反复复做初中的题。当你从教培机构跳出来,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只会做初中的题。

其次,选择面也是非常有限的。我当时在的机构只招“985”和“211”院校的本科生,而前台岗位基本上只要求大专,如果在机构里转其他岗位,老师一般是不愿意的。

很多同事想去公立学校,但本地公立学校的老师要求基本是硕士学历以上。为了去公立学校而去考研,读完研又是三四年,时间成本比较高。

考公务员的话,英语专业只能报“三不限”的岗位,竞争很激烈,并且我所在的城市连个三不限的岗位都没有,就是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最后,我转行做了产品经理。

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蛮庆幸自己比较早转行了,机会比现在多。我辞职时,有的同事去考研了,有的学历够的同事去公立学校当老师了,像我这种挣扎几个月也转行成功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努力,大家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孟夏:转型职业教育,我感觉轻松多了

我目前在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做内容运营,负责的板块是成人职业考证培训,涉及CPA、中级会计、税务师等。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来满足未来社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技术化的需求,从而解决就业、人才培养矛盾问题。因此,我对职业教育充满信心。

跟第一份工作相比,我觉得轻松很多,因为心理负担不是很重,我们现在输出这些内容就是实打实的,不会有那种刻意制造焦虑、给你画一个饼的感觉。

虽然内容方面性质都差不多,都是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但职场人的自驱力更强,他们更想要的是升职加薪。文宣会告诉他们,什么时间该考什么证书,证书对职业发展、积分落户有什么加成。如果是财务行业的人,他自己就知道要考的证书是什么,所以宣传并不是很费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K12教培机构做课程顾问。这家公司是一个中小型企业,总共有11个校区,职工300人左右。最初,他们承诺的薪资是每月1万元,课程顾问的底薪是4.5k。但实际上根本拿不到这么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底薪减半了,绩效几乎没有,这样到手的只有3000多元。

最初我并不知道课程顾问是做什么的,后来我才了解到,销售和客服的工作都要去做。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有个同事周一是休息日,她睡觉时,会把手机贴在脑门上,因为怕有家长发信息找不到她,这样一振动就能醒。

疫情暴发后,这家线下机构临时改成线上网课。家长基本上不愿意带孩子来报名,那半年,我并沒有谈成多少单。

但我离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薪资落差,而是受不了环境的压抑,因为销售性质太强,和家长沟通时,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我会有种欺骗他人的心理,这让我接受不了。

整体来说,培训机构并不是一个辅导机构,而是一个销售机构。我记得一个场景是去总部开会,校长要求我们穿工服,轮流上去喊口号,我当时浑身难受,第二天就辞职了。

做过教培的人是很难跨出这个圈子的。我现在的工作也是和教育培训挂钩,感觉逃脱不了似的,但是好在稳定、轻松了许多,未来再慢慢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猜你喜欢

教培岗位机构
教培转型
被资本颠覆的教培行业大势已去
教培机构里的“清北生”
教培中心把西方舆论铁幕捅了个窟窿(社评)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