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22吴书华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适应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积极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知识学习更加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已然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课堂导入、教学语言、教学情境、课堂提问、课后延伸这五个方面,就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04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生活化逐渐被人们所重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便倡导教育要面向生活,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发展。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将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就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借鉴。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设计符合实际的导入内容,引入生活化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课堂基础[1]。

如在“家的意味”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家”这一个字,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并不陌生,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呵护,感受着家的温暖。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展示有关“春运”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目的地是哪里?这一问题会让学生联想出“家”这一答案。通过这些图片,学生能够回忆起春节这个全家团圆的节日,回想起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美好场景,回忆起家的温暖。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图片的引领下去思考家的含义,回归于生活之中去联想家的内涵。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够更加轻易地带领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频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真实、生动之感,在潜移默化中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和对话,以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生活韵味[2]。

如在“少年有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学生的梦想作为切入点来设计教学语言。师:你们知道“梦想”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梦想呢?生1:我以后想当超人,帮助好人,战胜坏蛋。生2:我长大了想当老师,教别人知识。生3:我长大了想飞上太空去看看。生4:我长大了要养好多小动物,让他们不再孤独……师:同学们的梦想真的是丰富多彩!我呀,也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有梦想就有未来,年少的你们,一定要敢于追梦。这些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通过这样与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梦想,能够为课堂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氛围。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进行体验和表达,从而促使学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融入生活、面对生活,其本身便充满了情境性与生活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3]。

如在“生活需要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播放男孩骑共享单车出事故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回答是否骑过共享单车这一问题。随后,教师可在课件上展示“法律规定未满12岁不能使用共享单车”这一规定,并且让学生思考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感受法律与生活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展示“一家网店的老板主动申报纳税”“一位妈妈准备送六周岁的儿子上小学”等情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情境,学生能够将思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法治观念也能够得以强化。

四、课堂提问生活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有效思考,提出对于知识与生活的疑问,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顾讲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阶段。课堂提问的过程,便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而知识本身便来源于生活,将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属性,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入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4]。

如在“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以及影响,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其实,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之中,更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2016年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的图片,进而提问学生“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夺冠,使你有怎样的触动?”“如果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存在吗?”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女排精神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问题的引导下获得生活化的思考和感悟。

五、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课堂所学知识是引领学生走入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而真正的知识则来源于生活,知识的应用也必然要落实到生活之中。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

在“知识产权”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智力成果权的重要性。课后,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侵犯他人智力成果权的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的危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这项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侵犯他人智力成果权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危害,进而提高其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如今,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偏向知识目标、教学方法单一、唯教材化倾向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造成一定阻碍。只有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摆脱枯燥、抽象,才能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认識到生活对教育的价值和内在意义,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3).

[2]孙履震.以生活引领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30).

[3]田进峰.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6(9).

[4]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下),2017(4).

【作者简介】

吴书华(198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