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义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无聊间的调节作用
2021-09-23张金勇
张金勇,于 格
1.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18;2.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3004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上课迟到、逃课、睡觉、玩手机,课下打游戏、网络聊天、追剧及随意性恋爱,在宿舍养宠物、打扑克及打麻将等行为时有发生。这种无所事事与对追求的事物缺乏激情的心理状态引起教育部的重视,其力求通过严把学业质量关以有效遏制该现象发展,同时还受到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无聊是个人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具有兴趣匮乏、注意力涣散和动机缺失等特点[1]。国外调查显示,12~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有51%的人报告说“很容易无聊”[2]。宋晓燕等[3]研究显示无聊倾向得分与焦虑、抑郁、显著相关;而娄霞[4]从相反角度证实了无聊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同时,无聊还产生制约大学生对远大理想地树立[5]、降低对幸福感的体验[6]甚至产生自杀倾向[7]等负面影响。
作为以学业为重的大学生,其对学业的看法与自身能力的评估,将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及行为倾向,也就是学业自我效能感。根据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学业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学生对学业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无聊具有显著负向预测[8]。“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相关”[9]从侧面印证以上结果。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倾向。郑新夷[10]的研究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负相关。而成就动机与生命意义密切相关。但生命意义又是如何影响无聊的?根据生命意义内涵包括个体追求目标的目的性、拥有目标的价值感及自我的一致感[11],生命意义应该对无聊倾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拟探索生命意义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无聊间发挥的作用,以便为普通大学生减少无聊行为提供实证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 象
根据方便取样的原则,以贵州省贵阳市某三所普通高校本科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750份,问卷全部回收,剔除不严谨作答者及数据不完整的问卷,最终获得可用于统计的问卷718份,有效问卷95.7%。其中男生290名(40.4%),女生428名(59.6%);汉族387名(53.9%),少数民族331名(46.1%);文科400名(55.7%),理科318名(44.3%);大一191名(26.6%),大二175名(24.4%),大三184名(25.6%),大四168名(23.4%)。
2.2 调查工具
2.2.1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该问卷根据梁宇颂与周宗奎教授参照Pintrich和DeGroot两位学者精心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部分因素编制而成[12]。该量含有22道项目,包含两个维度,分别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皆有11个项目,采用5分制评分方式(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Cronbachα为0.89,前者维度含义为个体对其是否具备能够顺畅完成学业并取得佳绩从而避免学业糟糕的关于自己学习力的推测和自信。后者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否运用特定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取得学习目标的推测与自信。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最终得分,也就是两个维度相加的得分。本研究中总体Cronbachα为0.87,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的Cronbachα分别为0.87与0.70。验证性分析结果为:x2/df=5.13,IFI=0.81,TFI=0.78,CFI=0.81,RMSEA=0.076。
2.2.2 人生意义问卷
该问卷是美国学者Steger等于2006年编制[13],共10个条目。共包含两个维度,即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分别包含5个项目。人生意义体验是个体当前所体验与知觉自我人生意义之大小,人生意义寻求是指个体努力寻求人生价值或人生方向的程度。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和0.82,重测信度为0.71,聚合与区分效度较好。本问卷采用Likert-7记分形式(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在该特质上的人生意义越高。本研究中总体Cronbachα为0.85,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两个维度的Cronbachα分别为0.64与0.87。验证性分析结果为:x2/df=11.60,NFI=0.89,IFI=0.90,CFI=0.90,TLI=0.87,RMSEA=0.122。
2.2.3 多维状态无聊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John D.Eastwood编制,后经刘勇等[14]对量表进行本土化,最终确定了24题版本的MSBS中文版的修订版。问卷包括5个因子,依次为:注意缺乏、时间知觉、低唤醒、高唤醒、缺乏投入。“注意缺乏”反映了难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环境或活动;“时间知觉”反映了对时间的知觉过慢;“低唤醒”反映了个体体验到压抑、沮丧等低唤醒水平的负性体验;“高唤醒”反映了个体体验到焦躁、不安等高唤醒水平的负性体验;“缺乏投入”反映了缺乏参与当前活动并希望参与更有兴趣的活动。量表的总体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 0.61,分半信度为 0.81,结构效度良好。量表采用7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量表为正向计分,无反向计分条目,得分越高,代表当前状态越无聊。本研究中总体Cronbachα为0.93,这5个因子的Cronbachα在0.73~0.83。验证性分析结果为:x2/df=4.70,NFI=0.86,IFI=0.88,CFI=0.88,TLI=0.87,RMSEA=0.072。
2.3 调查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测查的大学生按照指导语实事求是地作答,并现场收回问卷,针对不完整的问卷及时返回要求补充。
2.4 统计分析
运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具体方法包含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3 结 果
3.1 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在生命意义分组比较
从无聊项目均分可看出,除缺乏投入刚刚越过中间值4,其余均低于中间值,这说明大学生的无聊整体状况并不是太糟糕(表1)。无聊各维度项目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投入、注意缺乏、低唤醒、高唤醒与时间知觉,且高唤醒与时间知觉等同。把生命意义总分按照分数的高低,分别截取两端的总体的27%作为高分组与低分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低唤醒与高唤醒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余无显著差异。
表1 大学生无聊状况及其在生命意义高低组的比较
3.2 学业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与无聊的相关
无聊及部分维度与人生意义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大小处于0.074~0.313间;无聊及部分维度与学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大小处于0.077~0.253间,且无聊与学业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表2)。
表2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与无聊的相关(r)
3.3 生命意义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无聊的调节效应
表3 生命意义的调节效应分析
