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横行司四方馆双重职能研究

2021-09-23龚延明

跨世纪 2021年5期
关键词:上门大夫

龚延明

四方馆,宋代横行五司(内客省司、引进使司、四方馆司、东上门司、西上门司)之一。唐制,百职皆九寺三监分典。唐玄宗开元中,始置诸使,此后渐增,由是寺监之务,多归诸使,朝廷每有诸诏,则云“诸司”“诸使”以总之。诸司、诸使多以宦官、将军兼充。唐末天祐以后至五代,始用外朝文武臣僚,以卿、监、将军及刺使以上领使①。

至宋代产生了横行五司机构:横行五司为客省、引进司、四方馆、西上门司、东上门司,此横行五司置使、副,为职事官,于内庭各司供奉应职事,是为横行五司官,称横行班官。与之同时,又有横行五使、副武阶:内客省使副、客省使副、引进使副、四方馆使、东上门使副、西上门使。横行五司官与横行五使、副是两重不同职能,这是两种不同职能,两者不易区别。

何谓“横行”?横行五使副(武选秩)内客省使副、客省使副、引进使副、四方馆使、东上门使副、西上门使副[1]814,815,816,因其除授非磨勘、不计资级而迁得名:

(绍兴二年)中书舍人程俱谓:

此横班,所谓“不系磨勘”,是吏部无权考核升迁,需听皇帝特诏迁转除授使职,所以叫“横行”,属武臣叙迁之阶,不计资级除授[4]3702,3703。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夏四月庚申,诏门副使须历引进、客省副使,方转使;其西上须历东上方转四方馆使。”[5]3593横行诸使副中,唯四方馆无副使。为便于了解横行五司之双重职能,本文先选取横行五司之一——四方馆,予以论述,期以窥一斑以知横班官特点概貌。

四方馆,始于隋,完善于唐。唐末开始削弱,五代承唐末遗制。宋初沿袭后周之制,保留四方馆,然其职能因与东、西门司、引进司及鸿胪寺等有重叠,故日益萎缩,职事甚少。隋唐以后,四方馆主要官员为通事舍人,真宗朝咸平间,变成门通事舍人,归隶门司。至南宋,四方馆虽并入门司,然横行五司并存不废。北宋四方馆使,则发挥着武臣所带横行十阶(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门使、西上门使、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门副使、西上门副使)职能,直至政和二年(1112年),横班使、副十阶,方改为通侍大夫至右武郎十二阶(包括班官延福宫使改正侍大夫、景福殿使改中侍大夫横班十二阶)。

一、四方馆沿革

四方馆,源头可追溯至南朝宋,宋高祖永初二年(421年),置南、北客馆,令主四方宾客,后为四方馆。四方馆,始于隋。炀帝建四方馆于京师建国门外,以接待四方使者,东曰东夷使者,南曰南蛮使者,西曰西戎使者,北曰北狄使者,隶鸿胪寺②。唐沿置,唐武德初(618年),废谒者台为四方馆,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掌百官朝见引进、辞谢殿庭通奏,及华夷四方纳贡、通表等。四方馆,隶中书省[6]1851。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六月,赐四方馆印,以“中书省四方馆”为名。

《通典》载:隋初,罢谒者官,置通事舍人十六员承旨、宣传。开皇三年,又增为二十四员。及炀帝置谒者台,乃改通事舍人为谒者台职,谓之通事谒者,置二十人。又于建国门外置四方馆,以待四方使者,隶鸿胪寺。

大唐,废谒者台,复以其地为四方馆。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掌通奏引纳辞见承旨宣劳,皆以善辞令者为之。隶四方馆,而文属中书省[7]566。唐承隋制,四方馆主要官员为通事舍人。《唐六典》载:(中书省)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及辞谢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引以进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节。凡四方通表、华夷纳贡皆受而进之。若有大诏令,则承旨以宣示百僚。凡军旅之出,则受命慰劳而遣之;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以视其疾苦;凯还,则郊迓之,皆复命。凡致仕之臣,与邦之耋老,时巡问,亦如之[8]278,279。《旧唐书》载:“(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己巳,常参官,诸道节度、观察、防御等使,都知兵马使,刺史、少尹、畿赤令,大理司直、评事等授讫,三日内于四方馆上表,让一人以自代。”[6]324

