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编演在小学中年级小古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21-09-22刘秋燕

师道·教研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本剧司马光古文

刘秋燕

小古文即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一听文言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古文作为文言文的一种,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包含着社会制度、文化特征等方面内容,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中学学习打基础的。一般文言文教学模式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解释文本——感悟道理”。本学期,学校陈老师“另辟蹊径”——运用课本剧编演学小古文的方法。

一、前置任务,激发编演兴趣

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司马光》的编写和演绎训练。这是前置编演任务,是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了综合能力。

(一)“小小评书人”。对于不太敢表现自己、理解能力中间的孩子来说,给他们布置一项“用自己的语言、评书人的形式来向大家讲讲司马光的故事。”这个任务比较有吸引力。如果他们能成功完成这项任务,一可以提高他们的胆量,二是可以熟悉文本。

(二)“我的编剧(演员)手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有两条线:一是人文主题,二是语文要素。《司马光》在统编三年级教材的第八单元,写作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我们能把“我的编剧(演员)手记”前置,就可以让学生在前期的编演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对小古文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落实单元写作要素。其间,教师可以进行监督与指导,指导学生在写在编演小事的收获,对学生单元习作要素的落实起到 “催化剂”的作用。

二、合理分组,提升编演热情

(一)學生的学习能力。课本剧的编演有两大任务:一编;二演。对于初步接触小古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是清一色学困生,估计会止步在编的阶段。他们要么没法把小古文的意思精准翻译,要么语言的组织是非常“碎片式”的。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没能真正去理解人物的形象,把人物内心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因此,课本剧的编演分组(4人小组)最好是“121”。让学困生有样可依,有样可学。

(二)学生的个人特长。课本剧的编演涉及编剧、导演、演员三种角色。“编剧”需要有较强文字组织能力的学生,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当编剧最适合不过。“导演”需要能够精准理解文字又能指导演员准确用表情、动作等表现,理解能力好且擅长表演的学生可以胜任。而演员,他是需要各式各样的。拿《司马光》这一小古文来说,它涉及到司马光、“皆弃去”的同学和掉缸的学生。角色选择时,侧重考虑表演能力。司马光和掉缸的学生需要表演能力高强的,“皆弃去”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三、补白剧本,降低编演难度

(一)初步接触时。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步接触时采用“补白式”的编写,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如果一开始高处定调,学生势必会觉得课本剧的编演是高不可攀的山峰,失去想要征服它的勇气,从而放弃攀登。

(二)面对学困生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困生来说,怎么样才能培养他们在课本剧编演方面的兴趣。那就是要让他们一点一点地体验其中的成功。补白式的编写,降低了编写的难度,让学生逐步体验编剧的成功。

四、直面不足,深化编演效果

这节课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演司马光的孩子把“石头”扔向了墙壁,导致“石头”差点砸到了掉缸同学的头上。在这紧急关头,老师马上喊停,让我觉得有点可惜。课堂因意外而精彩。这个时候学生的动作明显就不是“持石”而是在 “扔石”,如果能用“各位小观众们,你觉得这个司马光做对了吗?”引导学生去思考,那么通过文景对比,学生就更加深了对 “持”的理解,感悟语文学习的严谨性。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课堂有瑕疵,有遗憾,但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我们能正视,那么一定能让课堂更深入、更完善。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课本剧司马光古文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司马光砸缸之谜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司马光砸缸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