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地区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策略研究
——以宣城市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为例
2021-09-23张龙燕
张龙燕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信息中心,安徽宣城,242000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1]改革开放40多年,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日常生活习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早已没有“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和“露天看电影、过节看大戏”的习惯,更多人愿意利用路上、车上、床上的闲暇时间通过手机看新闻、欣赏短视频,戴着耳机听音乐和电子书,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获取最新咨讯。村干部通知事情、联系工作也极少把人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在微信群里发个消息就能广而告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单纯依靠传统方式方法组织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势必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1 宣城市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现状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亦称“诗城”,地处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文化底蕴深厚。宣城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2]。为了详细了解农村地区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状况,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宣城市新发镇、梅渚镇、青龙乡、胡乐镇、霞西镇、仙霞镇、南极乡、云乐乡、三溪镇、蔡家桥镇、上庄镇、长安镇、临溪镇等16个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4份。本次调查的受访对象中,青年(18~40岁)约占27.47%,中年(>40~65岁)约占37.96%,老年(65岁以上)约占34.57%,其中男性占43.8%,女性占56.2%。可见农村常住群众大部分是中老年,并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大部分青壮年男性都外出打工。在实地走访中还了解到现如今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农家书屋已全面覆盖,90%的乡镇有老年活动室、健身场地,60%的乡镇有戏台,30%的乡镇有电影观映室、村文化礼堂、妇女之家和儿童之家。
从需求主体看,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当前的乡村文化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所示,63%的农民希望改变目前的文化活动方式;40%的农民认为现有精神文化活动类型过于单一。调查显示,53%的农民认为离自己期望的文化需求还有差距;80%的农民希望通过政府行为改变现有的文化生活。截至2019年末,宣城市共有8个文化馆,8所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纪念馆)、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计121个公共文化场馆正常向群众免费开放,全年接待参观人数达95.7万人次。已完成6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覆盖率70.5%。
从需求形式看,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在“在闲暇时主要做的事情”的问卷中,在“跳广场舞”“读书看报”“上网”“听音乐”“参加体育或文娱活动”等选项中,农民选择“看电视”的达95%,其次是“跳广场舞”。截至2019年末,宣城市共有6座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广播覆盖率为98%,电视覆盖率为98.6%。
从需求供给渠道看,农民最喜欢本地特色文化活动。在课题组走访了解中,农民认为自己的文娱活动获取渠道第一来源于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其次来源于政府组织的文娱活动。
从需求水平看,最贴近农民生活的休闲活动最受欢迎。没有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的文化活动,农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农民们表示喜欢“民间艺术”、喜欢“看戏”,因此农村乡土文艺活动最受农民们的喜爱。2019年,宣城市共开展送戏下乡演出902场,完成率达113.46%,覆盖所有行政村。同时,宣城市狠抓皖南花鼓戏现代题材精品创作,从2019年开始启动实施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每年孵化5至8个皖南花鼓戏新创小戏,每部小戏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皖南花鼓戏创演人员和民营院团的积极性。
从需求趋势看,农民更喜欢自己作为参与者参加文化活动,而不是作为观众。目前农村群众自己组织的广场舞队、舞龙队、戏曲队等文娱团队,在农村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62%的农民希望政府可以多开展农民活动,多组织农民团体节目。
2 目前宣城市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中第2条指出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3]。根据国际法规,将65周岁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 新标准是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图1为2016年末至2019年末全国与宣城市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60岁及以上还是65岁及以上,宣城市的比例均高于全国比例。具体到宣城市,2019年末,宣城市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116.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67%,也就是说有27.5万老年人居住在农村,有将近一半的老年人在农村。
图1 2016年末至2019年末全国与宣城市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问卷中学历水平这一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中,78.4%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水平,18.5%是高中水平,仅有3.1%是大专及以上水平。可见,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偏低。
2.2 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设施维护难
2019年全市795个行政村,根据《宣城市2019年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为每村0.96万元,农村文化活动(“送戏进万村”)每村4 400元,农家书屋运行维护每村每年2 000元(其中1 600元用于出版物更新、配送流转,400元用于开展读书活动或试点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等),农村体育活动每村每年1 200元[4]。国家统一补助标准为每村0.76万元,由中央政府补助50%,省政府补助30%,县(市、区)补助20%。我省提标的2 000元由省、县财政按1:1分担。可见,宣城市和县级财政用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很有限,乡镇一级仅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的资金很难满足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的需要。
在走访中发现有很多篮球场、活动室被占用的现象,还有不少村子的健身设施并非“完好无损”,有的漆皮脱落,加之风吹日晒雨淋,长满了污锈;有的器材“缺胳膊断腿”不能正常使用;还有的健身器材安装时由于加固性不强,用起来晃动不稳直至“瘫痪”,缺乏安全感。主要原因是“重建轻管”和“维修断档”,也有的是由于村民缺乏对公共设施的爱护意识造成的。
2.3 思想认识有偏差,农村群众参与度不高
近年来,政府在文化设施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各种设施也得到了极大完善。但从使用率来看,却显得比较尴尬,体现在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基本成了摆设,许多人对于各种文艺活动也不热心,一些农民仍有小农意识,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错误认识。
