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健康心理导控
2021-09-22马云
马云
摘要:调查显示,人格和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无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情感纠葛等方面。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入手,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让大学生能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之后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健康:标准;导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新的重要因素[1]。在当前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不能快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增加社会事件的发生几率,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大学是青少年从学生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他们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直面挫折,是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时,学校关注的重点。
1心理健康标准
1.1正确评估自己,及时调整学习与生活目标
大学阶段,思维特点逐步由直观,感性思维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主体意识增强,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逐渐提高,掌握社会成规和自身行为的尺度,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能够正确设计自身的发展方向,并随着时间地点、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与时代发展合拍。
1.2意志坚定,能够直面挫折
能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暗示和其它因素的干扰,自信心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坚定自已的选择,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1.3对周围环境认知正确,合理调节自身情绪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自主性、独立性日益增强,对家庭、校园,社会环境有负责任的态度,以尊重信任、友爱为基础,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基本方法,保持周围环境和个人心理的基本平衡[2]。
1.4人格健全,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精神状态乐观向上
能正确判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接受和维护公众认可的道德准则,在是非曲直面前有正义感,在道义上有同情心,对生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2 健康心理导控
2.1积极的心理防御
积极的心理防御主要有五种方式,分别是鼓励法、替换法、转移法和升华法四种。如果大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四种方式,能够让他们不会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有一个好的大学生活。
鼓励法。当大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找曾经有相同经历的成功人士,去参考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并用适合自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给自己树立信心,还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式,获得成功。
替换法。所谓替换,就是已经确定原本的目标无法实现之后,选择一个新的可能实现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用这个成就感来代替之前的失落,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之后的人生。
转接法。如果遇到挫折,可以适当的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最好的转移方式,只有不再将注意力放在挫折上,才能调节好自身的情绪,不至于被挫折打败。
升华法。将自身的动机进行转换,使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将低级的、社会认可度低的动力转换高级的、社会认可度高的行动。
2.2消极的心理防御
消极的心理防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会不断的找理由,来解释自己未达到目标的原因,内心充满了懊恼的情绪;第二种,将所有遭受挫折的不甘、情感和欲望,都强行压在心底,并自我催眠似的,不让自己想起这件事;第三种,把自己的不当或不过别人喜欢的性格、态度、观念转置他人,来掩盖自已不受欢迎的特征;第四种,很多人在面对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会才有一种逆反心理,喜欢用和规矩相反的态度来处理一些事,最明显的就是很多看上去骄傲自大的学生,他们内心都很自卑,这是他们掩盖内心脆弱的一种方式,也是心理问题的一种直观体现。心理学上将这四种表现分别称为文饰、潜抑、投射和反向[3]。
2.3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1)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氛围,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出来,以获得成就,同时,能从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乐在其中,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判断,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能力不够而遭遇挫折,最后影响自身今后发展的情况。
(2)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戒骄戒躁,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受到坏情绪的影响,成为一个能够全面发展的人。
(3)学会自我心理的调适。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理智地分析自我状态,给自己一定的暗示,转换自己的思维状态,采用合理的发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旺盛的生命力,圆满完成大学生活。
2.4健康心理导控方法应用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首先,大学生对自身缺乏一个正确的估价,对周围环境适应不足,非常敏感,因而猜忌多于信任.其次,由于缺乏一定的意志力,别人的冷嘲热讽摧毁了自信心,人格上出现了扭曲迹象,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导控,心理障碍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对于大学生来讲,先采取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是必要的,那就是自我安慰;“四年大学生活时间不算长,等到畢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现在别人对我怎么看不能影响我的一生。”当自已的心态平和下来之后,就要考虑自己要在人前人后换一个形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有了这样的基础,也会增加其信心,进一步努力就能够做得更好.这就要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平时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多跟老师交流,从而使自己逐渐恢复心理健康。
3 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不能让所有大学生都完全不存在心理疾病,但能够尽量确保大学生不会因为任何不确定因素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毕竟,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一个打破平衡,最终又努力实现平衡的过程,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将大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完全展现出来,让大学生能够在紧张学业和人际交往中,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田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教育对策[J].国际公关,2020(07):89-90.
[2]吴晶玲,简璐丝.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评价标准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3):153-154.
[3]王叶梅,陈传灿.基于微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及建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