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2021-09-22马雨婷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所建立的遮风避雨、玩乐休憩的场所,实用性是其根本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逐渐具有审美性,承载了很多思想文化。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老子、孔子开始,产生了本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思想经过本土化转变,与儒家、道家思想并称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古人为了传播思想或展现美好的生活愿景,将儒、佛、道思想融入建筑中,使之成为实用艺术门类下的建筑艺术。本文从儒、佛、道思想入手,浅析其核心观点,用实例论证这三大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建筑与儒佛道思想概述
在2 000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在出现之初的主要功能是遮风避雨、玩乐休憩,在这之后,才是对美观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提高,建筑已经不只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构筑物,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越来越强调审美性,并与人们的思想紧密相连,正如肯尼斯·弗兰普顿所认为的:现代建筑史既涉及建筑本身,也同样涉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实质。因此可以说,建筑是供人们居住、活动的场所,与此同时,作为实用艺术的一种,它还兼具审美认知、审美教育等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有三大思想体系——儒、佛、道。这三大思想体系在中国传播、发展,和谐共生,影响了建筑的发展,形成了多样且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这使得建筑具有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同时也让中国的思想广泛传播、发展。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能从建筑中看到古人的智慧。
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等级秩序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非常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也十分明显,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成为统治阶层宣扬、推行的正统思想,渗透到政治、生活、艺术等各方面,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遵循。
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稳定、创设和谐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也影响了古代建筑,如故宫。故宫继承了古代宫殿的传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鲜明的封建礼制。若是从正阳门进,要依次穿过天安门广场、午门广场、太和门,才能到达太和殿,体现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和森严的等级秩序。其次,在布局上,故宫呈现出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是最稳定、均衡的,充分体现了皇帝对于江山稳定的美好期望。
故宫的装饰物中也体现着儒家思想,例如,屋脊上的神兽装饰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神兽的数量可以得知宫殿的等级,等级越高的建筑,其安放的神兽数量就越多,均为奇数,常见的有一、三、五、七、九。乾清宫为皇帝起居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屋脊上共有9个神兽。
太和殿是举行封赏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的皇帝无论是登基、结婚,还是过节、宣布退位诏书,都是在这个地方举行的,屋脊上后面则排列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10个神兽,且神兽前面还有一个骑兽仙人,象征着十全十美,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当人们走进故宫时,能够看到体现等级制度的布局和装饰,感受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
此外,北京的典型建筑——四合院的布局类似故宫,是故宫的缩小版,四方的格局与南北轴线布置不仅能够起到防风御寒、遮蔽隐私等效果,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礼制宗法、尊卑等级秩序及阴阳五行学说。首先,四合院中的正房属于院落中地位最高的房间,正房一般为三间,中间供奉着家中祖宗牌位,东西两侧分别住着家中的祖父母与父母。其次是厢房,东侧厢房住着子辈中的年长者,西侧住着次子。厢房与正房的区别不仅仅是位置的不同,在房屋高度上,厢房也矮于正房。再次,耳房、后罩房、倒座房依次排序,有着大小的区别。
除了北京的故宫及四合院,那些曾经成为古都的城市,如西安、开封等,其有些建筑也蕴含着儒家思想,具有森严的等级秩序。总之,这些建筑在当时不仅是人们起居、活动的场所,更是维护封建统治、传播思想的工具,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维护封建政治的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但其是儒家思想的载体之一。
在现代建筑的修筑过程中,不论是房屋位置,还是房屋装饰,或是房屋布局等,儒家思想依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自然无为”
相对于儒家思想来说,追求自由、无拘束的道家思想则具有超功利倾向。春秋时期,老子梳理前人的思想,形成了道家的思想体系。道家崇尚自然之道,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不争”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总的来说,道家讲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主张“自然无为”“天人合一”,讲究意境美。中国古典美学观念也因此萌芽。
古代的园林建筑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以南方园林为例,从空间上来看,在长廊中建造了一个长方形“画框”,如图1所示。这个长方形“画框”没有做任何装饰,然而却能使空间扩大数倍,也使庭院的内景与外景相连,令人身处此遮蔽之地,也能环顾四周美景。
若是将这一部分的墙体全部做空,又是什么效果呢?虽然空间被扩大,景色尽入眼帘,但却丢失了其核心的气韵,所以,这看似是“无为”的空窗,实际“十全十美”。
江南的古代园林也并非让人将景色尽收眼底,或者是照搬景色,而是追求“以少胜多”的意境之美,以激发人们的想象,达到“境生象外”的效果,这便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道家思想不仅体现在空间的规划上,还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上。江南的古代园林以绿色植被为主,楼廊多以白色为底,搭配黑色,并不会抢夺绿树红花的美,反而通过朴素淡雅的配色,让“自然之风”徐徐而入,体现了老子《道德经》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聪慧,形成了独特的内在美与朦胧美。
中国园林艺术离不开人工建造,但不论是曲径通幽的小路,还是庭院中随处可见的镂空装饰,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南方园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的是意境美,这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从无限到有限的超越美及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也正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出水芙蓉,自然可爱”之美。
四、佛教思想影响下的融和发展
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不同,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其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如果说儒家、道家思想之于建筑,是通过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于是在建筑中有所呈现,那么佛教思想从开始进入中国,就带有目的性,在传播中利用了建筑这一载体。
佛教经帕米尔高原北部传入中国后,便开启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到了汉代,佛塔也进入了中国。佛塔作为佛教建筑的代表,最广泛且最典型的就是楼阁式塔,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并没有适合印度佛教的成长环境,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礼制祠祀进行传播,所以佛塔也就与中国古典楼阁结合起来。楼阁式塔模仿中国经典阁楼的造型,内部设有楼梯,可供攀登。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魏书·释老志》中记载的“自洛中构白马寺……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以佐证。不仅如此,中国佛塔的总层数大多为奇数,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例如,西安的大雁塔从5层加至9层,最后固定为7层。
从建筑形态看,佛塔不像传统的宫殿、园林,其更加高耸、挺拔,并且是在平地上拔地而起,会给人带来突兀的感觉。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最大的佛寺——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严格意义上来说,佛塔属于外来建筑形态,但是经过中国化的发展,已经转变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除了结构转变,佛塔的装饰也融和了中国传统装饰物,极具中国特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佛塔不再拘泥于宣传教义这一用途,经过人们的开发利用,佛塔不仅是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而且具有军事瞭望、装饰景色等功能。
五、结语
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而且加入了审美因素,成为具有观赏价值、保护价值的艺术。从建筑的发展中,人们可直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状况与时代风貌的变化,同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影响,这也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独具特色,从而能立足于世界建筑之林。当然,中国传统思想与建筑的影响是相互的,建筑承载了文化,也同时传播了文化,所以,人们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儒、佛、道思想的精妙与厚重。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马雨婷(1996-),女,陜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