相比于隋,唐代四方馆由对外接待使者,转向宫中内职,所置通事舍人十六人,分担四大职任:一、接待外国使者,收受华夷四方贡纳而进之;二、掌通奏引纳辞见,承旨宣劳,如凡军旅之出,则受命慰劳(包括军属);三、接收中都常参官、诸道地方官除授上表以进之,如群臣元旦、冬至朝贺,诸道差使者赴阙,“通事舍人奏知,其表直送四方馆”[7]1934;四、若有大诏令,则承旨以宣示百僚。

唐四方馆,两京(长安、洛阳)皆置。长安四方馆空间甚大。唐玄宗曾安排宰相姚崇在四方馆寓居,姚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谦让[9]4385,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在“甘露之变”中,斩千余人在四方馆[9]5312,可见其时馆舍有多大!

隋四方馆设通事舍人16 人,其馆长未知。唐前期,四方馆通事舍人16 人(从六品上),四方馆馆长由通事舍人久次者充,称“馆主”或“馆老”。中世以后,始以他官判四方馆事、或知四方馆事,为差遣。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正月戊午:“朝廷命知四方馆事、太仆卿支详为宣谕使。”胡注引《晏公类要》:“旧仪,于通事舍事中,以宿长一人总知馆事,谓之馆主。凡四方贡纳、及章表皆受而进之。”[10]

沿唐制,五代后梁,四方馆收受诸道公事[11]81。五代四方馆,多以他官判;后世,其职分化,判馆事或不赴馆任职,而为外任所带之秩阶。从五代之制,尚能窥见通事舍人为四方馆官员。《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清泰元年八月庚午)以司农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馆事王景崇,为鸿胪卿、依前通事舍人、判四方馆。[11]733

《全宋文》载:

二、宋代四方馆实际职事及其削减

北宋初,四方馆设在朝堂门外。《职官分纪》:“国朝四方馆,在朝堂门外。”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陈彭年进《四方馆仪》一卷,康定元年(1040年),章得象修成《四方馆条例》一卷③。

宋代四方馆使、副有双重职能,一为有职事之内职,一为武臣所系横行阶。

四方馆职事,相比盛唐,明显弱化。兹按北宋前期、元丰官制及南宋之制略述如下:

1.北宋前期,略有职掌。《文献通考·职官考·官制总序》:“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诸司使、副有东班、西班,又有横班。横班之有职事者,独门、客省、四方馆,略有典掌。其它悉无所领。”[13]438如:“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己卯(29日),遣通事舍人王守正使江南,劳唐主之迁都也。”[5]39乾德元年(963年)十月丁未(29日),魏仁济以陈洪进表至,洪进自称:“清源节度副使、权知泉南等州,听命于朝。”上先遣(四方馆)通事舍人王班,赍诏抚谕[5]107。太宗至道二年五月,四方馆使曹璨自河西驰骑入奏边事,言:“继迁率万余众寇灵州。”[4]9214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二月癸酉(18日),以吴越王俶将至,命四方馆使梁迥(按:在朝馆使)往淮西迎劳之[5]423。从上引记事可知,宋太祖、太宗朝,四方馆使、通事舍人在岗,执行收受进表、接待外使,也有在外出使慰劳、抚谕、监军等职事。

四方馆职事琐碎而无关紧要。《两朝国史志》载:“四方馆使名,虽列于内职,然其吏属则同京百司。掌通事舍人分番供奉宣赞之名籍;文武官正衙见谢辞、国忌赐香、诸道月旦、正至章表;郊祀、朝会,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之事。”[14]3873仁宗、英宗二朝,四方馆职事明显减少:其一,掌通事舍人轮值供奉在禁中宣赞的名册;其二,收接中都文武官大朝会见、辞、谢表,国忌赐香表,诸路所上元旦、冬至贺节表;其三,凡举行郊祀大礼、朝会,安排蕃官、在京贡举人、诸路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士、僧人、父老(耆寿老人)陪位序列。

