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2021-09-22申容宇
申容宇
摘 要 自从彩电被普及,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陆续进入家庭,电子产品对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的影响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文献研究,分别从电子产品的普及对学前儿童所造成的生理影响、心理影响、教育环境影响方面,总结提出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关键词 电子产品;学前儿童;信息技术;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1-0097-02
0 引言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家庭电子产品拥有量基本达到人手一个,此时应当把关注点放到最脆弱、最容易受到电子产品影响的学前儿童身上。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现代学制阶段划分方法,0~3岁为先学前期,3~六七岁为学前期。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以“学前儿童”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在结果中以“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主题词进行再检索,将检索结果按照近五年内发表且相关度较高的文献进行筛选整合后,最终确定其中的14篇进行分析,其中含外文相关文献五篇。本文为把握现阶段国内外电子产品的普及对学前儿童影响相关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选题依据,借鉴已有成果为后续提出论据提供支持,会通过文献中的研究重点进行比较。
1 生理影响研究
1.1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使用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生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方面,主要着眼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 视力 近年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愈发低龄化。通过山东的调查发现,过度暴露于电子屏幕前的情况普遍存在于4~6岁儿童中,并呈现低龄化以及影响因素多样化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蚌埠市学前儿童拥有智能电子产品的比例已达83.6%,且使用频次和时长均显示出惊人的数据。而使用电子产品的時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距离电子屏幕越来越近的情况,这种现象只能由作为监护人的家长进行引导。
1.1.2 骨骼 《电子“保姆”催生儿童颈椎病》一文中表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近年来接诊数据显示有不少颈椎病小患儿,年龄最小的仅四岁。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喜欢用手机、平板电脑哄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闹,就让孩子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虽然效果很好,但从数据上显示这种做法对孩子视力、颈椎的伤害是很大的。儿童尚处于身心发育不完全的时期,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看似不明显的伤害会愈发明显,如果孩子发病,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发病也会很快,危害也将大于对成年人的伤害。
1.2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发现,短睡眠时间、长时间看屏幕和在卧室里看电视与学龄前儿童超重有关,减少看电视时间和改善进餐时间的努力可能有助于防止幼儿超重。这些预防措施应尽早开始,最好在两岁之前,并应在学龄前持续。
1.3 国内外研究区别
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国内学者在研究使用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生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时,主要的研究重点为视力、骨骼、肥胖;国外学者在研究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时,近期主要着眼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睡眠、肥胖之间的关系。
2 心理影响研究
2.1 国外研究
电子产品都具有屏幕可观看视频等共性。国外的众多研究对于儿童会在电视上获取什么信息较为关注。Vanwesen-
beeck Ini通过研究发现,几乎一半的4~5岁儿童能够将广告与常规媒体区分开,并且近乎70%的孩子可以正确识别该视频在做广告。既然能将广告与常规媒体区分开,那么该阶段儿童在进行书籍选择时就会压倒性地喜欢封面上有受欢迎的电视角色的书籍。因此,应鼓励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学习;应缩短看电视的时间,以便儿童与父母和照顾者进行适当的互动;应教育家长,提高他们对电视对孩子的发展、认知、语言和注意力产生不良影响的认识,该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解决。
电视中的影像视频是一个方向,更不可忽略的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各种游戏。在土耳其,根据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对众多母亲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93%的人认为电脑游戏会导致依赖,92.6%的人认为这反映在孩子的行为上,83.5%的人表示孩子的行为受到负面影响,87.9%的人表示游戏会导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他们在游戏中接触到的东西;11.7%的人表示游戏不妨碍家庭聚会,67.8%的人表示游戏并不能帮助释放攻击性行为的发泄。
2.2 国内的研究
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客观存在于电视与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会成为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诱因。李倩倩等的相关研究表明,并未发现电视内容暴力性与儿童问题行为增加或亲社会行为减少相关的证据;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发现高残酷性的电视暴力能显著增加儿童侵犯性的社会行为,减少社会行为。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智能电子产品存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两面性,智能电子产品可以帮助信息简化,达到可以让学前儿童理解的程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和小伙伴的谈资;同时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对虚拟与现实分不清楚,沉溺于网络游戏,拒绝和他人交流。
2.3 国内外研究区别
国外近年来关于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儿童对广告与常规媒体分辨与否,是否会影响到其在消费时的购买倾向,且对于电脑游戏的关注度仍然存在。国内的研究重点在于儿童的各种社会性发展、行为能力、性格发展等方面。
3 教育影响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为幼儿教育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幼儿教育机构也在尝试教育技术与幼儿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时代的要求。此外,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快速地掌握课堂知识和生活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监督下,这一时期的学生能够适应校园生活,完成启蒙教育,充分启迪和开发学前期儿童的智力,减少学前期与小学初级阶段衔接的难度,进而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Beatriz Redondo提出,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改善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并帮助该年龄段儿童建立更积极的社会情感关系。
Bole Sun提出,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幼儿教育的控制人,又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也是学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处于更高效的学习状态。其次,幼儿时期的儿童很容易被图画所吸引,所以会有优先次序的颠倒。他们很容易记住短片中的人物,却忘记了短片中人物所表达的场景和意义。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使用微视频在课前导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例如,在教学生英文字母时,教师可以准备生动的视频或短剧,如《猫和老鼠》的片段等。但在播放微视频或短剧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并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地写出影片中所教的“ABC”。在影片的最后,教师可以逐一检查内容,对写得漂亮、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王佳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策略研究》中提出使用电子绘本、手机APP等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绘本内容之后,围绕谈话、討论、跟读绘本故事、说唱游戏、角色扮演、复述绘本等方式进行语言学习。通过呈现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其表达欲望,并能较好地锻炼口语表达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并在活动结束之后使用幼儿喜欢并执行力较强的活动延伸方案,能为后续的语言学习做铺垫。
陈钟在《新媒体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一文中提出:首先,在新媒体软件硬件建设方面,为了有效创新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式,从幼儿阶段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开发一种为学前教育阶段孩子量身定做的专业的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儿童学习软件,应用于音乐教学中,从而使音乐教学水平与质量全面提升;其次,为了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水平与质量,有效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日常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使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满足幼儿对音乐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学前儿童音乐课程体系,达成有利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知识与音乐课堂的有机渗透。
研究重点上,国内外都着眼于单一学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而在AR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上,国内的研究文献相较于国外是比较少的。
4 结论
很多研究分析了电子产品的普及对学前儿童造成的各方面影响,笔者认为有新的问题需要注意:生理影响方面,应开始关注电子产品对儿童患骨骼疾病的可能性影响;心理影响方面,国内研究发现与以往常识不同的结论,视频中所含有暴力因素是否真的不会成为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诱因还有待商榷;教育影响方面,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仍然存在给学前儿童配备电子产品这一举措,这就极有可能导致儿童在幼儿园用电子产品,回家之后还继续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生理影响的加重。
参考文献
[1]李倩倩,姚力宁,梁金军,等.电视暴力对不同外倾性气质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差异化影响:“一般攻击模型”与“催化剂模型”的理论之争[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5):545-554.
[2]周建跃,温红蕾,黄洁莹.电子“保姆”催生儿童颈椎病[N].健康报,2020-07-30(8).
[3]王佳佳.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0.
[4]陈钟.新媒体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8(16):199.
[5]谭永春,马丽,王茹楠.蚌埠市学龄前儿童使用智能电子产品情况调查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4):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