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阳光 必有远芳
2021-09-22董问博
董问博
林徽因女士是建筑学家,亦是一位诗人,她的《一片阳光》采用诗化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性美,同时也流露出乐观情愫,读后,感受到作者是那么热爱生活。心里有阳光,才能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才能让内心变得强大富足。
文章开篇,读者就走进宁静的境界中:春初,将午未午,阳光从窗玻璃里投射进来,室内笼罩在阳光之下,此时,思绪如蝶,翩然若飞……我们品读文句,内心也渐渐宁静下来。那种交织灿烂,那种明艳四射,透过文辞,直抵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作者由眼前的阳光,想到了自己界定的“豪侈”之光——烛光和阳光,并把二者进行类比,前者雅有古意,后者充盈着灵性。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烛光和阳光有共同之处:纯净、恬静。我们也不难看出,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内心是怎样一种宁静啊!作者为我们描摹了烛光和阳光所营造的世界,这两个意境画面感非常强,不但抒写出作者对美瞬间的捕捉,也浸透着作者本人那种古典、知性、优雅的气质,读后让人不觉感慨: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阳光是生命之源,本文标题为“一片阳光”,其实不难看出,这里的阳光不仅是眼前的阳光,更有由眼前回忆起的与阳光有关的过往。这里的阳光是心中的阳光。具有双关特点的标题更耐人寻味。作者写了自己六岁时候因出水痘被囚禁休养的事情,生病原本是孩童痛苦的灰色经历,在作者笔下却写得摇曳生姿。称“水痘”为“水珠”,赋予了它美好的名字,让人感到神秘的骄傲和荣耀,这种“找乐子”的思路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读完让人菀尔一笑。在这种孤独的日子里,作者发现了阳光照射在屋子里,创造了精美无声的金色世界,让自己摆脱了眼前的痛苦。这里我们可以说“一片阳光”是作者病中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作者由此产生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兼含有光辉灿烂、恬静平和、生机繁盛、自由永恒、温暖欢乐等特点,因而确实称得上是缓解孤独痛苦的良药。初春一片诱人的阳光,竟然引发了孩童对美的观察和体悟,病痛的苦难竟然化作追寻美的力量,我們不得不感慨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因为有了童年的感觉为依托,阳光在作者眼中才成了别样的事物,才是作者回忆中不可或缺的、极自然联想到的事物。其实,内心能联想到阳光,即使周围再孤独寂寞,内心也是温暖丰盈的。
我们内心也应该拥有一片阳光,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夜踽踽前行,让我们无惧生活中的苦难和病痛;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孩童一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自己沉静下来,找寻美,感受美。或许孩童时候的我们,也有几件颇有童趣的故事,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有去寻找物外之趣的慧心,但是随着年岁的增加,对周围的认知更理性,更熟视无睹。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家眼里的独特敏感,正是孕育艺术创作的根。我们也应该放慢生活脚步,去捕捉生活的意趣,唯如此,才能真正发现美,领悟美,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人说,林徽因女士的这篇文章达到了“艺术上最澄净的境界和思想上最灿烂安宁的境界”,我要说:阳光,不仅仅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内心,心有阳光,必有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