2.神宗元丰改制,四方馆职事进一步萎缩。《神宗正史·职官志》《哲宗正史·职官志》载:“四方馆使二人,正六品。四方馆掌通元日、冬至、朔旦之表章,郊祀则定蕃国使、致仕、未升朝官(京官、选人)、贡士、道释主首陪祠之服位,大朝会亦如之。”[14]3874

从纵向看,从宋初太祖、太宗二朝,历真宗、仁宗、英宗三朝,至神宗、哲宗朝,四方馆职逐步萎缩。仅剩下:掌通进元旦、冬至、月朔(初一)之贺节表章;和掌郊祀与大朝会确定蕃国使、致仕、未升朝官(京官)、贡士、道释主首这一类官民混合群体陪祠着装、站位序列的仪范等琐事。且已无通事舍人,当时通事舍人已归隶东、西上门司。

徽宗政和二年,四方馆职事有所振举,将“自来所掌职务厘正、条具,隶格法”。在施行元丰官制立定的条法基础上,将元丰法未收或改变的大中祥符五年《四方馆仪》、康定元年《四方馆条例》,通同加以该载,将四方馆职务进一步细化:四方馆掌致仕官、耆寿、僧侣道主首、蕃国贡首立班;进奉人到阙仪范;并节旦,外任臣僚进庆贺、起居表章之事。其职责主要有:

(1)立班——大礼:致仕官、宣德郎至承务郎(京官)、道僧官主首以下,诸蕃国贡首立班。御大庆殿:致仕官、未升朝官(京官、选人)、诸道进奉官、诸蕃国诸州贡首立班。蕃夷朝贡,朔日视朝,正旦、冬至节拜表,引揖进奉副使等入殿。

(2)表章——节旦,外任臣僚进庆贺、起居表章。

(3)蕃国进奉人至阙后仪范——夏国、高丽、诸蕃国,后殿再引。外国进奉人到阙谢酒食,诸蕃夷朝集宴,进宴会处,与别国须相避者,并回去。车驾行幸,蕃夷进奉使以下赴宣德门外迎驾、起居。

(4)外事职务(按:接待使人外事职务)——应正冬御殿,本馆预先牒礼宾院等处取索人数。诸蕃夷朝贡,关馆押伴所询问风俗国邑等。上元节,驾幸宣德门观灯,入内省使臣以下关到赴露台外国进奉人数。诸蕃国进奉入见、辞职,御龙直同引入殿。于阗、高丽、诸蕃国进奉入见、辞、上寿、赴宴,译语等入殿引揖祗应。夏国、高丽、诸蕃国到阙差引揖入[14]3876下。

《宋会要辑稿》载高宗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亲卫大夫、宁州观察使)知东上门事韦渊言:“横行五司尚未遵依元丰旧制,欲乞将西上门、引进司、四方馆并归门、客省,其三司印记、案牍、条令、什务。并门、客省随事拘收。内人吏依职次拨填门、客省见阙,余人并罢,免致虚费廪禄恩赏。”诏依元丰旧例。

三、宋代四方馆使官属编制

判馆宋初,未除四方馆使,或以检校官判馆,或以资历最深的通事舍人判四方馆事,称“馆老”或“馆主”。故事:门无通事舍人,通事舍人隶中书省,其长一人,判四方馆谓之馆老④。《职官分纪》称:“国朝初,(四方馆)以检校官判馆。”[1]815,816

太祖、太宗朝,有卿监官、除判四方馆,如张保续,《宋史·张保续传》:“张保续,宋初,迁卫尉卿、判四方馆、客省、门事。保续性介直,好俭素。在门前后四十年,善宣赞辞令,听者倾耸。累使藩国,不辱命。历事六朝,未尝有过。”[4]9351张保续,历仕五代五朝,入宋仍任“判四方馆、客省、门事”,而带卫尉卿阶官。据《宋史》本传,其历事六朝、递迁横行五使仕历的经历具有典型意义,兹揭示如下:

