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太子矶河段河势演变分析
2021-09-23张俊龙
张俊龙
(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000)
1 河段基本情况
太子矶河段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境内,上起安庆市前江口,下至枞阳县新开沟,全长24.50 km。其中,前江口~杨林洲为单一微弯段,深槽位于右岸,边滩位于左岸,杨林洲左侧有拦江矶伸入江中。杨林洲~三江口为鹅头型分汊段,河道呈90°转折,江中铁铜洲将水流分为左、右两汊,左汊为支汊,宽300~400 m,多年分流比为13%左右;右汊为主汊,河宽2 000 m,多年分流比为87%左右。右汊内的稻床洲心滩将汊道分为东、西两水道,东水道窄深,西水道宽浅。三江口至新开沟为顺直段,其间左岸有七里矶节点,右岸有扁担洲。
水流进入本河段后,贴右岸下行,在拦江矶先分出两股,一股绕过拦江矶下端进入右汊东水道,另一股受拦江矶挑流作用,顶冲左岸大王庙至铁铜洲一带,在洲头再分出两股水流,小股水流进入左汊,大部分水流受洲头壅水作用,流入右汊西水道。左、右汊水流在铁铜洲尾汇流后偏右下行,先冲刷右岸扁担洲,再向左岸新开沟过渡,流入下游贵池河段。
河段左岸属安庆市和枞阳县,沿江筑有广济圩江堤和枞阳江堤,右岸属贵池区,沿江筑有秋江圩江堤(太子矶河段河道图见图1)。
图1 太子矶河段河道图
2 河段两岸地质概况
河段左岸除枞阳闸至幕旗山和七里矶为丘陵山地外,抗冲性能强,其它河岸皆为冲积平原,抗冲性能差。右岸麻石矶以上,多山矶节点,抗冲性强;麻石矶以下为冲积平原,抗冲性能差。
3 近期河势演变分析
3.1 进口单一段
该段长约8 km,起于前江口,止于拦江矶,微弯右凹,河道宽度逐渐增大。受弯道环流作用,河道深槽靠近右岸,左岸稍浅;因右岸山矶节点较多,抗冲性强,岸线相对稳定。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该河段深泓线及右侧岸线相对稳定,左岸鸭儿沟边滩右摆呈扩大趋势;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此10年间受上游河段河势变化及多年持续大洪水的影响,前江口岸线不断崩退,水流相对趋直,鸭儿沟边滩受到冲刷,洪水河槽呈左摆之势。1998—2004年间,该段深泓线、右岸岸线稳定少动,左岸鸭儿沟边滩略有冲刷,河槽略有左摆。受连续多年平水年影响,2004—2007年,左侧鸭儿沟边滩扩大右摆,近岸河床明显淤积。2007—2011年,上段近岸河床冲刷后退50~160 m,下段冲淤变化不大。2011—2016年该段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3.2 拦江矶挑流区
水流贴右岸下行,在拦江矶先分出两股水流,一股绕过拦江矶下端进入右汊东水道,另一股受拦江矶挑流作用,顶冲左岸大王庙~铁铜洲头一带,在洲头再分出两股水流,小股水流进入左汊,大部分水流受洲头壅水作用,流入右汊西水道。从前江口~拦江矶河道形态来看,低水位时,水流受河床边界条件约束较强,流路归槽,拦江矶挑流作用明显,而高水位时,水流受河床边界条件约束较小,水流趋直,拦江矶挑流作用较小。
1966—1987年间,拦江矶附近冲刷坑位置稳定、冲淤频繁。1987—1998年间,拦江矶处断面左岸淤积明显,拦江矶挑流不断减弱。1998—2007年间,拦江矶断面左岸深槽扩大,拦江矶挑流有所增强。2007—2011年,拦江矶断面左岸深槽淤积,拦江矶挑流又有所减弱。2011—2016年,拦江矶断面深槽持续右摆,拦江矶挑流作用仍然呈衰退态势。
3.3 铁铜洲左汊
铁铜洲左汊系支汊,高度弯曲,弯顶位于幕旗山至三江口一带,河床断面形态单一,汊道沿程阻力较大,出流不畅。受河床边界条件限制,该汊道弯道段和出口段冲淤幅度小,深泓、岸线较为稳定。
