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督镇静针法治疗失眠

2021-09-23何忠吉学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失眠

何忠 吉学群

【摘 要】 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精神性疾病,吉学群主任在临床中发现,失眠可属“动病”范畴,神易动则人不寐。其病机不离脑神易于受扰,总属府不静则神不安,各种病因导致脑府不静,府不静则神无归处,易于妄动,发为失眠。在治疗上,吉学群主任推崇“神受静而寐”,一则重视静对神寐的至关重要,二则意在提高神获静的能力。故采用天津市名中医张智龙教授所创的通督镇静针法,以督脉穴位为主,弱刺激,留针时间宜长,留针期间不施手法。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因进行穴位的加减。

【关键词】 失眠;动病论;针刺法;通督镇静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7-0089-03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我国患病率约40%[1],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医学界对失眠认识的不断加深,成为世界第二大流行性精神疾病的失眠症已作为精神障碍的高危预测因素[2],并且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老年痴呆的风险,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3]。中医在失眠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针灸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吉学群主任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失眠,并在临床诊治上积累了一定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近两年,现将经验加以总结,并做如下介绍。

1 失眠属动病说

人生于天地,昼夜兴寐,动静轮回。阴主静,阳主动;阴阳互根,动静互存,静是动的物质基础,动是静的功能表现,两者的交替出现共同维系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正如景岳先生在《类经附翼·医易》云:“以动静言之,则阳主乎动,阴主乎静;天圆而动,地方而静;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刚柔推荡,易之动静也……昼夜兴寝,身之动静也……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静”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当静而不能静,则为亢,易发为动病。吉学群主任在临床诊治中发现,绝大多数失眠患者在视听言动方面都表现得非常敏感,易于焦虑,神明处于妄动状态,这些均属于动静失衡,当静不静,功能亢进的表现,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将失眠归属“动病”范畴。近年来,睡眠学界普遍认同失眠障碍与大脑过度觉醒有关,并有前沿研究为其提供了重要证据[4],而过度觉醒当归属于动静失衡、功能亢进的表现。

2 寤寐之惑,脑神当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广雅》《说文》均云:“元,始也”“元”即“元气、元旦”等初始之意;即神初始潜藏于脑,脑为原始之神,是生命存在的原始内在规律。《素问》曰:“心者,君主之官”,《灵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君主和大主,均以功能言,心神即为生命存在的功能表现。张锡纯提出:“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识神者,发于心……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识神也”。正如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所云:“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因此,根据神明的状态可分为脑神和心神,藏于脑府为脑神,是生命存在的内在规律,为最原始的生命力状态;受用于心为心神,其本质是功能,是生命存在的外在变数;脑神是存在的基础,心神是存在的表现,两者共同维持生命的存在及活动规律。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生命之精神,在于寤寐之轮回。睡眠和觉醒是人体神明的活动轨迹,体现人体神明的存在状态。入睡时,神明潜藏于脑府,受脑府氤氲宁静之气所养护;觉醒时,神明出脑府,当职于心,幻化为魂魄意志,消磨于视听言动,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人体这种寤寐轮回的神明活动与生俱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属于生命的原始内在规律,反映脑神的存在状态,不属于生命的功能表现。因此倡“寤寐之惑,脑神当责”之说。临床上,失眠病机相对复杂,但均可责之于脑神失于安静。

3 治当通督镇静

府静即寐,府不静则神无归处,易于妄动,妄动就是失眠,因此失眠属“动病”范畴。其病位在脑府,病机为脑神失静,治当首选善调脑府阴阳动静之法。督脉上络于脑,下入循膂络肾,《杂病源流犀烛》曰:“督脉为精气升降之道路”,因此针刺督脉具有下引元阴,上济脑神之效,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脑为髓海……实由肾中真阳真阴之气酝酿化合,已成至精至贵之液体,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者也”。而清代程杏轩在《医述·卷十一·杂症汇参·脑》云:“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门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之脑,以为生化之源”,其明确论证了肾精化髓,通过督脉上济于脑的过程,通督则可引肾精滋养脑髓。且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亢动则镇之,不足则激之,因此为协调全身阴阳的关键所在,其入脑,具有直接调摄脑府阴阳的作用。遂根据“动极者镇之以静”的原则,以及督脉善调脑府之能力,立“通督镇静”之法,以调理脑府阴阳,使其恢复原有的阴阳平衡、动静交替状态。

通督镇静针刺法乃天津市名中医张智龙教授根据景岳先生的“动静论”,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所创立的特色针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颤证等“动病”所属证[5-6]。其意在首选与督脉相关的镇静要穴,成通督镇静之功;并采用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使针感轻微,似有似无,加上留针时间长,留针中不施手法,达以静制动之效。吉学群主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在通督镇静针刺法的基础上,适当加减穴位,对部分阴阳失衡、动静紊乱的“动病”所属证具有显著疗效,而失眠可归属于动病范畴,遂可采用通督镇静针刺法治疗失眠。

