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帆竞至东风西渐

2021-09-23乐素娜

收藏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底径珐琅茶具

乐素娜

17 世紀以后,中国的茶叶作为商品大规模向国外输出。随着饮茶在海外的盛行,作为茶叶品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人们对茶具的需求也在大大增加。

在此背景下,专门针对外国人品饮习惯制作的外销茶具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应运而生。

18 世纪中期,中国茶叶和茶具向国外的出口到达顶峰,喝茶已然改变了外国人的生活方式,饮茶成为西方上层人士品质生活的表征之一。

在饮茶方式上,国外饮茶以调饮为主,在茶汤中要添加蔗糖或牛奶、蜂蜜等调味品。因此,为调饮需求而生产的外销茶具,通常成组成套出现,一般由壶、杯、碟、奶杯、糖缸等器具组合而成。

在审美方面,中国茶具在对海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茶具输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开始留意外国人的喜好,使自己的茶具更适应海外市场。不少中国出口的茶具都具有明显的西洋艺术风格:有的模仿外国艺术品的造型,有的模仿外国艺术品的图案,有的应用欧洲油画的画法技巧,这些都丰富了中国茶具的艺术内涵。

多种元素的融入使中国的茶具成为西方人特别是贵族高贵的象征,在西方贵族的各种宴会、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都要有中国茶具的出现,且精致的程度就代表了高贵的程度。

可以说,外销茶具不仅是中外贸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对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成长。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有多件外销茶具,由这一件件、一组组曾经装满香茗的茶具,一览中外茶文化交流的芳华。

17 世纪以来,欧洲人重华瓷,为了方便按洋人的要求彩绘图案,国内商人便将景德镇烧造的白瓷运至广州,另雇工匠,仿照西洋或中国的传统图案彩绘,于珠江南岸烘烧制成彩瓷,“广彩”之名由此而来。广彩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闻名于世,作为中国瓷器门类之一,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以中国广州十三行为起点,将自己的产品海量地向世界各地输出,并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最早的窗口之一。

因为广彩早期“来样定制”的特性,也使它的器形及纹饰更为丰富多样。此套茶具即为一例。西方人喜欢中国的茶叶,饮中国茶对于西方人来说,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成为身份、地位和情感意识的表达。

清晚期 广彩人物纹茶具组(图1)碟,口径9.8、高1.8 厘米。杯,口径4.9、底径3.6、高5 厘米。

糖罐,口径2.8、高4 厘米。奶杯,口径2.8、底径3.2、高3.5 厘米。

茶盘,宽29、高3 厘米。茶壶,口径3.5、底径9、高10.5 厘米。

此套茶具由三个带托茶杯、一个茶盘、一只茶壶、一只奶杯和一个糖罐组成。茶盘画面分隔为五组开光,内绘人物风景, 以胭脂红、棕等色勾描; 人物大头短身,衣着鲜艳,用乌金、赭、胭脂红、翠绿、深绿诸色点染。杯、壶、糖罐口沿描金,主体开光绘庭院人物休憩图,人物笔触虽不多,但胜在神采。奶杯以缠枝卷草花卉为边饰,用彩以红绿两色为主,构图丰满,用彩艳丽。奶杯、糖罐虽装饰风格接近,但在此组茶具中显得体量较小,推测为当时儿童使用的玩具茶具。当时不少这些尺寸极小的成套茶具出现在销售目录中。

此组茶具比较符合当时欧洲购买者的审美,同时画面中出现了喜鹊、瓜蔓等中国绘画元素,杂糅进了中国的审美特点,是一组典型的中西艺术融合的产物。

清 青花山水纹带托盏(图2)杯,口径7、底径3.5、高4 厘米。托,口径11.5、底径6.3、高2 厘米。

此件带托盏器形规整,胎体细薄精致,白釉温润可人,青花发色典雅,浓淡层次分明。恰似一幅山水人物松柏亭台的写意画在盏上通景展示:江水依山而泻,扁舟点点于江心之上;大江两侧亭台楼阁,塔刹高耸,怪石嶙峋,花木矗立;天空之上群雁高飞。山水、人物等比例都很到位,画工勾、皴、染笔触灵活且层次分明。

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没,此带托盏即为印尼海域沉船的“海捞瓷”。

从这件带托盏的器形、纹饰和装饰风格看,属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瓷,应是清代作为商品出售的外销瓷器。商品瓷是外销瓷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瓷器,也是海捞瓷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瓷器,它不仅是早期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铜胎画珐琅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到清代达到鼎盛,兼有景泰蓝的厚重端庄和瓷器的明丽清雅。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清人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有谈及“洋瓷窑”:“西洋古里国造,始者著代莫考,亦以铜为器,骨甚薄,嵌瓷粉烧成,有五色,缋彩可观,椎之作铜声,世称洋瓷。”

