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韦伯钢琴曲《邀舞》
2021-09-22刘百合
《邀舞》,又称《华丽圆舞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韦伯所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诞生于欧洲音乐史中的浪漫主义时期,为标题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并且也推动了这一时期演奏技巧的完善。本文从作曲家及乐曲背景出发,对乐曲的演奏技巧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1827年,音乐家贝多芬去世,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浪漫主义潮流兴起,这个时期较为出名的音乐家有舒伯特、李斯特、肖邦和韦伯等。这一时期的乐曲更多为作曲家自我情感的抒发,还出现了新的音乐体裁,如标题音乐、交响音画、狂想曲等。《邀舞》属于标题性音乐,是钢琴作品中首个用音乐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并且乐曲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创新。
一、作曲家简介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是浪漫主义时期较为出名的作曲家,他在音乐世家长大,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剧团的经理,剧团的巡回演出使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韦伯从10岁开始学钢琴,还写了许多钢琴曲,如《邀舞》;12岁开始进行歌剧的创作,其中最为出名的有《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这部歌剧也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他所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钢琴和歌剧,还包括室内乐、交响乐等,乐曲的主题也较为丰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邀舞》作品简介
《邀舞》这首乐曲是韦伯送给他妻子罗丽娜·布兰的生日礼物,主要描绘了舞会上一位男子邀请一位女子跳舞的场景。男子盛情邀请,女子委婉拒绝,男子再次发出诚挚的要求,女子含羞接受,旋律幽默风趣、抒情婉转,是一首经典的浪漫主义音乐。
这首乐曲采用的是圆舞曲形式,主要由引子、圆舞曲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为三拍子的节奏织体,在和声进行等方面都较为创新,突破了古典主义以往的形式,色彩较为丰富,情绪较为饱满。《邀舞》这首作品将邀舞的过程、跳舞的过程、最后告别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首作品被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改编成了一首管弦乐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邀舞》作品分析
《邀舞》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包括引子、四首圆舞曲和尾声三个部分。
1~35小节为这首乐曲的引子,左手低音的出现展现了一位彬彬有礼的男士正在向心仪的女士发出邀请。此时,右手高声部附点音符的出现,代表着男士被女士拒绝,最终结束在属音上,暗含邀请还未结束。第二乐句的力度由p转变成mf,男士再次发出了邀请,表现得更为急切,装饰音的出现体现了男士的诚意,左右手交替出现的旋律线条好像两人之间的对话,最终,女士被男士的诚恳所打动,接受了男子的邀请,与之共舞。这一段最终结束在主音上,预示着下一部分为新的章节——舞会即将开始。这部分整体为中速,第一乐句音符间蕴含的情感較为含蓄,而随着旋律的进行,情感愈发强烈,为之后舞会的开始做了铺垫。
36~97小节第一首圆舞曲,主题A段为降D大调,ff的力度在情绪上与引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后通过分解的和弦上行来使音响效果和情绪更加饱满和热情,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旋律所吸引。主题B段中,一连串八分音符的跑动将旋律衬托得更加优美,似乎在展示整个舞池的场景,每个人都在旋转着,带有花边的裙子也在肆意地展现自己的美,场面一片和谐,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
98~201小节是第二首圆舞曲,以p的力度出现,均匀的三拍子就像舞蹈的律动一般,轻盈又自在,使音乐充满了梦幻和浪漫氛围。后半部分对答式曲调的出现,就好像两人在亲密地闲谈,将整个舞会轻松、惬意的氛围展现了出来。演奏人员在演奏这部分时,一方面,要将踏板控制住,不能踩得太多;另一方面,小拇指的支撑力要控制好,突出高声部的旋律音,并且要将所有的旋律串成连贯的线条,而中间的双音要下键整齐,控制音量,不能过于明亮。
202~258小节进入第三首圆舞曲,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调性上,由原先的降D大调转到了f小调上,力度保持在ff上,表现出刚毅、严肃的情绪,并且上行的旋律将整个乐曲推向了高潮。后一句跑动的音阶又转到了C大调上,使乐曲的情绪更加热烈,展现的画面更加精彩。之后的再现部分又回到了f小调的高潮部分,前后相互呼应。231~258小节,右手的八分音符跑动好像是女士在轻盈地转动,而左手有力的跳音似乎在展现男士稳重的样子。后面部分多次运用了离调,经过多次转调后又回归主调上。
259~406小节是第四首圆舞曲,其实这一部分又回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中,变化再现、首尾相互呼应,调性为C大调。高音的旋律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之后八度、和弦、双音的出现使音乐的情绪逐渐加强。再现部分的调性转到f小调,乐曲达到高潮,将热闹的气氛再次烘托出来,最终又转回主调上。
乐曲从407小节开始进入尾声。尾声部分采用了引子部分的素材,在经过前几首圆舞曲的欢腾之后,整体氛围逐渐安静下来,舞会逐渐结束。这部分描绘了男士将女士送回座位,依依不舍地进行道别的场景。
四、《邀舞》的艺术价值
标题音乐就是通过文字将音乐的主题展现出来,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会围绕标题进行展开,使得音乐具有一定的情景,也更有利于听众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在浪漫主义之前,作曲家一般将体裁作为标题。例如,《小狗圆舞曲》《月光奏鸣曲》等这些标题是在音乐作品完成之后才加上去的。而《邀舞》这一首作品将音乐与文学标题结合起来,再以“邀舞”这个故事情节进行构思和创作。《邀舞》也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部具有标题性质的音乐作品,充满了革新意识,开始将标题音乐推向大众,为之后标题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模本。
《邀舞》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将圆舞曲的形式运用到钢琴音乐创作中。在此之前,圆舞曲一般用于舞蹈伴奏,节奏较为欢快、情绪较为热烈,一般遵循强—弱—弱的规律。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圆舞曲逐渐划分为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两种性质的圆舞曲。《邀舞》这首作品体现了圆舞曲的性质,打破了圆舞曲实用功能的局限性,是一首独奏圆舞曲,使其能被当成纯音乐作品而进行欣赏,开创了使用圆舞曲形式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
五、结语
与古典主义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特点是作曲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体现在作品中。通过对《邀舞》的分析,人们可以看出作品的节奏较为自由,速度和力度随着不同的场景而发生改变。《邀舞》中丰富的音乐语言、情绪和情感等细节需要人们细细品味,用心聆听。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刘百合(1998-),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