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2021-09-22汪早容余昕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全媒体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汪早容 余昕

摘要:万事万物皆可连接的全媒体时代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利好和新的场域,另一方面也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放大原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话语先机、深化话语体系、创新话语方式和完善话语建设,进而筑牢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将全球媒体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打破并重塑了原始传播布局和舆论生态,自此,全媒体时代到来并逐渐嵌入日常生活之中。传播方式的迅速迭代,传统话语权的高墙逐渐被打破,拓宽了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维度。

基于全媒体创设的全新话语情境,高校教育的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然而,全媒体的深入推进也在逐渐解构传统话语体系,使教育主体的话语优势日渐式微。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全媒体的长处,梳理话语逻辑,完善话语体系,成为高校思政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话语主体维度:掌握话语先机,强化话语主导权

“话语即权力”,通过话语可以进行解释表达,还能够实现价值观念的规训。话语权是思政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外化表现为话语的主动性和影响力。

在某种程度上,话语权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原有立场的基础上,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权。全媒体场域中的话语权不是唾手可得的,这要求教育主体调整心态,敢于维护话语阵地、勇于同挑战话语权的势力斗争、亮明教育主体的基本立场。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教育主体要主动担起责任和使命,保护好高校思想舆论的防线不被攻破。

除此之外,教育者要根据时代背景创新教育理念,贯彻平等对话的方针,引导大学生群体在全媒体时代和谐共处。全媒体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不同以往,“95后”的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是不满足于说教、更渴望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对话,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难于接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灌输。

思想的传播需要讨论和交流,“信息蚕房”的桎梏亟待被打破,化解全媒体的反作用力,必须采取沟通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群体冷静的分析并识别信息。

教育者要进一步放大自身格局和视野,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全媒体背景下话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交流欲望,彰显其自由和个性。教育者要认真对待受教育者的合理话语诉求,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树人。

如此一来,受教育者思想大门打开,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思想观念,从而凝结为教育共识,话语权便能在主客载体之间稳固发展。

二、话语思想维度:深化话语体系,增强话语权威性

网络时代的每个个体对于信息的获取都是平等且触手可及的,然而每个人的“话语权效”是不均等的。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数量繁多、内容冗杂,掌握“话语权”不能只是一句空谈,这种话语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必须是与时俱进且颠扑不破的。

碎片化的信息、片段化的交流、无中心化的传播导致各种价值观弥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培养大学生理论、立场、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必须要以新思想和重大会议精神凝心聚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必须要掌握理论精华,贯通大学生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任督二脉”。汲取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并积极引导其与新技术、新科技和新手段融合,创新传播形式,推动传统思维的全媒体化转型和场域转换。

如果要应对全媒体带来的挑战,教育者必须冲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增强与互联网的连接感,聆听受教育者的心声,利用好全媒体的形式,从大学生现实需求出发,把高深的理论活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多方支持也颇为关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热情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和努力也被忽视,但对于一个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而言亟需教育支持和人才储备。高校党委要把握思政教育动向,将规范要求与灵活方式有机结合,使立德树人的各项目标春风化雨般感染每一位受教育者。

三、话语表达维度:创新话语方式,加强話语吸引力

于一国而言,创新是不竭之动力,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之力量所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刻板严肃、枯燥乏味的教学理论转变为富有吸引力的生动实践,将陈旧落后的内容与现实发展相结合进而赋予其顺应时代大潮的丰富内涵,以此赢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和热爱。

其一,创新高校思政话语形式。全媒体意味着从媒介到传递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从文字或图片向动画视频转变。教育者应尊重大学生的图像话语需求意愿,组织类似于“大学生讲述党史”“学党史强信念”等活动并进行网络展播,给大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教育体验,为网络思政课增添一笔青春底色。

其二,创新高校思政话语表达。全媒体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特征,思政教育者应明确媒体发展的总体要求,主动从全新平台和传播环境中提炼出符合新时代发展格局和契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话语内容,引导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使高校思政话语更加鲜活,更能穿透全新媒介直抵人心。

其三,创新高校思政话语内容。除了借鉴全新话语形式和更新话语表达之外,高校思政教育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容维度的重塑,使全媒体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赋能。适逢党的百年华诞,高校不能再局限于机械思维下的单向度教育反馈,应积极顺应当下背景和党史学习大潮,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活动中实现思想跃迁和情感升华。

四、话语传播维度:完善话语建设,提升话语控制力

教育灌输话语是指通过理论教育、教育说教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话语。而话语权的掌控与维护则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发力,将主体的基本素质与客体的基本要求相结合,将主体的能力与客体的自律相承接,在全媒体的环境中,逐渐完善思政话语体系的建设,切实提升话语的控制力。高校在话语传播的管控问题上,囿于技术、数据、方法限制,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准确,相应地,教育者提升大数据素养也是回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关切的关键。

其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和加强高校思政平台运作和管理。以“分布式”“实时性”和“海量化”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场域和技术形态。高校应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增强交互性、融合性和精确性,由此来提升话语控制力。

其二,完善高校各网络平台的舆情监测机制。教育者要密切跟踪监测大学生常用的平台和App,尤其是加强微信群、QQ群、贴吧、微博、Instagram等社交载体,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发表的言论进行分析和研判,密切关注其思想动向以及对一些敏感问题的态度看法,加强心理疏导和价值观引导,避免舆论事态扩大升级。

其三,完善高校话语信息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效果不是由教育者主观评判的,应以客体的感受及第三方的判断为标准。

因此,教育者应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收集受教育者的反映,对受教育者的反馈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长此以往,建立起真正行之有效的话语机制,进一步夯实话语权地位,进而全面提升话语控制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重大,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怎样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怎样打造创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样筑牢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基础,这项艰巨繁雜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失声。推进“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全新形式,取用全媒体在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上的强大功效,打造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体平台,为新时代继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

参考文献:

[1] 富旭.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1(4):85-89.

[2] 杨昌华.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域”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21(4):25-29.

[3] 张朋林,石书臣.革命文化话语转化:动力、价值及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35-140.

[4] 阮一帆,李静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大数据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41-145.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教学项目(《概论》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汪早容(1973-),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等。

余昕(1995-),女,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全媒体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