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为本 立德树人

2021-09-22刘婷婷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审美小学音乐德育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音乐学科为载体,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176-02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品德的好坏,决定这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更重大的任务。加强品德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科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1]。

音乐这一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实施德育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德育特点: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2]。如何发挥音乐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基于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从音乐课程内容的各领域出发探索出了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音乐是激发情感、表现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作品,分为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将音乐与语言结合,直观地体现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歌曲、戏曲等[2]。《义勇军进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等歌曲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歌曲,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如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其歌词极富画面感,感染力极强,令学生十分震撼和感动,并产生对侵略者的愤怒。同样,优秀的器乐作品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毫不逊色。而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能立刻感悟到那种悲壮慷慨、激越昂扬、不屈不挠的意境。通过音色、节奏、速度、力度、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各要素的巧妙结合,不断变化,音乐能够表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触动人们的心灵。《礼记·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与声……”音乐正是通过“生于心,动于情”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另外,感受欣赏中外民间音乐,熟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其他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宽容尊重的意识、团结协作的能力……总之,通过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高尚情操。

二、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孔子提倡“诗、礼、乐”的教育,他认为诗能使人振奋,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立足,音乐能使人学有所成,可见“以美育人”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传承。音乐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体验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通过作品的音韵美、曲调美、和声美、音色美等方面,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感受,体验音乐美的情怀,进入音乐美的世界。一首好的歌曲,往往蕴藏着美好的寓意,或是承载着美丽的梦想,或是展现炽热的情怀。如《画四季》《种太阳》《乘着歌声的翅膀》等歌曲,这种情境之美,会深刻感染学生,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萌发美好的种子。同时,好的声乐作品曲调优美,用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效果。而器乐作品则会通过它的音色、旋律、速度和力度等的变化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动人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靓丽丰富的音色,都使人身心愉快。如《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江楼暮鼓”以琵琶模拟钟鼓声开场,鼓声醇和而温馨,展现江南暮色的柔和之美;“月上东山”描绘出一轮明月从东山慢慢升起,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每个段落都是运用丰富优美的音色合奏、强弱的力度变化、或急或缓的节奏表现着优美动听的主题,让听者心旷神怡,尾声的渐行渐远,余音袅袅,又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音乐的美,独具一格,可意会不可言传。音乐的独特魅力,能够激发出學生愉悦的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

三、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除了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外,学校的音乐活动还包括音乐社团活动和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如合唱、器乐、舞蹈比赛及各种宣传演出等。唐铖、朱经农、高觉敷1930年主编的《教育大辞书》中写道,音乐产生的原始动力,是精神的需要、是情感表达的驱使。对学生来说,格调高雅的音乐,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努力向好。因此,要充分利用音乐的力量,利用各种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坚持组织开展合唱、舞蹈、器乐等音乐社团活动,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音乐社团以音乐为纽带,要求学生自行策划、组织相关活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宽容理解、共同合作的意识。如合唱团需要社员,自觉成为团队的组成部分,达到声音和谐、声部均匀、情绪速度统一,最终才能达到声音的和谐美。各种形式的演出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如在独唱、独奏中与伴奏的配合,舞蹈表演中动作整齐和队形变化的协调,各种造型效果的相互衬托等,都需要师生、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密切合作。这些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在音乐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场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教材中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向学生展示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与独特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自觉接受中华文明的洗礼,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在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除了充分利用音乐教材中选取的我国各民族优秀音乐作品之外,笔者还把古诗吟唱作为研究课题,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古诗词新唱活动。这不仅传播了优秀的音乐文化,还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在这一活动中,音乐课堂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总之,音乐是人类创造自由、和谐、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音乐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丰富人们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塑造人们的气质,传达人们的心绪与激情。美好的音乐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追求美的同时得到了真,追求美的同时也提升了道德修养,这是善。具备了真善美,学生的道德素养自然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刘婷婷(1970~),女,汉族,山东滨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审美小学音乐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