左汊进口段上深槽位于铁铜洲头左缘,下深槽贴靠左岸岳王庙至枞阳闸一带岸线,上深槽对面为岳王庙上段边滩,下深槽对面为铁铜洲左缘。1966—1976年,岳王庙上段边滩开始淤积并不断下移;1986年大水时,淤积边滩处于冲刷状态,1987—2004年边滩呈淤积右摆态势,最大淤积右摆约210 m,2004—2011年边滩总体呈冲刷后退态势,2011年较2004年边滩冲刷后退约100 m。左岸岳王庙1976年以来一直处于冲刷状态,且崩岸范围逐年下延。1998年铁铜洲头左缘河床冲深下切,1998年以后近岸深槽头部淤积下延,距离铁铜洲左缘岸线距离基本未变。1976—2007年,铁铜洲左上部近岸洲线冲刷后退100 m左右;2007—2011年,铁铜洲左缘上段近岸洲线冲淤变化不大,下段略有淤积。弯顶以下河槽单一,左岸为丘陵山岗地,抗冲性能较强,抑制了河道左摆,左右岸岸线冲淤变化不大。2011—2016年,左汊进口段铁铜洲头略向左摆,汊道上段河槽也相应地小幅左摆,弯顶以下汊道较为稳定,变化较小。
3.4 右汊
右汊中上部有一心滩,称为稻船洲,该心滩将右汊分为两股水道,左边称为西水道,右边称为东水道。进入分汊段的水流过拦江矶后,小部份直接从心滩头部与矶头之间进入东汊,主流下行至铁铜洲头,再分出一股进入左汊,大部分水流受洲头拦阻后,流路发生近90°的大转折,左汊口门一带产生较高的壅水,形成由西水道越过心滩流向东水道的横向水流。右汊分流比1959—2011年间一直在83.70%~88.00%间徘徊,变化幅度不大;2011—2016年,右汊拦江矶下河床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深坑,右汊分流比增加,2017年9月右汊分流比增加至91.90%。
3.5 出口段
出口段上至铁铜洲尾,下到新开沟,长10 km,上段三江口和下段乌沙小轮码头处河道较窄,枯水河宽仅1 800 m,而中段七里矶处河道较宽,枯水河宽约2 200 m,河道右侧有扁担洲。左、右汊水流在铁铜洲尾汇合后,居中偏右下行,冲刷扁担洲左缘,在乌沙小轮码头向左岸新开沟过渡,进入下游贵池河段。1976—1987年间,三江口~石头埂深泓上段左摆、下段右摆动。1987—1998年间,三江口~石头埂处深泓右摆200~400 m,石头埂附近5 m岸线后退10~20 m。1998—2004年间,三江口~石头埂深泓上段略有左摆、下段略有右摆,石头埂附近5 m岸线冲刷后退5~10 m。2004—2007年间,该段深泓左摆,右岸0 m岸线略有冲刷后退。2007—2011年间,该段深泓右摆,右岸扁担洲0 m岸线冲刷后退,最大后退约100 m,石头埂段岸线变化不大。2011—2016年间,该段深泓持续右摆,左岸戚矶闸~唐河闸一带边滩淤积扩大,右岸扁担洲0m岸线全线冲刷后退,幅度40~60 m,在出口段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冲刷深坑,河床冲深达10 m。
4 河势演变趋势分析
低水位时,拦江矶挑流作用较强,水流走向受地形控制,东水道分流比较大。随着水位的上升,拦江矶挑流作用减弱,水流主导作用加强,河床约束作用减弱,西水道分流比有所增加,而东水道分流比有所减小。高水位时,拦江矶挑流作用消失,水流趋直顶冲铁铜洲头,铁铜洲头左、右缘近岸流速加大,形成近岸深槽,右汊内明显存在三股水流,一股走东水道、一股走西水道,一股贴铁铜洲右缘深槽下行。
大水年份,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拦江矶挑流时间较短,水流顶冲铁铜洲头时间长,铁铜洲右缘崩退严重,近岸出现深槽。又由于在高水位时,三江口壅水作用明显,右汊内水流挟沙力减小,泥沙易于淤积,稻床洲和小玉板洲不断抬高扩大,这种变化导致了西水道分流比不断减少,原走西水道的水流一部分改走东水道,一部分改走铁铜洲右缘近岸深槽,若将铁铜洲右缘近岸深槽看成是新的“西水道”,则可认为,西水道在高水位时存在左摆趋势。铁铜洲右缘近岸深槽发展、西水道左摆和左汊分流比的增加,将迫使铁铜洲尾汇流后的主流右摆,右岸扁担洲受到冲刷。
铁铜洲右汊顺直微弯,近期汊道进口段稻床洲冲刷,进流条件较为顺畅,右汊分流比近期仍将趋于小幅增加,但由于左汊入流条件相对较好,左汊仍会维持一定分流比,近期右汊分流比变化幅度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