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眼部指标的影响分析
2021-09-23龚海霞王芳
龚海霞,王芳
(1.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大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盐城;2.盐城曙光爱尔眼科医院,江苏 盐城)
0 引言
青光眼,全球导致失明的三大眼球疾病之一,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是一种集视乳头萎缩和凹陷、视野损失及视力下降为一体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1]。眼压的增高是主要致病原因,增高的眼压会对视神经造成机械性压迫,从而导致视神经缺血,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对视神经造成损害,患者的视野范围会逐渐的向心缩小,严重时则会造成失明[2]。在房水循环过程中任意一个部位出现阻碍,都会使眼压提升从而使眼球内发生病理性改变,但是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处于正常范围之内。青光眼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2%。青光眼在临床诊断时会因为致病原因、房角状态、眼压状态等情况而分为三类,分别是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3]。针对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降低患者的眼内压力,通常是要控制在12 mmHg及以下便可以阻止视神经的萎缩和视野的缩小,只是使用药物是无法达成的,所以临床选用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眼压[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3例青光眼患者,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22例以及对照组21例,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37~72岁,平均(58.15±2.85)岁,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3±2.8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的对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疾病原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器官衰竭患者、癌症患者。此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审核并取得批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取得同意。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施行相同的术前准备,即术前用药:术前1 d暂停降压药使用,停药后如果眼压有升高的现象,需要在术前1 h服用醋甲唑胺或静脉滴注20%甘露醇。对照组使用小梁切除术;对观察组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内容为:对患者采用表面麻醉与结膜下麻醉结合的麻醉方法,手术时在患者病眼的眼角膜上缘大约1 mm处的透明角膜板层之上,将悬吊线缝入,将眼球向下牵引,将患者的穹窿作为基底结膜瓣,之后将丝裂霉素C棉片放入巩膜瓣下与结膜下2 min左右,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对丝裂霉素C残液进行冲洗,之后通过角膜的边缘处,平虹膜方向穿刺至前房,释放一部分的房水降低患者的眼压,将小梁切除2~2.5 mm之后,对后唇进行微力压切,对虹膜进行恢复,缝合。手术之后1周在患者的滤枕旁结膜下进行5-氟尿嘧啶的注射,每日1次,每次0.2 mL,加地塞米松5 mg,1周后隔日1次,需要根据患者的眼压情况注射7~10次不等,并辅以常规用药。手术后,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规范,需要食用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术后3~5 d不要吃过硬的食物,以及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巩膜瓣制作:以方形巩膜瓣为例,使用小圆刀,进行巩膜瓣1/3厚度的板层分离。刀刃向前切剥开左右上角。镊子提起巩膜瓣的一角向前进行刮剥。双角已成瓣后,刀片刃朝下,背朝上,刀尖在前,用刀尖自左向右在巩膜间层反复刮行。待双角连成一个瓣后提起巩膜瓣向前刮行,直达角膜缘内1 mm。缝合:选择6-8可吸收线,每针风险跨度为0.5 mm,缝针深度为1/2巩膜深度,两风险间隔一般为1 mm,先缝合两端,再缝合中央,缝合防线由前往后,暴露伤口后缝合巩膜伤口。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为患者的眼压降低至12 mmHg以下;有效为患者眼压有所降低,但是没有达到12 mmHg以下;无效为患者的眼压没有降低甚至升高。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为明显恢复、有所恢复、无变化、下降,明显恢复为患者的视力测试结果提升3~4行;有所恢复为视力测试结果提升1~2行;无变化为视力测试结果不变;下降为患者视力测试结果下降2~3行。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试验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均数±标准差()为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率(%)为计数资料,χ2做数据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视力恢复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没有患者发生视力下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视力恢复对比(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术后滤过泡弥散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于对照组患者滤过泡弥散例数相同,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滤过泡弥散率对比[n(%)]
3 结论
青光眼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眼部疾病,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房水是使眼内压达成动态平衡的重要物质,在上述房水循环的任一部位受损就会导致眼压增高,压迫视神经减少血液循环,导致视力受损[5-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中,四分之一的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所占比例非常高,常常是疾病发展到晚期,当视觉被严重受损时才就医治疗,患者眼压虽然升高,但是前房角是处于开放状态的。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其他眼病或者是其他身体疾病使得前房水循环发生异常导致,能够找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患病前期患者无任何症状,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则会出现视力模糊、头痛、眼胀等症状,还会因为分型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发育性青光眼会导致幼儿的两眼大小不等[7]。青光眼之所以在造成视力损伤后无法恢复的原因是视神经血液循环减少之后,会直接导致视神经缺氧性坏死,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患者失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8]。
在针对青光眼的治疗中,小梁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眼压,恢复患者的视力,手术步骤简单、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但是治疗效果不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且并发症发生率略高,危险性略高,而且在手术之后患者也有视力降低的风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术后的眼压控制效果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对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无明显差别。对比于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手术中步骤多出了一步巩膜瓣处放置丝裂霉素C棉片,这可以增厚患者的巩膜,降低了结膜瓣的渗漏,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中选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视力恢复好,安全性高,故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