从表3可看到生命意义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由于第二步生命意义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变量的乘积项的回归系数β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4,R2的变化约为0.06%),所以生命意义的调节效应显著。可把第二步的回归方程合并为b=-(0.12+0.24m)s。当m>-0.5时(注意S的均值为零,标准差是1),m=-0.5相当于低出均值0.5个标准差,生命意义均值42分这一界限对不同得分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意义截然不同。即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低分组(均值低于65分)而言,当生命意义得分约高于42分时,个体无聊倾向随着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增强;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分组(均值高于75分)而言,当生命意义得分约高于42分时,个体随着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无聊倾向逐渐下降。
4 讨 论
4.1 大学生无聊倾向的总体分析
大学生的无聊均值为3.42分,中间值为4,这说明大学生的无聊倾向较低,同时从侧面说明一般普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整体是积极向上的,高校中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并不是普遍现象,但不可掉以轻心。各维度得分最高的为缺乏注意与缺乏投入,一说明大学生注意的稳定品质有待加强,缺乏自制力,同时也可能与外在的丰富刺激有关;二可能大学生对现存事物缺少新奇探究的心理,缺乏对生活的激情,对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兴趣,这也是导致无聊的内在因素。总之,这与“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中等偏下”[16]相吻合。
4.2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与无聊的相关分析
无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任小芳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生命意义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中等正相关,进一步佐证了“生命意义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7]的结果。而无聊与生命意义不存在显著相关,这恰恰说明二者不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体现了生命意义有可能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无聊间存在调节作用。再者,从内涵的角度分析,一个强调价值感与目标感,一个恰恰是缺乏价值感与目的性。
4.3 生命意义的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生命意义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无聊影响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与“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性与职业决策效能感之间起着调节作用”[18]相呼应。因为生命意义与心理资本都是属于个人正向认知模式与意志品质资源一部分。人生意义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无聊间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换言之,个体生命意义感在不同水平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无聊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低分组而言,人生意义感一旦超过42分其无聊情绪随之攀升。这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偏低,但可能生命意义感体验过于强烈,即目标过于清晰远大,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这时反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或困惑,从而导致做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导致大量时间无形中流失,其美好目标犹如“空中楼阁”。结合成就目标理论,人不仅具有趋向成功的动机,还有避免失败的动机,当目标过于宏大模糊时,而自己又感觉无能为力,这时趋败动机应运而生。这就启示人们,大学生具有长远规划是必要的,但必须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切不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同时,目标一旦确定,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应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注重追求自己的成长,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看法与评价。而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大学生而言,人生意义降至42分后,无聊情绪也随之跌落,可能因为虽然有的大学生没有明确长远目标,但认为自己在学业方面能力不足,或者做出的努力还不够,他们可能更愿意在其他方面努力以弥补学业的不足,故他们往往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及培养自己兴趣爱好上花时间,这样相应地无聊倾向便大大降低。这正符合阿德勒的自我的超越来源于自卑的理论观点,同时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升华概念加以解释。
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而言,当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42分时,随着生命意义感体验的增强,无聊状态急剧下降。这可能是他们本身在学业认知上非常自信,或许他们更信奉“付出必有回报”“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等人生信条。 所以他就会围绕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奋力前行,随之对时间的管理比较有效。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预测[19]。他们因为有一定的目标感与知道生命的可贵,会更加珍惜时间,在大学期间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学习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业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的生命意义感一旦低于42分,随其生命意义感体验的减弱无聊倾向上升。这可能是因为虽然这部分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但可能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追求,无清晰的职业规划,导致更容易满足眼前、短暂的工作与任务,而后出现无所事事、懒散怠慢状态。正所谓“没有方向的船,不论从何向吹来的风都是逆风”。所以,针对大学生而言,仅凭自信与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如给专业课考核成绩定个下限、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奖学金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与丰富多彩,同时也会为美好人生做好注脚。
5 结 论
根据以上分析,无聊倾向针对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由于生命意义感体验的不同,其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且无聊是一种负性的符合情绪,易导致焦虑、抑郁[3],降低人的幸福感[6],甚至产生自杀倾向[7]。为避免大学生出现无聊情绪,除培养专业兴趣,提高学业效能感,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命意义感。因为生活目标和生命的热诚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0]。建议:首先应根据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也可运用电影对其生命意义进行教育[21],且不可无视个体心理感受,盲目制定目标,最好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尤其注重具体学习任务的落实。其次,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让其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与科学归因的训练。最后,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与社会实践机会,使其体验生活的价值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