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2021-09-22李朝翠刘奎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9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高年级教学策略

李朝翠 刘奎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便选择为小学生开设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指导策略进行了专项研究,希望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习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决问题几个部分,其中解决问题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既考查学生对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又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仅能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小学数学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死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课堂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授课前教师首先将有关的新知识与学习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继续选用反复刷题模式来巩固教材中新学的知识点,最后依然是反复的重复复习。这种枯燥且翻来覆去重复的教学模式,不要提小学阶段的学生了,即便是中、高等学校的学生与学习习惯好的大学生都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形式的适时调整与创新,才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学生存在不良学习习惯

数学学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会出现计算错误的问题,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在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从而将会做的题也做错。一些小学生学习公式和概念时,没能真正理解公式的含义,不能进行实际的应用,或者变化题目的时候就不会运用了,这都说明学生的学习没有学“透”。学生的心态问题也值得关注,一些学生对于数学有一定的畏惧感,对于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不敢举手去问,因此降低了学习效率,这样只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从而影响数学学习成绩。

二、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思路,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常会极其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平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将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通过对教学思路的优化调整,总结出引导学生获得正确解题步骤的方法,并且在小学生主动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例1.某学校为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能力,便提出组织一个数学答题竞赛,根据参加竞赛报名的人数情况来看,男生总人数差8个就是女生总数的4倍,同时比女生总数3倍还多24人。问参加本次竞赛的学生中,总数是多少,且男生、女生总数各是多少?教师在向小学生讲解这一问题时,便可以向小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由题目条件,你可以收获哪些信息?你又应该如何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从而解决此问题?然后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题。假定参加竞赛的女生总数是a,那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男生总数可以表示成4a-8人,也可以表示成3a+24人,故而4a-8=3a+24,等式两边分别减去3a,加上8,得到a=32。故参加竞赛女生总数是32人,男生人数是32×3+24=120(人),全部总人数是152人。这道题目的解答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传授学生解题技巧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例如在解答“根据圆柱体的高和侧面积,求圆柱体体积”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演算纸上写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在公式下面画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另一个是“圆柱体的高”.在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体的高,这就意味着学生只需要求出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即可.而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的侧面积,此时即可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出底面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最终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解题技巧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教师时常带领学生针对相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与总结,使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养成反思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及时发现与弥补解题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与解题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积极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即在学习或解题中,鼓励其多与其他学生交流经验,积极向他人请教,借鉴他人成功的学习与解题方法。在讲解应用题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习题开展小組合作活动。

例题:操场的环形跑道长为400米,甲、乙两位学生先后相距100米(甲在后面),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7米/秒、5米/秒。他们每人跑100米都停5秒,则甲追上乙需要多少秒?该题目具有一定难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使学生能够顺利求解,教学中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进行思考解答,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中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其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反思自己解题的不足,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其以后能够更好地解决类似问题。部分学生通过交流认为,为更好地解答该题,可绘制相关的草图辅助分析。通过分析可知,甲乙两位学生每跑一秒,其之间的距离缩短2米,而之前相距100米。假设他们均没有停止,则甲追上乙需要100÷(7-5)=50秒。甲跑100米、200米、300米时各停留了5秒,则甲追上乙共需时间为50+5×3=65秒。

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问题解决内容的解读,将问题解决教学融入相关教学环节中,尤其做好相关习题的设计,巩固学生所学,使其学习与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其解题水平与解题能力,进而实现数学学习质量的更好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甜甜. 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20.

[2]孙皓.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高年级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