清 铜胎画珐琅黄地开光人物纹茶盘(图3)长35.0、宽24.3、高1.8厘米。

此件茶盘敞口,浅腹,平底。铜胎,以珐琅彩装饰。整体以黄色为底,盘底作菱花形开光,内绘人物故事图样,远处山峦起伏,近处花草湖石,骏马轴车,具有远近西洋透视之效,画法细腻生动,飘逸洒脱,流畅自如,设色清雅而丰富,充分体现了清代彩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周边绘各式瓜果花卉以及花鸟蝴蝶等纹样。整体图案颇具生活气息,装饰颜色鲜艳活泼,构图丰满,雍容华贵,既富丽堂皇又给人愉悦之感。

从欧洲传入的各式珐琅器刺激了清代珐琅制作的蓬勃发展,画珐琅、内填珐琅等新传入的欧洲珐琅工艺技法,使得清代的珐琅工艺有了更多样貌的表现,再加上新旧技法的交融、新风格与传统风格的互相启发,产生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精彩作品。

清 铜胎画珐琅梅纹小壶(图4)口径3.0、底径5.0、高12.0厘米。

这件清铜胎画珐琅梅竹纹小壶,就是展现当时东西工艺交流的实例。壶为铜胎,以画珐琅之技装饰器表,铜质精纯,珐琅釉质细润。壶身为筒圆竹节形,共分为等长的两节。壶把露铜胎,器壁俱施黄釉。梅花纹饰清雅,发色莹润,花瓣多重细密,粉蕊衬以绿叶,于黄釉的背景上看,更显花之娇艳,且与壶的竹节造型相得益彰,梅竹号为“双清”,寓意高洁。

此壶整体上色彩满而不乱,雅而不艳,繁简适度,造型饱满,制作精巧秀美,充满一种含蓄之美,实为雅器。

清 印花锦地龙纹紫砂茶叶罐(图5)

口径3.5、底径9.5、高13.8厘米。

此件紫砂茶叶罐造型端正,棱角分明,方肩,方足,四面印花,为清代盛行的装饰技法。其制法是在尚带湿度的坯体上,使用木模拍印图样装饰,似浅浮雕之艺术效果。

茶叶罐腹壁模印升腾追逐状的四爪龙纹,兼饰云纹,疏朗有致。龙作行云张口状,双目圆睁,张牙舞爪,甚是威武,龙须修长,体态拙重,须发披肩,一爪握宝珠。数条龙穿行于祥云之中,姿态各异。

龙纹为中国传统纹饰。龙的形象自诞生起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出现了多种样式的图案。这些形象,有的来自鱼或龟的演化,有的来自走兽的演化,也有的来自古文字的同音假借。清代时期的龙纹普遍较为气宇轩昂,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撼天动地之威。

清晚期 广彩人物纹茶具组(图6)

壶,口径3.8、底径3.8、高3.8厘米。壶托,口径11.5、底径6.5、高2.4厘米。盏,口径5.5、底径4、高5.6厘米。盏托,口径14、底径8、高6.5厘米。

此组茶具由一只茶壶和五只茶盏组成,均带托,纹饰兼具中国花鸟和庭院人物,并以开光分隔。

此组茶具花鸟怡人,景致生动,人物动态,妙肖传神,可谓方寸之间有天地,并以金彩点缀,民俗之中又不失华美气息。

人物纹饰为极具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纹饰题材—“合家欢”。男女老少身处自家厅堂、回廊、庭院之中,画面背景或是树木掩映,或是亭台楼阁,画面人物有的休憩聊天,有的闲坐品茗,如同一张张中国清代官宦家庭的“生活照”“全家福”,尽显富足与温馨。花鸟纹饰则以仙桃花卉、雀鸟蝉鸣组成,布局繁简有

致,独具匠心。

清康熙 米黄地五彩花鸟纹带托盏(图7)

盏,高4.6、口径8.0、底径3.8厘米。 托,高1.8、口径13.0、底径6.9厘米。

此件带托盏烧造于清代康熙年间,由盏、托两部分组成。盏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撇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盏托内口沿以青花描绘锦地纹,盏及托外壁先以米黄釉为地,其上再以五彩绘花卉纹,且盏、托内壁均饰以五彩花卉纹。花纹绵密繁复,灵动鲜活,惹人喜爱。底有青花花押款。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在其统治之下,康熙朝成为清朝前期廓然大变的开创性时代,深刻影响了其后百年的王朝走向。制瓷业在大环境下也得到了带动与发展,步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后世《饮流斋说瓷》赞曰:“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清 “颜吉兴”款锡茶具组(图8)