宣城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越。部分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二级以上的空气指数天气达360天以上,天然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景点附近村民纷纷在自家建起了农家乐。课题组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农家乐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只注重挣钱发展经济。每年5—10月是当地旅游旺季,村民们都忙于经营自家农家乐,没有时间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导致活动参与率低,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在走访中,课题组还发现这些农家乐除了餐饮、住宿就是棋牌活动,没有其他具有农家特色的活动项目,除了个别山庄有游泳池,但游泳项目营业时间也有限,缺少体现当地民俗特色文化的项目,更谈不上保持传统的乡村文化,游客难以体验到特色活动,许多人去一次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
2.4 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文化的载体建设关键还是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本课题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虽然很多乡村建起了文化站、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但是缺乏稳定的队伍,乡镇文化站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现象较为严重,农家书屋管理员多由村干部兼任,薪资报酬较少,岗位晋升渠道不畅,导致工作积极性较差[5]。由于农村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的儿童和老年人难以传承乡土文化发展。
以皖南花鼓戏为例,皖南花鼓戏原为花鼓调,为安徽五大剧种之一。同治七年(1868)后,由湖北鄂东移民带入,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来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成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剧种,在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6]。正因为花鼓戏的“草根”特性,因此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然而皖南花鼓戏也面临更为严峻的现实,剧种后继乏人。1985年,郎溪、广德、宁国、宣城四个县级皖南花鼓戏剧团撤并后,至今仅有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剧团一个团,人员日趋老龄化。
3 加强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具体措施
3.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适应乡村文化服务对象老龄化现象
一是建设老年人自己的“家园”。在村里挑选那些德高望重、工作经验丰富、又愿意为老年人服务的老年人,将这些人组成村老年协会,发挥他们的余热,积极为所在村建设建言献策,争做村“两委”的“智囊团”。乡政府要多渠道帮助老年协会筹措活动资金,并引导老年协会广开门路,组织适合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建设健康娱乐的精神家园。二是多方联动,组织老年人文娱活动。通过春节、重阳节组织开展敬老尊老、感恩尽孝主题活动、老年人座谈会、走访慰问特困老人等老年文娱活动,丰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扩大老年文化设施采购范围。不能只关注适合年轻人的场所,“农家书屋”应订阅一些老年人喜爱看的书籍,老年活动室应添置象棋、扑克、乐器等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娱乐器材,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
3.2 创新管理,扩大投入,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毛泽东同志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现在更应该把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公共文化设施专项经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保障和监管[7]。比如,电影放映专项资金及时对接财政部门补齐差额,按照每场200元标准,先放后补、分期支付、专款专用。二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化阵地建设。三是引导企业、文化传媒公司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资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题和形式,还可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层次[8]。
3.3 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以创建为引领,促进本地农村“特色”化发展。结合宣城市“一村一品”“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根据地域特色确定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氛围的提升和营造。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宣城市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9],增加从公众平台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扩大社会供应的渠道,并增加社区一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形式[10]。二是针对农村忙闲季节、旅游淡旺季的特性,一方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联合市妇联、人社局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专业技术的培训,引导农家乐经营者转变观念,增强特色和品牌意识。例如水东镇蜜枣文化旅游节、水阳镇马拉松赛、美好朱桥文化节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些特色活动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彰显地域文化品牌、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还能提高当地村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根据当地群众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提供个性化定制项目,比如:结合村文化室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组织本村留守妇女开展广场舞表演活动等。
宁国市云梯乡千秋村以彰显畲族文化为主线,整合千秋畲族风情园的现有资源,提升现有基础设施,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结合非遗、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做到“六个一”,即:创作一台畲族风情大剧、传唱一首新时代畲族民歌、编制一套畲族文化汇集、举办一次畲族文化论坛、成熟一个“三月三”节庆活动、建设一个宁国畲族网络平台,打造全省唯一畲族村特色文化品牌。胡乐镇鸿门村以“皖风徽韵、写意鸿门”主题,在整合综合文化站、美好乡村休闲广场的基础上,做好“十个一”,即美化一个广场、提升一个学堂、绘制一个文化墙、组建一个志愿者队伍、传唱一首村歌、传承一个村训、建造一个红豆杉根雕展厅、打造一个奇石馆、建设一个地质遗迹博物馆、制作一部宣传片,打造宁国“徽韵第一村”。
3.4 引进人才,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11]。一是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文化专干的业务培训。例如可以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班、文化行政执法培训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应急广播系统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培训班、体育运动教练员培训班。通过这些培训班的开展,提高基层文化专干的业务水平,提升工作方法,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二是建强农村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队伍。合理设置乡镇文化机构、核定乡镇文化机构事业编制,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机构编制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至少要有一名专业从事文化方面的正式员工,村文化活动室至少有一名行政人员管理文化服务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村文化活动室的从业人员需掌握基本的电教设备使用技能[12]。建立基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分配财政补助人员,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文化服务能力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热爱文化事业的群众力量。可派遣文化顾问、文化人才管理、购买公益岗位,在村落开展文化志愿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增加文化劳动力。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许多行政村都配备有大学生村官,他们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为新农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文化启蒙作用,激励大学生村官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