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佚信两封考释
2021-09-22杨炀
杨炀
笔者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时,发现胡适致丁燮林、邢契莘的两封信函。信函均为胡适手稿,信件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查阅《胡适年谱》《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胡适书信集》等资料,均不见记载,这两封信确为佚信。笔者希望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此两封佚信进行考释,丰富胡适先生的外交活动与人情交往的相关史料。
一
致丁燮林
巽甫兄:
哈佛大学三百年纪念,我可以代表中央研究院出席。卡片已填好。其中有上、下两行,仍须由尊处填写。余件奉还。北大也决定派我代表出席哈佛。又昨得院函中提及第十六次院务会议议决“评议会各组进行办法”四条,查此项办法于九月十六日寄出,那时我尚未北归,恐你已遗失了。如尊处有复印本,乞再寄二三本来,无任感盼。匆匆即视。大安。
弟 胡适上
廿五,二,廿六
在君纪念号想已见了。
丁巽甫回信如下:
适之吾兄二月二十六日
手教奉悉。哈佛大学三百年纪念,吾兄能代表本院出席,甚为欣慰。卡片上行已填就,下行当请孑民先生签字,连同正式复书邮寄哈佛,去年九月十六日院函已如尊嘱补录三份,并请台收
此复顺颂
研安
丁巽甫即丁燮林,又称丁西林,著名物理学家、戏剧家,创作有剧本《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等。1922年任北大物理系教授。1926年丁西林与邓以蜇、闻一多创办中国戏剧社。1928年丁西林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曾代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西林与胡适交谊颇好,两人不仅同在北大共过事,同为中国科学社社员,还共同为蔡元培七十诞辰出钱出力。由丁西林给胡适的信看来,应是丁西林先写信询问胡适是否能够代表中央研究院出席哈佛大学三百年纪念会,并将需填写的登记卡片随信附上。
1936年7月7日,胡适离开北平赴上海,从那里登轮赴美。8月,胡适在美国的约塞米特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六届常会,并被选为副会长。9月,胡适参加哈佛大学三百周年纪念会,讲演《中国的印度化》。11月,胡适启程回国,于12月初到达上海。12月3日,胡适在上海青年会八仙桥会所谈出国经历与感想,感触最大的是参加哈佛大学三百周年纪念会,谈及自己代表北大、南开、中研院参加此次会议。与贺者按历史先后排列,北京大学排在四百一十九号,南开大学为四百五十四号,中央研究院是四百九十九号,后面仅还有五个号数。胡适深感国内大学教育的落后,宣称:“欧洲各大学之有今日,其领袖人才均出于大学,欧洲之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新科学之研究,其领导人物无一非出身于大学。”
说到这里,不由感慨胡适身上所负外交责任之重。胡适于1936年7月去往美国,既要代表中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六届常会,同时也要代表北大、南开、中研院参加哈佛大学三百年纪念会。1938年之后,就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则更加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以1938年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史学会议为例,国际史学会是希望中国能派在香港大学任教的许地山参加,但最后还是由胡适代表中国出席。这期间傅斯年写给陈立夫、顾毓琇和张道藩三人的信起了很大作用。傅斯年在信中说明胡适是最佳人选的原因:“此次乃初次加入,且须争权力,故其人选不能不慎重,必须在中国史学界有地位、在国际有声望,而英国话(或法)说得好,然后可以胜任也。想来要备此资格,无过于胡适之先生。”
胡适所提到的中央研究院第十六次院务会议议决“评议会各组进行办法”四条应该与国民政府于1935年5月27日正式公布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相关,但不知具体指哪项决议。其实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创立之初的组织条例内,第五条即明令设立评议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成立。1934年5月,丁文江接任总干事,他觉得中研院当时的研究工作多与外界隔绝,应力求与各大学及各研究机构取得联系合作,所以成立评议会不能再拖延。1935年春,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及丁文江总干事将评议会的设立提上日程。1935年6月,中央研究院组织成立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评议员三十人,均为国内学界最具代表人物。首届评议会于1935年9月7日在南京鸡鸣寺路一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行,丁燮林、胡适、傅斯年等当选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评议会提出并通过了许多促进和奖励学术发展的重要提案,有丁燮林提议的《发刊英文研究论文目录附加撮要以广宣传案》,胡适的临时提案《拟编纂各组专门著作目录办法案》,陶孟和、李四光提议,胡适、丁燮林副署的《国立中央研究院丁文江、杨铨奖金章程案》等。