梁贞眀中,调补临济尉,选充四方馆通事舍人。晋天福中,历太府、光禄二少卿,职同正,领通事舍人。(开运二年)以本官、充西上门副使。眀年,使荆南,复命转东上门副使。契丹犯阙,被驱北徙,留范阳,岁余,逃归汉。乾祐初,出为陇州防御使。周祖革命,召为东上门副使,从平慕容彦超,累迁引进副使、知门事。世宗即位,授西上门使,眀年进秩东上门使。从上征淮南,会寿州纳欵,遣保续先往慰抚。及刘仁赡率将卒出降,以功迁判四方馆事,就迁客省使。从平瓦桥关,奉使吴越。宋初,迁卫尉卿、判四方馆客省门事。[4]9350,9351

判四方馆事或带外任职:

开宝二年(969年)春夏四月辛亥,遣海州刺史孙万进领军数千人围汾州,以判四方馆事任城翟守素监其军。[5]220

四方馆使周有大行人。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汉改为鸿胪。鸿胪属官有大行令、丞,魏改大行令为客馆令。宋分置南、北客馆令[7]724。隋置四方馆,以通事舍人判馆。唐、五代未置使。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四方馆使朱崇节”,而薛居正《旧五代史》作“判四方馆朱崇节”,疑欧氏将宋、五代之官名相混[11]1241。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改判馆置四方馆使,是为设四方馆使之始。

宋初,以检校官判馆。淳化四年改置使名,掌通事分番供奉宣赞之名籍。嘉祐三年(1058年),诏客省、引进、四方馆,各置使一员[1]814,816。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诏横行五司置使、副。然,四方馆不置副使。熙宁五年九月已亥,诏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门,各置使、副等职[4]308。神宗元丰五年九月二十一日,新官制,定四方馆使二人,无副使。《神宗正史·职官志》:“四方馆使二人,正六品。”[14]3873,3874

知四方馆事徽宗政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诏,四方馆馆长为知四方馆事,编制二员,文臣、武臣或内侍官,均可充。《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五《四方馆》:“横行差官人数:知四方馆事,二员。不以文武内外官充。”[14]3875,3876

南宋立国初,横行五司合并,由知门事总领五司事,已无独立的知四方馆事。《宋史·职官志》:客省、四方馆,建炎初,并归东上门,皆知总之[4]3936;[3]293。

绍兴五年(1135年),同管知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改为知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绍兴五年六月,改同管客省、四方馆、门公事为知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左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同管客省四方馆、门公事韩恕知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新制也。”[3]173“3左武大夫、和州防御使”是遥郡防御使,遥郡从五品横行内客省使、客省使以上。以遥郡阶知门公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可见知品位之高。

通事舍人古官,近于秦、汉谒者。通事舍人之名,始于东晋《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按:晋初,初置舍人、通事各十人。江左《令》,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16]734。南朝陈,置中书通事舍人(八品)[17]826。隋初,罢谒者官,置通事舍人十六员,承旨、宣传。开皇三年,又增为二十四员。大唐,废谒者台,复以其地为四方馆。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置十六员,掌通奏引纳辞见承旨、宣劳,皆以善辞令者为之。隶四方馆,而文属中书省[7]566;[8]278,279。唐四方馆,不设长官,唯一官员是通事舍人,编制达16人之多。宋初,沿唐制,如从中书省抽通事舍人赴门,则称通事舍人兼门祗候。《宋会要辑稿》:

通事舍人掌四方馆事之职。

四、宋代四方馆使的阶官职能

北宋四方馆使,则发挥着武臣所带横行十阶职能,直至政和二年,横班使、副十阶,方改为通侍大夫至右武郎十二阶。作为横行使,不赴司上事,而是作为武臣所带阶官外任:

(王光祖)积功至四方馆使、知泸州,置泸南安抚使,俾兼领边事,听颛决。迁客省使、嘉州刺史,历泾原河东定州路副总管。

(熙宁六年二月)丙辰,以夏人犯兰州,贬熙河经略使李宪为经略安抚都总管,以王文郁为西上门使、知兰州,副使(陇州团练使、经略安抚副使)李浩为四方馆使……各降一官。三月辛卯,夏人寇兰州,四方馆使、副总管(四方馆使、经略安抚副司副都总管)李浩以卫城有功,复陇州团练使。[4]309

