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在旅游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文化》课程为例
2021-09-23李培娟
李培娟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104)
一、前言
区域文化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1]。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区依托各自的文化优势,对辖区内旅游资源不断进行整合开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文化的研究成为旅游行业关注的重点。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由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选修课,其中专业课是核心,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又能掌握行业服务技能。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人才多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中必须要考虑到地方产业结构[2],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中有必要结合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设置相对应的课程让学生深度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
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前期调研中,结合苏州的旅游市场及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参考行业相关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吴文化》课程,本文就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经验来谈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区域文化课程开发的些许思考,以期获得更好的提升。
二、区域文化课程设置的意义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在当地人们眼中习以为常的传统习俗、文化事项、建筑物件,外来游客却叹为观止。学生接受长达十年的知识体系中,不乏区域文化知识点,但多以零散的形式存在。旅游管理专业考证(导游证)体系中关于地方性知识点并不少,但缺少纵向的线索,横向之间联系也不多。
一般认为,区域文化的课程要求是高于导游基础知识的,是旅游从业者知识的提高和升华。各省市设立高职高专类学校,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区域文化类课程非常必要。
(一)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人文情怀
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上,对地方历史文化作系统的深一步的了解是旅游专业学生自身素养和技能的提高[3]。以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为例,竞赛主要有两个方向:导游和酒店。比赛项目多与区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如餐饮摆台中,要求设计主题突出地方特色,导游讲解中更是要能准确介绍景点,要展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笔者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以下一案例:学生实习期在苏州吴宫泛太平洋酒店前台工作,该酒店毗邻代表苏州城门历史的盘门景区,酒店设计拥有诸多城墙文化的元素,实习期间,遇到客人相关的咨询话题,学生也能解答一二,既获得了顾客的首肯,也得到酒店管理层的青睐,为其职业生涯走好第一步[4]。
区域文化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地域之美,文化之深厚。本区域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前来求学的学子能感受到不同于家乡的文化之美,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知晓本地区的山川名胜、人文典故等,感悟先辈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提升自我,志存高远、抛开地域偏见,海纳百川,成为中华灿烂文华的推介者。
(二)与专业实训课、考证课相辅相成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安排多为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课程后专业方向课[5]。在旅行社方向的课程中,一半以上都是围绕考证开设的,笔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多且杂,区域文化知识会考到但不是系统的,面试则大多为当地旅游景点及人文历史介绍。
以苏州为例,笔试全国统考,面试十二个考察知识点全部为当地景点,以园林、古镇为主。在专业实训课中,教师主要通过带领学生踩点了解导游流程,训练学生讲解能力,而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学生如果不系统地了解吴文化的起源、发展,则很难在讲解时抓住其特色和精髓,只会流于表层文字的背诵。《吴文化》课程的开设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实训前学生就接受了系统的课程学习,在实训时就能有效地转化为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三)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
区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以吴文化为例,它涉及到历史文化、园林建筑、书法绘画、工艺美术、戏曲文学等诸多领域,对教师团队而言颇具挑战性。区域文化是活的文化,它存在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千年来渗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方面面,将区域文化引入到专业课程开发中,需要教师多钻研,在教学前去实地勘察了解;多思考,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多总结,每一堂课,每一轮教学就是一次反思。
三、《吴文化》课程开发设计概况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0年筹建,2012年开始招生,在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开设本专业,专业带头人从筹建伊始,就将特色化、地方化摆在首位,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将《吴文化》课设为专业平台课,共计64课时,开设于第二学期,即学生来该校求学已有半年,对基础理论课有一定掌握,并对苏州这座古城有个初步印象,同时导游证考试开始报名工作(导游证为下半年11月,课程是开设于上半年)。
课程总体设计,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吴文化的大视角下了解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文学、艺术、园林、曲艺、工艺等,帮助学生了解吴文化特质,使之能更好地融入受吴地文化深刻影响的社会生活,品味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气质,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教学上注重理实一体,开展“两个课堂、一个讲坛”的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两个课堂”是指校内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性探访景点(包括园林、街巷、博物馆等);“一个讲坛”是“吴文化讲坛”,笔者学校所在的苏州国际教育园会定期举办“吴文化讲坛”,邀请各界文化学者、工艺大师讲开设讲座,同时苏州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也会举办诸多与吴文化密切相关的讲座,学生都可以预约后参加。校内课堂是系统知识的传授,校外实践是将内容形象具体化,文化讲坛则是知识的升华,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课程内容选取上为三大版块:吴文化的渊源发展,物质文化(古城、古镇、园林),非物质文化(文学、戏曲、工艺、书画、宗教、民俗等)。重点突出:吴文化发展脉络、园林、戏曲、工艺。效果展示上不拘一格,鼓励创新:小报、微视频、摄影、学唱戏曲、学说苏州话等,各显才能。
图1 教学活动设计
四、区域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材问题
区域文化涉及领域众多,各类书籍层出不穷,以吴文化为例,有讲述吴越春秋历史的,有园林赏析,有工艺美术品鉴等,很难找到系统的包含各类别知识点,又要适合旅游专业教学的教材。苏州职业大学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出版过《勾吴文化的现代阐述》《吴文化读本》等系列专著,2013年成立吴文化研究所,并出版了《吴文化概说》一书,这是关于吴文化最综合的一本理论性读本,其作为教材使用缺点显而易见:理论性过强,学术痕迹明显,对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工作能力的培养几乎没有。对此,笔者所在的团队对合此书编写辅助性校本教材,以项目化任务,结合工作场景来消化文本知识,加深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知,以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二)学生校外课堂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校外课堂实践分两种,一种是教师带队,另一种发布任务后,学生自主学习。前者能具体落实,效果好,但时间上安排较难,一次活动少则半天,学生还有其他课程教学任务,需要提前安排、报备、联系车辆等事务[6];后者比较自由,但由于部分学生缺少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在经历了几轮教学后,考虑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将实训踩点讲解与区域文化充分结合,增加实地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强化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区域文化课程,为专业增添特色,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既符合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教师提升才能、优化自我的途径,同时也能为地方政府打造旅游特色化提供储备人才,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