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务活动”中培育乡土情怀
2021-09-22薛晴
薛晴
摘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任务活动。在各种任务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乡土情怀,培育对乡土的热爱。
关键词:语文课程;任务活动;乡土情怀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探究任务为例,来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尝试创作,在任务型学习探究中渗透和培育乡土情怀。
一、在自主欣赏中亲近土地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历来受作家、读者的喜爱。诗歌不仅画面优美,节奏感强,能给人以美妙的精神享受;而且能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唤起读者共鸣。九上第一单元有《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这五首诗歌,这五首诗歌,从标题上也能看出,写土地、写故乡、写风景,写春夏秋冬……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欣赏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品读一首诗歌。那么,学生怎样能将诗歌的感情基调朗读出来吗?我们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朗读,然后推举一人班级交流。
当然,自主欣赏也需要引领学生懂得相应的诗歌知识。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事物。《沁园春雪》意象有长城、大河、山川,描绘了一幅壮丽恢宏的画面。那是毛泽东同志在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内心里的热爱和颂扬。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几首诗歌,也引导学生一一去体悟。《我爱这土地》的意象是鸟、土地、河流、风;特点是深沉、激愤的,营造了一种深重、沉郁的气氛。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在诗歌的短短诗行中寄寓了对故乡、家园、祖国的无比热爱;《我爱这土地》表达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在引导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中,跟随作者亲近土地,亲近家园,亲近故乡。
二、在自由朗诵中进入情境
朗诵是打开文本精神之门的钥匙,是赏读文本的关键之所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涵咏品味,在读中感悟文字之巧妙,在读中品悟画面之优美,在读中感受情感之炙热,我们通过开展一次“自由朗读”活动,带领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品读诗歌之美。这些主要通过学生活动来完成:1.指名学生朗读并自评2.组内交流3.教师点评。
课前请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课上请学生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的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但是在停连、语气、语速、语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读出诗歌应该有的味道,我们应该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如《沁园春 雪》,上下阕分别紧扣“望”和“惜”字,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转而衬托对历来英雄人物文治武功不足的惋惜,进而烘托当代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所以,在朗诵“望”的部分时,应该饱含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之情;而在“惜”的部分,则要怀有批判中带有惋惜之意。这样,就仿佛如诗人一样,进入情境,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依据课堂所学,我们要引领学生小试身手。让每位学生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反复朗诵,有所感悟。然后制作朗诵小视频,发布在校园网上,同学之间互相留言评价。设计方法如:1.多查阅所选诗歌的背景以及专家解读,整体感受诗歌情感,也可以搜索名家朗诵的音视频聆听学习。2.录视频时,注意仪表仪态,面部自然,声音响亮,可附带一些动作神情,增强朗诵的感染力。
这样,充分体现九上第一单元的任务型学习,并在任务型活动中深度参与,让学生体会对乡土情怀的热爱,并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三、在尝试创作中唤起情感
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是诗人灵魂的剖白,呈现着诗人的全部心灵感受、内心独白。诗歌篇幅短小,字数有限,情感丰富。乡土情怀就是指一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块土地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情的人、事、景、物的深厚情感。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生长地的认知、理解、感恩、悦纳、亲近、牵挂、期待与回馈等复杂行为和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尝试创作乡土诗歌,了解诗歌特点,学会保留颗诗心,对乡土现实生活、乡村自然景色以及乡间万物保持一种欣赏审美的心态。创作乡土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凝练语言,言简意赅。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有无限的眷恋,有无法排解的家园愁绪,有渴望,有无奈…令人难忘。
让情感积聚,建立意象,是写作诗歌的第一步。写诗,最好是写自己真实的心境和感触,尽量避免宽泛地叙事。我们所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词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心情。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意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借助“鸟”一意象,通過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结尾则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苦难中的祖国强烈而深沉的爱。初学写诗时要注意学这种写法,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意象,借助于对这些意象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任务活动。在各种任务型学习中帮助学生体会乡土情怀,培育对乡土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林凤华. 乡土情怀严重缺失语文教育任重道远——本土传统文化调查分析报告(以湖南新宁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11):16-18.
[2]李锦泉. 略谈语文教育中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J]. 语文天地, 2017, 000(005):84-86.
[3]楼炯亮. 借助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乡土情怀——以”家乡的杨梅”一课为例[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4(4):29-31.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乡土情怀培育的路径研究》的论文,其项目编号为:QN20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