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建体系创平台强服务
2021-09-22
近年来,湖南省宁乡市农广校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己任,以专业对接产业发展,以课程对接岗位要求,以人才对接市场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培育机制,为宁乡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积极争取政策,落实培训经费。2008年宁乡市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市(县)财政增设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定额按全市农业人口年人均1-2元以上,主要用于現代农业示范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近年来,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建成产业分校、农民田间学校20所,建设各级各类培训基地40个,其中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培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1个。
(二)全面整合资源,多部门互相合作。成立了由1名市委常委任组长、市政府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与农广校合署办公,农广校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每年由农广校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在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通过多途径宣传,农广校农民培训金字招牌声名远播,每年想委托农广校承办培训的单位不少,学校积极和各部门合作,全方位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三)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联合中央、省、市媒体,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央视17台农业农村频道媒体资源优势,结合宁乡市主导产业,广泛宣传高素质农民在促进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用先进人物典型经验、突出成绩、创业历程、奋斗精神鼓舞乡村振兴斗志,传播科学技术力量。
二、主要特点
(一)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实行“一主多元、二教、三结合、四到位”培训模式。“一主多元”即以农广校为培育主体,乡村振兴学院和农民田间学校为补充,农业园区、企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为实习实训基地的培育体系,教材选择上遵循“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二教”原则。“三个结合”,即理论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农忙与农闲相结合、老师面授与各种媒体教学培训相结合。“四到位”,一到位即满足农民需求,把培训班办到协会,办到合作组织,办到农业企业、村组、农民家门口;二到位即培训班后勤服务到位;三到位即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技术,现代化手段到位;四到位即跟踪服务到位。这种培训方式易于被农民接受,参训农民称这种方式“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二)加强跟踪服务,满足农民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踪服务实施方案,创新“四步走”跟踪服务方法。即通过专家上门“多对一”指导,解决学员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与学员座谈,搜集产业发展和培育工作的“金点子”;通过交流考察学习,借鉴他人先进发展经验;通过农技人员实地指导,实时提升产业发展技能。其中交流考察学习尤其深受学员喜欢。从2015年开始,陆续组织学员到福建、常德、浏阳等省、市、县考察学习。学员们反映学习收获很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
(三)寻求多方合作,搭建四个平台。一是搭建项目对接平台。通过与各部门对接,搭建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与政府业务科局和部门的对接平台,以争取更多资金扶持。二是搭建技术信息平台。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搭建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与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求知、求技平台,为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找到捷径。三是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组织行业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搭建横向联系、交流合作平台。四是搭建融资平台。组织农业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与银信部门对接,实现银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
三、工作成效
宁乡市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成效明显。农民通过培训,尝到了甜头,增强了致富本领,发挥了“领头雁”作用。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更多农民认识到了培训的好处,纷纷要求报名参加培训,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水稻、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进行培训,造就了一批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技术精湛的科技型农民,2014年以来,1000多名学员被认定为高素质农民,辐射带动了身边10多万名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成为了市场的弄潮儿。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引领下,农业产业“一环两带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建成。2020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24.45亿元,同比增长4.5%。20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17家,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家庭农场共计1014家,其中新增家庭农场66家。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成为推动宁乡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