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研究
2021-09-22吴名章
吴名章
摘要: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以及高中新课改的深入落实,使得美术学科逐渐被教师与学生所重视。做好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出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能够全面提升鉴赏课堂教学能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美术气息的熏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美术审美观,让学生不仅可以有美术能力,还具备较强的美术文化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让学生的美术鉴赏整体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翻转课堂是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手段,其主要核心在于强调“以学生为本”,将课堂探究和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翻转课堂彻底打破了由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壁垒,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平等有效交流机会,也让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加丰富的合作学习,确保学生可以准确找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中完成问题的处理,从而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由于翻转课堂模式有着诸多教学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一线美术教师正在探索如何将其高效的应用到美术鉴赏课堂中。
一、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出教学模式的优势。很多高中生对美术鉴赏课缺少学习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学生没有通过自主学习过程感受到美术鉴赏带来的乐趣,缺少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为此,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当前教学内容,构建微课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初步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学生可以在微课学习时,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可以更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侧重点,确保学生学习针对性,避免学习方向发生偏移,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环节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进行《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一课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对传统花鸟画和人物画的文化背景有相应的了解,提高学生这一领域的美术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课件,通过微课教学平台向学生进行发布。随后教师再提出相应的探究性问题,比如:“传统花鸟画是怎样进行‘托物言志’的?”学生根据微课中的花鸟画,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完成对问题的探究。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美术鉴赏与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微课后,不断丰富个人学习方式方法,找到知识空白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
二、注重课堂互动,开启合作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强调丰富课堂互动,这就需要增强美术课堂鉴赏教学活动中的師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效果,真正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分散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主要领导者,让学生成为鉴赏课堂教学中心,从而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师生与生生互动,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和见解,能够让教师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知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情绪的变化,这对于教师调整教学方向,改变教学侧重点,增强师生之间良好关系有着显著意义。
例如,教师在进行《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时,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与学习成绩,完成教学课堂学习小组的划分,再以分组情况提出相应的小组探究性问题。比如:“我国有哪些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民间艺术活动有什么深刻意义?是否要在今后继续保留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等问题。学生在组内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不要过多进行干预,而是给学生充足交流和分享机会。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实际上是对逻辑思维的调动与培养,更是学习和借鉴他人美术鉴赏知识与观念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的鉴赏思维彻底打开,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2]。
另外,教师还应当整合美术鉴赏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出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作品。这样不仅让“翻转课堂”模式与“生活即教育”理念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美术作品,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定与赏析能力、生活观察能力,更是将美术鉴赏课堂由“课上”转移到了“课下”。
结语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要对“翻转课堂”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根据当前鉴赏课堂教学需求,将鉴赏课堂教学与这一教学模式实现融合应用。教师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吸收能力,做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优势,不断强化学生的美术学科整体学习能力,让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卿.探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20(07):35.
[2]李娜.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9):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