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运动心理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2021-09-22于志华康翠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3期
关键词:模块化心理学实训

于志华 康翠萍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基础工程。以“运动心理学”为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从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四要素着手,探讨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运动心理学;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84-02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1]。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而模块化教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因此,本研究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以运动心理学课程为切入点,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化教学思想(Modular Teaching Method,MES)最早源于1869年哈佛大学实施的课程选修课,后来发展为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已取得成功经验。为了破解本科专业传统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的问题,康翠萍教授进一步提出“三模块”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逻辑整合成循序渐进的三模块——“前沿导览”(Guiding)+“专题研讨”(Discussion)+“项目实训”(Practice),简称GDP模式(表1)。

每个模块是具有自身内在逻辑的学习“单元”,三模块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由知到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循环上升,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很高的普适性。运动心理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课,非常适合进行模块化教学。

二、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有研究者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即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这四要素入手,对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系统探索。

(一)环境要素

在全国课程思政大环境下,中南民族大学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教务处等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出台了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激励计划,鼓励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迅速组建“课程思政指导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到各学院宣讲,邀请专家举办“线上+线下”的讲座与培训,授之以渔。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每个周的星期四定期举办专题午餐会,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为本研究提供了信息供给、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主体要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运动心理学任课教师通过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唤醒铸魂育人的职业使命感,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3]。

(三)内容要素

运动心理学课程“德育”资源丰富,坚持“内容为王”,围绕各章的教学目标,敏于观察现实生活,挖掘隐蔽性、随机性、渗透性很强的思政元素,融道于术,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道德引领和价值塑造,体现了“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理念(表2)。

(四)过程要素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合作研讨、活学活用,促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以致用。

1.“前沿导览”模块

教师采用寓言、故事、赛事评析、时事动态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设计一个统摄性较强的先行组织者,吸引学生满怀好奇地步入心理学知识的殿堂。“认知评价理论”对体育生来说是艰涩难懂的运动动机理论,教师以“孩子们在为谁而玩”的故事开篇,通过设问:“假如你是喜欢安静的老人,你会如何让那些天天在你家门前嬉闹的孩子主动离开?”启发学生思考,由一开始的“用板砖拍”“放狼狗咬”到“逐步减少物质奖励”,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的理性社会人,引出著名的“德西效应”,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探究这种效应的心理机制——“认知评价理论”。“导”学设计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内驱力,既重视专业素养培育,更关注人格修养培育,为课程树魂。

2.“专题研讨”模块

教师把握重难点并搭建支架,通过“问题导向式”学习和“合作研讨式”学习,促进理论内化。构建合作共生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给予学生自主权,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对学生充满期待和包容,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培养积极情绪,使其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认同。学生在和谐、自由、安全的氛围浸润中,享受自主探索与合作发展的乐趣,体验成功与尊重。课堂成为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的场域,既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关注情感价值观培育,温润心灵,为课程添翼。

3.“项目实训”模块

“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项目实训”模块是知识活化的过程。通过现实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4],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在学习“归因”专题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通过分析这句话中的不同归因特点,鼓励学生学做君子,“吾日三省吾身”,凡事多从自身反省,这对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未来的夫妻关系和同事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整门课程的“项目实训”模块,采用项目式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依据“项目实训”学习框架(下图),进行以实践取向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学生在做中学,利用真实问题、真实需求与真实评价,使其团队合作与领导力、策划力与执行力等应对未来挑战的刚需能力得到锻炼,探究思维能力等高阶认知得到培育。

“项目实训”学习框架

三、结语

课程思政常态化是全人教育的应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破解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单兵作战”与“孤岛化”的实然困境,實现全面全方位全程育人,既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多部门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更需要专业课教师的鼎力配合与践行,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3]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29.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模块化心理学实训
“没有用”的心理学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