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会科学记录
2021-09-22黄璐璐
黄璐璐
科学记录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科学记录本能较为完整地再现学生科学学习的轨迹,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于是,記录几乎运用于每堂科学课,老师也会反复教导记录的方法、规范记录的格式等等。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记录,还存在内容局限、形式单一、记录分工不均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等,对科学记录本可以包含的内容要素和记录形式,阐述自己的心得,以期使记录不只限于记数据,而是真正记录学生科学成长的过程。
一、科学记录出现的问题
(一)记录要求不明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会采用记录单,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及时做好记录。但实际上,实验结束后仍然有部分小组的实验记录单是空白的。学生似乎很难放下兴趣正浓的实验,填写记录。
(二)记录人员敷衍了事
通常每个小组会选定一名学生担任记录员,看似分工明确,但带来的问题是:小组的记录活动都推给了实验记录员。久而久之,老师发现,负责记录的学生出现了倦怠心理,敷衍了事,而其他学生的记录能力却一直没有得到锻炼。
(三)记录内容、方式单一
记录本上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以及一些简单的习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性的东西没有地方记录,课前的思考发现、课后的拓展研究也没有地方记录。记录方式主要以表格为主,局限了学生对记录方式的创新,也缺乏个性(见下图)
(四)记录结果缺乏必要的指导与评价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照科学要求记录,缺乏严谨性;有的小组害怕出错,不按照实验实际结果记录;有的小组甚至都不知道填什么。学生并没有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科学记录的习惯,而是把记录当作一个形式,为了记录而记录。
二、引导学生做个性化科学记录
刚开始所教的学生是三年级,无论是科学课还是记录本都是刚刚接触的新事物,所以兴趣有余,但规范不足。学生容易将记录本装扮成绘画本,因此刚开始,重点在记录内容上,指导学生应该记录哪些内容,哪些地方可以自己扩充,而且装饰的部分留到课后去完成,不要耽误上课。随后,慢慢放开,让他们发挥自己个性去选择自己的记录方式。从学生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来,一开始的记录充满童趣,在设计、绘画装饰上都很用心,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内容并不多,逻辑性不够(见图2)。随着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锻炼,可以看出来学生记录的内容逐渐丰富,版面编排也更有逻辑性(见下图)。
除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得到有效记录外,学生在课后的探究记录也更具有自己的个性,反映了课外探究的真实过程。如养蚕日记(见下图),需要更多的耐心、毅力,比课堂上的记录更难能可贵。
三、个性记录本使用的基本策略
(一)人人准备,丰富形式
可以人手一本记录本,加入自己个性的元素,内容也不限于实验数据,可以记录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收获、课后的拓展等,也可以记录内心的疑惑与发现等等,还可以把课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发现继续记录下来。
(二)收放结合,关注内容
我们结合学生的记录水平,做到扶放结合。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应记些什么,至于怎么记由自己决定。比如,重点记录研究过程、现象与数据、主要科学概念。在此基础上,个性化添加课前课后自己的思考、发现与心得。其次,把握时机,什么时候实验,什么时候记录,以及课堂中和课堂外如何记录,老师也要做好引导。如“摆的快慢是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应先让学生动脑、动笔预测,然后再进行实验,防止学生先实验再补充预测的形式化行为,也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及时评价,激发情感
老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记录,做出有效的评价,而不是走过场。要让学生切实明白自己的记录,哪些地方做得比较严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此外,我们在一阶段学习之后,可以进行班级记录本的鉴赏与评价,从记录内容和记录形式方面,表扬做得好的,指出不足之处。除了老师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好的记录本还可以通过展示和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平时,老师也可鼓励学生经常翻阅、改进自己的记录本,感受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这也是一直提倡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严谨做科学的精神,而科学记录本正好可以体现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习惯的培养、以及良好科学态度的形成。这也是一种很好地形成性评价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更全面地展示学生学习的思路、历程和发展情况。
通过记录本,学生可以将每个阶段科学学习中的点滴都记录下来,有科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中收获和课后的发现与心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科学学习一路走来汲取的精华、收获的成果,而个性记录本,就是学生在科学之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