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30年对话史,力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向更紧密的未来
2021-09-22葛红亮
葛红亮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是双方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年”。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于双方来说,梳理30年对话史的进程,总结30年对话史的经验,重点在于抓住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规律,关键在于增强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互信,落脚点在于面向未来,在于着力推动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东盟30年对话关系发展史
中国—东盟对话关系进程开启于1991年7月19日。彼时,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应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邀请,作为嘉宾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幕式。
诚然,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至今仅30年,但在东盟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互动还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这包括中国与马来西亚(1974)、菲律宾(1975)、泰国(1975)等东盟成员国的建交,以及中国与东盟在“柬埔寨问题”上所进行的对话与合作。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建交虽然并未让它们当时对华形成完全的政治信任,但却开启了中国与它们实质性的经贸往来关系。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它们的经贸关系规模趋向增大,中国逐渐被东盟国家视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和经贸合作伙伴。在“柬埔寨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成为东盟国家眼中地区事务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和一股重要的建设性力量。而东盟作为整体在这一问题上与中国的互动也让中国对于东盟在处理地区事务方面的方式和作用予以重视。
由此来看,中国与东盟在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并非偶然,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此前在双边和多边层面的互动与合作及在其中对彼此形成的重视态度显然构成了初步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与认知基础。与此同期,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外交关系,与新加坡、文莱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中国—东盟对话关系进程的开启及此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梳理中国—东盟30年对话史大致可以经由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轴,另一条则是政治与安全、经贸与人文等中国—东盟关系的结构性因素。
按照时间轴,1991年至1997年是中国—东盟对话史的第一阶段,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12月举行的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节点;1997年至2003年则是第二阶段,以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节点;2003年至2013年是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发展史的第三阶段,这则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为节点;而2013年迄今,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发展正处在第四阶段,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双方关系“提质升级”为主题。
政治与安全、经贸、人文往来等结构性因素是窥探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发展史的重要依据,而依据时间的维度,政治与安全、经贸、人文等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和结构性演进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重点。
政治层面,中国—东盟对话关系的深化基于冷战中后期双向互动所建立的政治、认知基础,展现出磋商关系(1993)、全面对话伙伴关系(1996)与战略合作关系(2003)的演进发展,从早期地区多边框架中彼此相互需求,逐步走向地区与全球事务中共同参与和戰略协作。
安全方面,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演进过程中,双方以安全观的互动为基础,中国在2002年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了“新安全观”文件,相继建立起一系列双边与多边的安全机制性对话与合作,设立海上紧急事态热线,中国和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安全合作也经由海上联合搜救等低敏感领域转向防务装备的合作,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在地区安全和双向合作中对华张开了怀抱。
经贸领域,对话关系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投资规模呈现出扩大态势,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其升级版的建设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东盟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双向贸易与投资结构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推进与地区产业链的紧密化,呈现出变化的同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人文往来中,机制推动和制度引领具有显著的特征,《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印尼副总理级别人文对话机制等多边、双边机制则最具代表,而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人文交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三大支柱之一。
由此来看,中国—东盟30年对话关系发展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其演进的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展示出结构性变化与重要性提升。而就此,总结中国—东盟30年对话史的经验和抓住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规律,成为我们研学30年对话关系史的重点,及面向未来推动建设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传承历史经验,力推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回顾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发展30年,可以发现,双方对话关系在不断深化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地区合作的典范,双方率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率先建成自贸区,率先进行海上联合演习。正处在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和不断领跑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中国和东盟建立起稳定的互动模式,累积了难能可贵的历史经验。
30年来,相互尊重、加强对话和增进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互动关系发展的前提。中国与东盟的互动始于在地区问题中的参与,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虽然存在差异性的看法,但却在地区事务中认识到彼此的重要性,形成了尊重、对话为核心要件的关系。
在对话关系建立后,相互尊重、加强对话和增进合作依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盟关系的主轴。正是在相互尊重、加强对话和增进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东盟政治互信不断累积,睦邻友好关系得到拓展,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由此水到渠成。在过往30年,虽然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相互尊重、加强对话和增进合作的中国—东盟互动传统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东盟关系重要性的提升,以及在双向对话和合作内容方面的“提质升级”。
30年来,以人为本、聚焦发展成为中国—东盟互动关系前进的动力。诚然,中国—东盟的政治互信在累积,贸易关系和投资结构也在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双方间就完全不存在问题。面对问题,中国与东盟在互动过程中“风物长宜放眼量”,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聚焦发展的共识。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和东盟成员国,无论大小均从中获益,以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从改变互惠体系中获益。双方都需要在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互信、改善贸易关系与投资结构、优化地区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基于这一逻辑,“提质升级”已成为中国—东盟对话与合作关系的主题。
30年来,胸怀大局和相互支持逐步构成了中国—东盟关系重要性提升的战略内涵所在。在对话关系建立以后,中国在成为地区多边框架重要一员的同时,对东盟在多边框架中的“中心性”地位始终持有尊重和支持的态度,同时东盟在诸多地区与国际问题上也和中国持有高度一致的认识。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国际形势下有着更为凸显的体现。
中国和东盟国家面对世纪疫情,共同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深化国际抗疫合作。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东盟国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坚持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和反对保守主义、霸权主义有着高度的共识;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深化全球化改革有着相当一致的认识;对于改善区域和全球治理及提高治理水平持有相同看法;对于通过“工业4.0”和新科技革命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也有相似诉求。
以史为鉴,学史力行,总结中国—东盟30年对话关系史中呈现出的规律和双方互动进程中累积的经验,落脚点在于传承历史经验,力推双方在合作关系“提质升级”和更趋成熟的基础上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及以此开创双方关系更加精彩强劲的下一个30年。
·作者系东博智库高级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