取印堂、神庭、脑户、风府、大椎、陶道、后溪、申脉、合谷、太冲为主。配穴:肝火上扰加肝俞、行间;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心肾不交加肾俞、心俞、太溪;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上述主穴以督脉镇静效穴印堂、神庭、风府、后溪为君,印堂为治失眠之经验要穴,刺之久留,起重镇之功;神庭位居脑海前庭,神识所在,具有安神镇静之效;神庭配印堂可通督重镇安神;风府即风居之府[7],泻之能息风归静,其又为阳维脉会于督脉之地,且《针灸大成》云:“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因此,风府穴不仅可以平衡督脉之动静,还可随督脉之经气直接作用于脑府;后溪通于督脉属小肠,其专治神经兴奋性疾病[7],有通督宁神之功。臣以陶道、脑户、大椎、申脉以调理整体阴阳,陶道者,取命于“陶钧”[8],其本旋转之意,寓意宇宙运转,阴阳更迭,高式国在《针灸穴名解》中指出:“其与任脉之璇玑前后相应”,意指督脉之经气入陶道穴后扶摇直上,刺之使督脉气血归于平静;脑户为脑之门户,其在髓海之输的范围内,与髓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9],养生者为了能使头脑清爽,常按脑户穴,意在给头部郁热以出路[10],因此,腦户具有泻热除烦之功;大椎乃手足三阳经阳热之气汇入督脉之地,又为督脉之气入头颈的关键部位,为整个机体阳动之枢纽,为治一切阴阳失衡的要穴;申脉为阳跷脉出足太阳之处,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循环脑,《难经》云:“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因此阳跷主整体阳动之气,王启玄云:“跷为阳跷所生,申脉穴也”,申脉对阳跷脉的经气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遂刺申脉者,泻阳以和阴,阴静则神安。佐以合谷、太冲促进机体自身功能恢复,合谷配太冲乃“开四关”之术,具有开窍启闭,使气血通达、功用复初之效,配合通督引元济髓,以助神获静。以上诸穴,均采用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使针感轻微,似有似无,加之不予手法且久留针,以此共奏通督镇静之功。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51岁,2020年6月20日就诊。诉失眠伴腰背疼痛1年余,加重半月。患者1年前自觉因腰背疼痛出现早醒,时常于凌晨4点左右醒来,醒后不易入睡,于当地中医院针灸科治疗,经中药及针灸调理后,腰背酸痛基本缓解,但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因未影响日常工作,此后未进行相关治疗。半月前因劳累思虑,失眠症状出现加重,常于凌晨2~3点醒来,今求诊治。现症:寐差,易醒,醒后入睡困难,每晚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无明显入睡困难,腰背酸痛,潮热心烦,口干少津,纳食可,小便可,大便偏稀。舌尖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数。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型)。治疗采用通督镇静针刺法加减。取穴:印堂、神庭、脑户、风府、大椎、陶道、后溪、申脉、合谷、太冲、心俞、肾俞、太溪。所有穴位均采用针感轻微的轻、浅、微弱刺激手法,留针50分钟,留针期间不予手法。考虑到合并腰痛,遂加刺腰夹脊、大肠俞、秩边、委中、承山。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并嘱清淡饮食,调情志。

经治疗近1个月,患者诉易醒症状有所缓解,睡眠时间增至4小时以上,且醒后再次入睡的次数增多。其后,嘱常服六味地黄丸。近期随访,患者易醒症状明显改善,每晚能睡5个小时左右,潮热心烦也有所减轻。嘱仍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

按语:本例失眠属于中医学典型的“不寐”范畴,辨证属心肾不交型,其失眠的病因属虚火上扰,然病机关键还在脑神失于安静,脑神受静而寐的可能降低。肾阴虚,心肾不交,水火失于既济,君火上炎,若脑府氤氲宁静之气不足,则神明入脑府而寐的活动轨迹难以实现,易于妄动,从而发为失眠;且虚火上扰清窍,也易于耗损脑府的氤氲宁静之气。遂取心俞、肾俞、太溪以滋坎水而降离火,治疗病因;取印堂、神庭、脑户、风府、大椎、陶道、后溪、申脉、合谷、太冲以通督镇静,逐渐恢复脑府氤氲宁静之气。而久留针,则是取其“静以久留”之意,以求“静则神藏”之效。本案是以镇静针刺法为主,并通过引肾精上济脑髓,逐渐恢复脑府的阴静状态,使神获静而寐。

参考文献

[1]庄雪.舒眠养心汤对中重度失眠症患者抑郁症状、睡眠质量及睡眠脑电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113.

[2]HERTENSTEIN E,FEIGE B,GMEINER T,et al. Insomnia as a predictor of ment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leep Med Rev,2019(43):96-105.

[3]王婧,张昌勇,蒙莉莉,等.静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12):1641.

[4]赵文瑞,李陈渝,陈军君,等.失眠障碍与过度觉醒:来自静息态脑电和睡眠脑电的证据[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50(3):270.

[5]楊秀娟,张智龙.通督镇静针法治疗卒中后癫痫[J].中医杂志,2018,59(16):1429-1431.

[6]粟虹焱,张智龙.张智龙运用通督镇静针法治疗特发性震颤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0):906-907.

[7]张智龙.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17,193.

[8]朱睿,杨骏.试析十四经经穴命名规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1):8.

[9]刘立安,孟月,王育林,等.髓海理论考探与脑户穴应用[J].中国针灸,2019,39(9):1005.

[10]王文德,曹廷亮.腧穴乃病邪之出路[J].中医药研究,1991(5):38-39.

(收稿日期:2021-01-23 编辑:陶希睿)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何忠(1994-),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面瘫、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mail:946682961@qq.com

通信作者:吉学群(1968-),女,汉族,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面瘫、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mail:syztj@sina.com

猜你喜欢

失眠
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浅析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的原因及家庭护理
刮痧配合耳穴压丸治疗失眠42例
疏肝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评估及分析
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的临床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