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业带动绿色发展
2021-09-22黄生飞
黄生飞
1980年,我出生在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一个农民家庭。1994年和父母来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去服装厂上班,2006年去日本研修服装技术,3年后回到浦东新区办服装厂。2015年浦东新区宣桥镇季桥村首推家庭农场模式,因为对土地的眷恋,更是为了“想吃好米饭,去种好水稻”的初心,我第一时间参与了竞争,村民首次流转出来106亩“次地”,我和8位对手竞争胜出,丈夫和村党支部书记都没能说服我放弃。我把零散的土地、荒地甚至石子地修整平复,播种、插秧、田间管理亲力亲为。后来父亲、弟弟等也先后加入,队伍逐渐壮大起来。我做起了宣桥镇季桥村的第一位家庭农场主,也是浦东新区首批青年农场主。6年来,我围绕水稻做文章,科学种植,深研生产,打造品牌,建立起种、产、销协同的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选稻种
2016年,宣桥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农场推荐了几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有一种新型早熟优质香型水稻“松早香”,因为上海地区的水稻品种基本是晚熟品种,成熟期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松早香”作为早熟品种,比“南梗46”等其他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上市时间提早了近两个月,正好填补了市场上每年9月至10月的新米空档期,可以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因收获时间比传统水稻早,赶在国庆前上市,也称“国庆稻”。我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早熟优质品种,打听了水稻的属性后,更是果断拿出了10亩地做试验。但毕竟是新品种,口感好不好、市场销路灵不灵,其实我也没有把握。
第一年水稻收割后,我先在自家的炉灶上尝了个鲜,还把新米送给亲朋好友们品鉴。记得那天晚上我煮了一锅米饭,一开锅,香气扑鼻而来,在二楼的双胞胎儿子闻到香味,一个劲地问“妈妈,你煮了什么,那么香?”
品尝过的老一辈农民说,“国庆稻”吃出了当年“老来青”的味道,就是不吃菜也可以吃两碗饭。“老来青”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响当当的粳型常规水稻品种。由于煮出的米饭香味浓郁、晶莹如玉,食之清新可口、粘而不腻,素有“一叶青菜半碗汤,二两米饭一口光”之称。
新品种大米“试验”成功了,但我却为“巷子深”犯了愁。第一次自己全流程生产出大米,到哪里卖、卖给谁?让我思忖了好几天。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朋友是做微商的,而且有一批比较高端的客户。我把米做成小包的试用装,请微商在售卖其他商品时搭配赠送,并告诉客户这是上海的新品种米。没想到,几天后微商朋友打来电话,“你今年生产了多少大米,都卖给我吧!”
第一年一炮打响,第二年我拿出207亩土地种上了“松早香”,如今农场近千亩土地都被这个早稻品种“包圆”。为了满足上海市民消费需求,农场打造从1斤3元左右的“大众款”,到10元左右的“精品款”,还有28元以上的“高配款”主攻宝宝米……新米还没上市,就有许多“回头客”提前预定。把原本平凡无华的大米,打造成了抢手货,每一个都是爆款,变成了可以持续经营的产业链。
2017年,我正式开始打造“生飞大米”品牌,用自己的头像作为主体设计LOGO。对于市民来说,买了生飞大米,获得的是消费的喜悦。对我而言,换来的是一年365天的监督,可不敢辜负那一双双信任的眼睛。生飞大米获得上海市品牌大米称号,成为浦东农博会的抢手货,登上“盒马鲜生”“百联超市”等53家超市的货架。2017年卖了10万斤,单这一项,经营额就超过了100万元。2020年,生飞大米在一次竞标中获胜,成为浦东某家知名单位的“座上宾”。并借助信息化力量,建立微商城、京东专营店,使优质农产品“联姻”互联网,形成“线上线下双畅销”的态势。
种生态
秸秆处理是农业棘手问题,如何做到零污染、低成本一直是个难题,每年收割后的水稻秸秆如果就地还田虽能增加土地养分,但秸秆残留的病菌、虫卵会使来年水稻种植增加病虫害风险。2018年开始,我成功探索了绿色生态模式——水稻、大球盖菇轮作。秸秆从田里收割后,先利用菌菇对其分解再还田利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秸秆离田再利用技术,大大缓解了秸秆处理的压力,还能改良土壤,提高收益,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一般是临近6月份准备种植新一季水稻,11月份稻子成熟,然后用秸秆种植大球盖菇,3个月后采菇,每亩产量是7000斤,每种植1亩大球盖菇可以利用15亩的水稻秸秆。这不仅成为秸秆利用的最佳方案,还带动周边农户一并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对上海本地秸秆的处理而言意义深远。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虾稻共生”“稻鸭混养”等绿色种养方式,有效提升了“生飞大米”品质。目前,生飞家庭农场已经成为上海市水稻与菌菇轮作示范基地。
搞副业
如今的生飞农场,积极探索业态创新。今年农场首次专门开辟出50亩田地,供50个家庭认养。家庭认养田地后,即成为农场庄主,参与水稻春种秋收的整个流程,包括插秧、日常管理、收割等,亲手劳作。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里,不少“庄主”喜欢带着家人自驾来到农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与水稻田间管理、采摘农产品,悠闲地参观农场,听农业专家讲“稻田里的秘密”,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满载而归。每个周末都有近50个家庭来到农场,体验都市稻田的别样休闲。
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群体,我还精心设计农场休闲体验活动。田间可以插秧播种、收割水稻、打谷收粮、扎稻草人;地头可以亲子寻宝、采大球盖菇、摘番茄、掰玉米、创意涂鸦;水里可以钓虾、摸鱼、捉螃蟹;室内可以制作米糕、手作彩稻画、种植盆栽蔬菜、学习农业科普知识……多元而丰富。每到周末,农场一票难求,天天火爆,大人孩子流连忘返。同时,来农场参加“亲子游”活动的市民,都会兴高采烈地选购优质农产品带回家。
6年来,我心系“米袋子”“菜篮子”,做到自我加压,在扩大农场规模上下功夫,在科技兴农上做文章,在探索新型产销模式上创新,在生飞家庭农场基础上组建乔稼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生产面积由最初的106亩增加到1000余亩,我们产出的大米、瓜果、蔬菜、食用菌、鸡鸭禽蛋等优质农产品得到市民的喜愛,从田间直达市民餐桌。2021年初,为做大做强上海地产大米品牌,我牵头联合浦东新区19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生飞大米产业化联合体,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植保、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行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带动联合体成员从种水稻卖稻谷转向种水稻卖大米,带动农户共同增产增收。
生飞农场被评为上海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上海市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浦东新区绿色田园示范园、浦东新区农产品安全放心基地。目前我们正在创建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只有做精做细水稻产业,坚定不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才能对得起市民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我祖籍浙江绍兴,家有祖传的黄酒酿制秘方,父亲是第三代传人,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酿酒师。我想延伸产业链,用好大米做好酒,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升生飞农场的文化内涵。但是把大米酿成米酒简单,获得米酒生产资质在上海来说可不容易,这甚至是一个小小家庭农场主凭借一己之力难以迈过去的坎。真希望浦东有一个农产品公用品牌,符合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公用品牌的渠道到达消费者。
(作者单位:上海市生飞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