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学分促学业专业促产业产业促就业
2021-09-22
湖南省常宁市农广校是一所成人农业职业中专学校,近年来,学校明晰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夯实办学基础,积极筹办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示范班,通过办学体制的转型创新,逐步形成“以学分促学业,以专业促产业,以产业促就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教师教学有质量、中职教育有保障的办学特色。
一、主要做法
(一)畅通农民成长渠道,提升农民学历水平。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高素质农民;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高素质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续和合作函授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全面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
(二)强化教师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一是选送教师参加能力提升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全校的师资力量,学校选派了6名教师进入湖南农业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训;二是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今年学校已有16名教师取得了证书;三是大力开展校本研训,全面提高教学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四维课堂教学。一是对接空中课堂,积极筹备组建農广系统卫星接收站。二是开设流动课堂,实现科技、人才、设备、信息四进村。三是创新固定课堂,探索实施互动教学,积极推行项目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实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学校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开展技能练兵活动,实现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常态化和普及化,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四是打造田间课堂,加大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辐射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二、主要特点
(一)教育内容上突出“产业”教学。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际操作,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二)教育方式上强化“学分制”管理。以学时数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学时与学分按照学时折合学分,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分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学生参加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等课程学习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的学分。二是学生具备相应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经认定可以折合一定的学分。如参加职业培训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获得的证书,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知识竞赛获得的证书,均可折算学分。通过“学分”与农民享受涉农优惠的捆绑,实现学员凭学分取得证书,凭证书获得涉农优惠和各种补贴的关联机制,从而有力促进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自觉化和常态化。
(三)教学组织上建立“弹性”学制。根据农业生产规律、农时季节,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地点和内容。在理论教学上采取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验实习与专业见识、技能实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根据主要生产环节、生产技术安排实验实习,形成紧贴实际的弹性教学模式。
三、取得成效
1981-1994年学校毕业的中专学生有1.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中专学生862人,他们大部分成为乡镇的领导干部,农民致富的带头人。1994年开始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衡阳师范学校、湖南工程学院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本科成人学历教育,开设农学、会计、法律等热门专业,毕业学生6183人。常宁市电力、交通、银行、财政、审计等单位都有我们的学生,桃李满常宁。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学员中获得省级劳动模范8人,省级十佳农民2人,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312人,政协委员147人。参加短期培训学历提升的学生517人,公务员9人、村干部182人、村后备干部218人,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带头人813人。为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面向农村发展产业,服务农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学校准备开办非全日制中专示范班,紧贴市场、产业和职业,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