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对胃穿孔的疗效及对患者胃电参数的影响
2021-09-23魏明光
魏明光
(钟祥市第二人民医院 普外科,湖北 钟祥)
0 引言
胃穿孔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的常见急腹症,是胃溃疡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随着患者消化性溃疡程度的加重,逐步穿透肌层、浆膜层,最终导致穿孔。部分患者继发于癌症或为镜检创伤所致[1]。目前,对于小穿孔无腹膜炎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例如禁食、减压、清除胃内容物、纠正水电解质等,但对于穿孔较大、发生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2]。开腹修补术是治疗胃穿孔的经典术式,但手术创伤较大,已经逐步被腹腔镜手术替代[3]。本文将对胃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对胃电参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4例胃穿孔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22~74岁,平均(47.91±6.23)岁,穿孔直径5.5~26.3 mm,平 均(12.02±3.30)mm,发病至手术时间3.5~48 h,平均(11.87±2.18)h;穿孔位置:胃体9例,胃大弯7例,胃窦部36例。对照组52例,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23~72岁,平均(48.79±5.77)岁,穿孔直径5.8~26.7 mm,平均(11.97±3.29)mm,发病至手术时间3.3~48 h,平均(11.79±2.43)h;穿孔位置:胃体10例,胃大弯8例,胃窦部34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常规开腹修补术,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于上腹正中做一横切口,长度10~15 cm,分离组织肌肉,进入腹腔,探查病灶,切除坏死组织,修补穿孔位置,缝合、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案为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进行全身麻醉,建立人工气腹(CO2),送入腹腔镜器械,通过腹腔镜对穿孔情况、病变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在可视状态下,将脓液、胃液清除,使用大网膜修补穿孔,缝合固定。冲洗穿孔部位,置入导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抑酸、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胃电参数指标(术前、术后1 d),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处理由软件SPSS 20.0执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失血量更少,术后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2.2 胃电参数对比
术后1 d,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正常慢波节律比、胃电频率、胃电幅值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胃电参数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的胃电参数对比()
3 讨论
胃穿孔是溃疡症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暴饮暴食诱发。患者发生胃穿孔后,可出现剧烈腹痛,且疼痛范围由穿孔位置逐渐扩散到整个腹腔[4]。同时,随着胃酸、胆汁、食物残渣等进入腹腔,可引起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威胁患者生命[5]。因此,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预后,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以往临床上主要采取胃大部切除术治疗,但该术式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弊端明显,不适用于全身状况较差、腹腔污染严重、穿孔时间较长的患者[6]。开腹修补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创伤,但仍无法解决空气细菌、尘埃刺激和污染腹腔、神经及血管损伤、影响胃肠功能及动力等问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7]。
近年来,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多的应用,通过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置入腔镜器械,可更加清晰的观察腹腔内情况,手术视野质量较高,有利于进行更加精准的操作[8]。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也证实了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优势。同时,由于所有操作均在腹腔内完成,可避免长时间暴露腹腔脏器,减少腹腔滑液丢失,降低对腹腔、胃肠道的刺激,预防组织粘连[9]。此外,胃电参数是反映胃部状态的重要指标,监测胃电参数变化,有利于了解患者手术前后的胃部功能改变情况[10]。在本次研究中,术后1 d,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正常慢波节律比、胃电频率、胃电幅值更高,差异明显(P<0.05),表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胃电参数干扰较小,推测可能是由于腹腔镜手术对脏器干扰小,微创优势明显,并发症少,因此胃部功能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可减少患者失血量,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机体功能恢复,且对胃电参数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