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1-09-22董丽华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瑰宝,在新时代中,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一词受到全世界的热议,同时大数据的发展逐渐占据了社会民众与社会相适应的各个方面。活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文化数据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文化大数据能让中华传统文化释放更多活力。本文从大数据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分析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新思路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大数据技术,传统文化能够拥有更好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人文情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大数据;传统文化;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73-02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势头迅猛,尤其是大数据对人们的影响更是日渐扩大。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文化以加速度的方式被不断地传播、复制、汲取、应用,古今中外的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汇。[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是全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灿烂的星辰,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继承与弘扬,而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技赋能,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新媒介将传统文化传递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与传承。本文将从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视角出发,研究探讨新时代中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一、大数据下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一)传播主体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开创了一个信息的时代,这一时代中,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一个网民都好比一个信息碎片的传播和生产者,不断地制造数据,然后聚集整合,像核弹蘑菇云一样,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数据爆炸,公众通过新媒体,自由地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特定情况下位置的交替变化,使文化传播的方式得以优化升级。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出了众多普通人也能够表达自身的观点、喜好的网络平台,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传播方式的转换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人们与信息媒介;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交互传播的共生体,这使得媒介能够更好地完成反映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而数据在整个传播过程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它既是接收者,又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本体。在新的数据时代,传播的数据量可以说是“无限量”“海量”,传播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传统文化假如还是以枯燥的文字、简单图片等传统媒介手段来进行宣传,势必会在数据时代落败。传统文化应当要把握住当下应用流向元素与新技术的“流量风口”,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积极使用当下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影像传播时代,微博、公众号、VR+数字博物馆、视频等各种方式,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触手可及。
(三)传播效果的利弊
广泛利用好动漫、视频、云计算、全媒体等新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使用好这些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以一种充满仪式感、便捷性的方式融入年轻人的认知世界,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间被接受与传承,从而获得相比较与传统传播方式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对如何积极有效地改变和引领人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但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无法与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相适应,且有些传统文化历史深厚,并不适合新媒体传播。
二、传统文化与大数据融合现存的问题
一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互联网传播的知识碎片化矛盾,使得通过新信息技术,比较难以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完整的认知。神经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认为,习惯了碎片化的知识学习会使得人们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的境界[2],传统文化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只有深入剖析中国历史,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客观公允的评价。
二是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差异以及喜好的倾向不同。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与当下时尚潮流结合的新内容。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要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
三是传统文化的资源整合难度较高,因而带来的后果便是传播的聚合效应差,限制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在表达的方式上面也缺乏多样性,这使得传统文化产品在流传过程中传播范围小、利用效率低,人们甚至有可能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削弱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当前要加快文化传播的创新,尽可能地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空间带来正能量的效率。
三、大数据下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要不断地开拓新思路,寻找新办法,适应新的传播渠道,让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在新的机遇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优化传统文化传播新内容
利用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期,传统文化能够以更高的质量与传播高度展示在大众面前。因此要积极地把握时机,深入研讨之后,提取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部分,让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在优秀继承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首先是专业传统文化学者、机构。传播内容质量高又平易近人的傳统文化作品,提升了人们对经典作品的喜爱程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并且可以积极开通与读者用户之间的交流通道,在讨论交流中激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是网红、明星等流量偶像群体。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中,可以借助于明星、网红旗下数量巨大粉丝力量,以达到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时代价值深入人心的目的。最后是素人拍客。他们通过文化短视频的大量创作,同样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号召力。加之利用大数据强大的分析能力,精准定位用户并投放,将传统文化精准带到对其感兴趣的用户眼前。
(二)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新方式
首先,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是两种生态的互利共荣模式。在跨界合作中,互联网引入传统文化增加了创作数据与受众人群,而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加持拥有了新形式、新内涵。这种合作能够产生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效益的倍增。如直播平台可以用“直播+传统文化”方式推出不易接触到的某种传统文化,类似于手工泥塑等直播内容,直播用户即时互动,既能增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也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以扩大。
其次,借助于大流量平台和商业市场化运作的力量,能够最大化地整合传统文化的创新资源,使得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让枯燥无味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优秀传统文化在流行文化与新媒体的加持下,变得充满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科普”给广大群众,使得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被广泛认知。
最后,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话题,通过传播性强、影响力大的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扩大参与群体,尤其是要以个性化、流行化、互动化的方式吸引年轻的个体,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建设传统文化大数据体系
2012年,涂子沛在《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中提到了大数据时代对中国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信息数据化,从而构建起“硬件分散、信息集中”的传统文化大数据体系,该文化系统兼具集中管理中枢与分布式平台,能够将传统文化解析成为多种元素的共同体,并通过标签、标识等作为分类依据,方便快捷地推送给广大文化创作与文化接受群体。一方面,要加快收集、保存好不同的传统文化载体,例如文献、纪录片、声音、图片、文物等,将其数字化、标志化,成为传统文化基础数据库的一部分。同时,要加强不同形式之间的载体转变,利用最新技术使其生动化,例如,在3D影像、人工智能、VR等技术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可视化,对于群众而言更加“平易近人”。另一方面,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创作,提升文化产业的上游创作实力,开创出各种流行的传统文化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获得传统文化更高的利用效率。在文化的多层次建设中,要把握文化的主动权,积极积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文明成果,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
四、结语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了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其中的文化底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而大数据时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传統文化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大数据应继续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但不应过度作为;传统文化应当坚持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水平与文化生命力,利用好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新媒体等手段,进行深度扩展,吸收时代的新动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长久可持续发展,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郗洪涛.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7,(13):160+162.
[2]刁生富,王吟.技术文化哲学视野中的阅读问题大数据时代浅阅读探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01):115-122.
[3]涂子沛.大数据:正在赶来的数据革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作者简介:
董丽华,女,湖北襄阳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