茶盘,直径31.5、高3厘米。壶,高12.5、底径7.8、通宽23厘米。奶杯,高12、底径6、通宽14.8厘米。糖缸,高12.3、底径 6.5、通宽17.5厘米。

该锡制茶具组由茶盘、锡壶、奶杯、糖罐组合而成,为清末民国初年粤东的制锡名家“颜吉兴”所制。茶具组外壁均环刻绘锦地花卉纹,雕刻齐整、遒劲利爽,锡胎氧化自然,色泽沉郁,古朴大方,可赏可用。

锡无毒助茶性,故古人也喜欢以锡来制作茶具,尤其在明清两代迎来了锡茶具的黄金时期。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玻璃、铝制品的大量面世,手工锡器才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清 银点蓝喜上眉梢纹盖罐(图9)

口径6.0、底径8.2、高18.0厘米。

此盖罐以银胎为地,形制规整,器呈瓜棱形,平底。口沿部位加饰一只白玉镯,此为当时外销器的典型做法,目的是迎合欧洲贵族的审美,使加盖后好似皇冠的造形。

器身以累丝、点蓝工艺饰喜上眉梢纹。数段虬曲枝干,梢头梅枝簇簇,横斜交错,遒劲盘曲,梅花馥馥,摇曳生姿,竞相绽放。梅花间的喜鹊或踏枝,或展翅。一只喜鹊伫立枝上,两爪抓握,双翼合拢,转头顾盼;另一只展翅滑翔,翎尾逶迤,由远及近飞来。整器工艺繁复,纹饰华美,用料奢华,色彩绚丽,充分反映了累丝镶嵌工艺的艺术风格。

喜上眉梢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五代时期的文学家王仁裕在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提到:“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同时民间又以梅花谐音“眉”字,喜鹊站在梅花枝梢,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

清 铜胎画珐琅缠枝花果开光人物椭圆形茶盘及盖碗(图10)

盘,口径26.2、底径23.5、高1.6厘米。盖碗,口径3.2、底径4.2、高8.0厘米。

此组茶具由盖碗和茶盘组成,采用铜胎画珐琅工艺,图案富丽,所施诸彩妍丽不俗。

盖碗由碗盖和碗身两件组成,内壁施以白釉,外壁则以蓝彩为地,上绘花卉、绿叶、卷草等图案,下腹近足处绘莲纹,盖面、碗身各有两面开光,对称分布。

碗身其中一面开光中绘有三人分立庭院之中。站立在居中位置的是一名身着交领红袍的男子,他头戴纱帽,左手执折扇,腰束湖绿色宽腰带,似是在和身侧的女子话别,刚要出门。站在红袍男子身旁的女子,身着蓝色儒衣,外披红色对襟坎肩,下着绿色长裙,头戴黄金钗饰,手执一柄芭蕉扇,面朝红袍男子叙话。站在红袍男子另一侧的青年男子身着绿衣红裤,左手执一把紫砂壶,右肩扛一柄大伞,当是家中男仆。碗身另一面开光绘制的场景还是同一个庭院,红袍男子与两个男童一起坐在石阶之上,侍者在边上奉茶。

盖面的一面开光中绘有两位青年男子相对席地而坐。另一面开光则绘有一位头戴蓝色纱帽,身着红袍的青年男子与一位绿衣长者在对弈。

茶盘中心为“张敞画眉”图,画面颜色丰富,明暗表现微妙,筆触细腻,绘画技艺娴熟流畅。

清 铜胎画珐琅冰梅纹带托盏(图11)

盏,口径8.6、底径3.7、高5.0厘米。托,口径14.7、底径4.7、高2.5厘米。

此件带托盏以铜为胎制成,铜胎上再施以画珐琅工艺,纹饰富有层次,用色浓艳明快、对比强烈。整器内壁施以松石绿釉,外壁则以蓝彩为地,以不规则的金彩短线组合成冰片纹,其上满饰白色梅花。

盏的梅花纹较为写实,梅花的花蕊、萼片均细致描绘,花形饱满。托呈海棠形,托面绘有竹纹和梅花。梅花、竹子与兰花、菊花一起被列为“四君子”,二者也与松树被合称为“岁寒三友”。

结语

外销茶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多文化共同参与创造的商品载体,负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涵。中国的茶文化如果缺失了外销茶具这一华章,将大为逊色。虽然18世纪末期,中国茶叶和茶具的外销减少,但茶叶和茶具向海外传播的过程,已经改变了国外的饮茶文化,中国外销茶具的历程,就是一个联通世界的历程,一个全球化的历程。

猜你喜欢

底径珐琅茶具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品雅茶具
冯可宾买茶具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
珐琅器之画珐琅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