胡适于1935年9月4日起程赴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9月7日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10月26日还在上海出席中基会第九次常会,9月16日院函寄出时他仍未归北平,当然无法收到。
在君即地質学家丁文江,丁文江是胡适很珍视的朋友。1935年12月,丁文江受国民政府委托,前往湖南为粤汉铁路调查煤矿,1936年1月因煤气中毒病逝于长沙。曾与胡适共同创办《努力周报》《独立评论》。1936年2月《独立评论》刊发“丁文江纪念专号”,刊有胡适《丁在君这个人》、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傅斯年《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蔡元培《丁在君先生对于中央研究院之贡献》等文。胡适在给丁西林的信末还提及了“在君纪念号”,可见其心情的沉重。评议会的筹备主要是由丁文江促成的,评议会顺利成立,丁文江却不在了。胡适在纪念文章中曾说到丁文江之于中研院的贡献:“他做了一年半的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就把这个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关重新建立在一个合理而持久的基础之上。他这二十多年的建设成绩是不愧负他的科学训练的。”
二
致邢契莘
契莘学长:
顷在电话上未能畅谈,至以为歉。此次北大、清华均因容量有限,不能收借读生,定使许多人失望。但政府近定有各种分发学生办法,如从军青年,如荣誉军人子女,如国立各先修班,如复员还乡学生……皆至今未明定人数,故各大学均不能不稍留一些名额以为此种种分发学生余地。故各校对于个人纷纷请求,试读、借读、旁听者都无法接受(个人陈请者实太多,学校若开一例,则难于拒绝其他同类者)。令爱复员还家,因交通工具缺乏,不能复校,或可向教育部陈明实情,请教育部依复员还乡学生分发办法,准予分发相当学校借读。此是一种可能的途径,或可供吾兄参考。
小儿祖望至今尚未有信来,不知已否到达上海。想他到上海后,当即有信奉陈。
匆匆敬祝
大安
弟 胡适 敬上
卅五,九,廿一
邢契莘,其女邢文卫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肄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化学系三年级。邢文卫当年暑期由重庆到塘沽省亲,但由于北平飞渝飞机稀少,票价过高,导致无法回渝,遂想就近申请在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四年级借读。邢文卫的父亲邢契莘早胡适一年,也就是1909年考取清华学堂第一期留美官费生,后赴麻省理工学院造船造舰系学习。1912年胡适参加在麻省威廉斯学院夏令营举办的中文演讲比赛,获得亚军,冠军正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邢契莘。1957年邢契莘在台北去世,胡适在给赵元任的信中还提及此事。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胡适才在信的开头称邢为“学长”。
从信中可得知,胡适在写信前曾与邢契莘通过电话,并且在信末提到自己的儿子胡祖望,这说明两人相交颇深,对彼此的孩子也有所了解。面对邢契莘为女儿借读的请求,刚上任的北大校长胡适没有直接接受,而是在开头婉转表明北大没有名额收借读生了,并且指出“个人陈请者实太多,学校若开一例,则难于拒绝其他同类者”。胡适并没有因为两人的交情而为世侄网开一面,提供便利。这是胡适作为校长令人敬佩之处。但胡适毕竟是“我的朋友胡适之”,他同样也顾及与邢契莘的友情和世侄的学业前途,他在信中为邢文卫借读指明了方向和办法。“办法”指的是教育部当年二月公布的《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还乡转学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战区学生持有转学证明书,得向志愿各校申请转学,不受年级限制。”笔者查阅资料后注意到,此办法要求符合条件的还乡学生需要在当年七月底前向教育部提交申请。而邢文卫已经错过了这个申请日期。
邢契莘
几天后,清华大学教授张子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均为邢文卫借读一事写信给了周鸿经(即周纶阁,时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子高信中提到“邢文卫为其挚友邢契莘之女”,信中所陈颇诚恳,能看出张子高是真心为“挚友”家的孩子操心。张子高、梅贻琦和邢契莘算是“同年”,都是1909年考取的庚款留美生,且张子高和邢契莘都进了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学化学,一个学造船。
9月30日,邢文卫按照胡适所指明的途径写信向教育部力陈实情,说明自己的情况。同日邢契莘致信周鸿经,并附上胡适、张子高二人的复信。不过,已发现的档案并不能确知最后邢文卫是否成功借读北大。
关于邢文卫,还可多说两句。笔者发现信函中提及邢文卫时,脑子里关于她的形象立马丰富了起来,这要得力于齐邦媛女士所著《巨流河》一书。书的十一章《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中写到作者于1999年从台湾去往北京,参加南开中学四三班聚会的情形,这是她们时隔五十年之后的首次重逢。齐邦媛女士对邢文卫的描述令人动容,摘抄如下:“我回到北京时是农历暮春三月的夜晚,北国的春天仍有相当寒意。负责一直与我联络的邢文卫已在旅馆等我。我进了大厅,远远看到她在人来人往的接待柜台前站着的样子,脸上等待的神色就是与众不同。迎向我走过来的,就是邢文卫!南开中学真正的校花,男生宿舍‘遥望受彤楼(女生部)的焦点,她是我所见过最端庄美丽的中国少女。”
筆者从未想到过在档案中与这位“南开中学真正的校花”相遇,并且一字一句地读了她写给教育部的“陈情书”。齐邦媛女士写作此书时已年近八旬,笔下竟能出现如此清澈而富生机的语句,若不是怀有对抗战期间同学之谊真挚的怀念,此般充沛情感不会溢于笔端。