从上引熙宁中,王光祖、李浩任边帅军职,皆带四方馆使引进使等例,可看出横行四方馆使是武臣秩阶,而非实任四方馆使之职事。故,李浩因兰州战败,自引进使降四方馆使称“贬秩”。所谓“秩”则俸禄。凡带“四方馆使”阶,月俸二十七贯[4]4104。

横行五使作为武臣迁秩官阶,其叙迁之列为:

横行五使秩禄列表如下:

据《宋史·选举志》四《铨法》,《宋史·职官志》十一《奉禄》制成

徽宗政和二年九月,旧横行十二阶改为新官名“大夫”“郎”,也是十二阶:

通侍大夫(旧官内客省使)、正侍大夫(旧官延福宫使)、中侍大夫(旧官景福殿使)、中亮大夫(旧官客省使)、中卫大夫(旧官引进使)、拱卫大夫(旧官四方馆使)、左武大夫(旧官东上门使)、右武大夫(旧官西上门使)、中亮郎(旧官客省副使)、中卫郎(旧官引进副使)、左武郎(旧官东上门使)、右武郎(旧官西上门使)。[15]620,621

也就是说,北宋前期横行五阶官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门使、西上门使易为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其中四方馆使易为“拱卫大夫”(正六品)。南宋秘书少监程俱说:“政和间,改武臣官称为大夫、郎,遂并横行易之为转官等级。”[4]13137自横行使副易为大夫、郎之后,四方馆使双重职能分离,四方馆差遣职能仍为内庭供奉,而其阶官职能则由拱卫大夫所取代。

结语

横行五司是宋代特殊的内庭机构:为客省、引进司、四方馆、西上门司、东上门司,此横行五司置使、副,或判司为职事官,于内庭各司供奉之职事,是为横行五司官。又有横行五使武阶:客省使副、引进使副、四方馆使、东上门使副、西上门使副,这是两种不同职能,两者不易区别。

本文以四方馆使为例,阐明横行五司的双重职能:其一,是内庭供奉差遣,有职事。如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以吴越王俶将至,命四方馆使梁迥往淮西迎劳之,这是奉使之职事。四方馆使在内庭在岗,则执行收受进表、接待外使及郊祀、朝会陪位之事,职事琐碎。此外,也有在外出使慰劳、抚谕、监军等职事。其二,四方馆使,与其余横行使同为武臣迁秩官阶,如夏人寇兰州,四方馆使、副总管李浩以卫城有功,复陇州团练使。李浩所系“四方馆使”官衔,为其任职经略安抚司副总管所带武官阶,没有职事。四方馆使作为武官阶,属于特殊的横行五使、副序列,这是一个不系磨勘,需特旨迁转的武官阶系列。至徽宗政和二年,四方馆使易为拱卫大夫,四方馆使的阶官职能剥离,双重职能不复存在。

可见,同为“四方馆使”,其职能不一定相同,这种由双重职能到单一职能的转变,反映了宋代官制的复杂性、多元性,我们在阅读宋代史籍时,凡涉及宋代官制,务必要慎之又慎。

注释

①校点本《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二之二〇《诸使杂录》,第4455 页,并参《职官分纪》卷四四《横行东西班大小使臣》,第814 页。②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六《京邑馆阁部·四方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11 册、第236、237 页;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隋书》卷二十八《百官志》下《鸿胪寺》,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第889 页。③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四四《四方馆》,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815 页;校点本《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五之一《四方馆》,第3873 页。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真宗咸平四年七月甲戌,第1066 页;并参《职官分纪》卷四四《门通事舍人》,第816 页,按:《职官分纪》文字有阙漏。

猜你喜欢

上门大夫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瓜果时间长 上门收购忙
瓜果时间长 上门收购忙
送教上门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进步太快
面对无孔不入的上门推销,我们已经尽力了
间接性失忆
生意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